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礼仪之邦

礼仪之邦

礼仪之邦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47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教育、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77篇、专利文献1077篇;相关期刊367种,包括理论与当代、江淮、中国德育等; 礼仪之邦的相关文献由447位作者贡献,包括乔现锋、佚名、冯一凡等。

礼仪之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77 占比:30.69%

专利文献>

论文:1077 占比:69.31%

总计:1554篇

礼仪之邦—发文趋势图

礼仪之邦

-研究学者

  • 乔现锋
  • 佚名
  • 冯一凡
  • 刘建明
  • 宁玉珍
  • 展华
  • 张勇耀
  • 张宁
  • 张锦贻
  • 彭兆荣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金瑞
    • 摘要: 礼仪,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在人际交往中,礼仪不仅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和魅力,还能体现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因在基层工作时参加对外交流交往活动较少,所以对外事礼仪也知之甚少。自进入市人大外事委工作以来,生怕在外事活动中因礼仪不周而影响工作。
    • 李竺姿
    • 摘要: 2014年7月8日,教育部印发《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各学校针对文件禁止的6项行为开展自查自纠。《规定》确实让许多为“送礼”所累的家长松了一口气。但是,中国乃礼仪之邦,也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一纸禁令并不能完全杜绝送礼行为,尤其是在教师节、春节等重要节日,家长会想方设法给教师送礼,这让很多教师感叹:过节成了“渡劫”。既然送礼现象无法消失,那么教师就不要逃避,要直面问题,寻求解决之道。
    • 刘煜
    • 摘要: 2月4日,立春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相伴而至。在全世界目光的注视下,张艺谋导演的充满浪漫诗意的开幕式展现了从2008年至今十多年间中国的成长,每一幕都让观众为之倾心,为之赞美。在接下来为期半个月的赛程里,北京张开礼仪之邦的宽大臂膀,让身处奥运村内的奥运健儿、工作人员、记者朋友们再一次认识了中国的待客之道。当他们通过社交媒体不断向世界传达着关于中国的周到与美好,这不仅是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始终伫立在春风里,逐步在世界拥有更强大地位的象征。
    • 摘要: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礼你知道抱拳礼吗?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了,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礼”!中国是礼仪之邦,《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从文化角度,握手不是中国的东西,而抱拳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一些节目中嘉宾和选手都在做抱拳礼,好多人甚至在世界各地将这种礼仪积极传播。今天,你get抱拳礼了吗?
    • 昌朋
    • 摘要: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不学礼,无以立”,而揖礼与拜礼就是古代人们交往中使用的重要礼节。揖礼源于周代以前,揖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三揖、长揖之分,作揖时,由胸前向前推手。其中,土揖庶姓,推手小下;时揖异姓,平推手;天揖同姓,推手小举。作揖推手时的手形姿势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拱手,即:两手手心向下,叠于胸前,手型稍弯而呈合覆之行。
    • 马力
    • 摘要: 什么是正义?正义是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义气,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志气,是“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骨气!中华乃泱泱大国、礼仪之邦,屹立东方五千多年,以灿烂辉煌的文明令世人瞩目,以众志成城的团结使他国赞叹,以坚强不屈的风骨让世界折服。
    • 周渝
    • 摘要: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唐代学者孔颖达在《左传注疏》中为“华夏”留下这样的注解。从中华远古时代,就有“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传说,华夏也称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这套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的衣冠体系是如何确定的9追根溯源,数干年来,浩如烟海的史册里有大量关于服饰的文献记载;近百年来,中国考古取得的新成果为我们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珍责实物资料;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被传统服饰之美吸引,尤其在年轻人群体里兴起“汉服热”,也在客观上让古代服饰研究与复原从学术圈走向了社会大众。
    • 何文清
    • 摘要: “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我们身上流淌着华夏先民文明的血液。李思思采访时,蹲下为老战士擦泪;卢冬在东京残奥会领奖台上,蹲下与两位乘坐轮椅的选手合影,让我们看到了李思思、卢冬刻在灵魂里的高贵,看到了中国人刻在骨头里的善良,看到了礼仪之邦的温良恭俭让……浩瀚青史,煌煌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神道统中,“蹲下去”屈己以成人,从卧薪尝胆的古风中缓缓走来;“站起来”立己以达人,在改革开放的故事中潜滋暗长。
    • 于继国
    • 摘要: 中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自古以来,礼仪、礼节、礼制等关于“礼”的文化广泛融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中华文明之光”单元的多篇课文均有提及或涉及“礼”的内容,以此角度对文本加以探析,或为一种深入领悟其文化意蕴的有效路径,利于落实课程标准中“增进对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和中华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体会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趋势”[1]的学习目标。
    • 彭兆荣
    • 摘要: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礼仪之邦"."礼仪"成了言说中国的一个凭照,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话语体系.人类学对仪式的研究洋洋大观,构成了完整的认知和实践谱系.当今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GDP大国",却丢失了许多传统文明的因子和文化的价值.历史表明,任何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都会无例外地将重塑传统文化作为国家战略.这是规律,也是规则.在中华民族伟大崛起的时候,重建中国仪式话语体系是适时的,甚至是急需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