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碳库管理指数

碳库管理指数

碳库管理指数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96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林业、农学(农艺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2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427012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生态学报、土壤学报、中国土壤与肥料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08年农业持续发展中的植物养分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土壤学会土壤肥力与肥料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研讨会、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等;碳库管理指数的相关文献由803位作者贡献,包括井大炜、刘国彬、余娜等。

碳库管理指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2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27012 占比:99.95%

总计:427208篇

碳库管理指数—发文趋势图

碳库管理指数

-研究学者

  • 井大炜
  • 刘国彬
  • 余娜
  • 戴全厚
  • 黄国勤
  • 张永春
  • 张海林
  • 张玉军
  • 张超
  • 李伏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许慧; BUI Van Thang; 范洪旺; 许克福; 陶晓; 徐小牛
    • 摘要: 为了解城郊差异背景下森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碳库管理指数差异,揭示城郊差异对森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机制,于2017年7月至2018年3月对安徽省合肥市城市蜀山国家森林公园与郊区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林土壤进行分季节采样,系统比较城市和郊区森林土壤总有机碳(SOC)含量及活性有机碳组分[易氧化碳(EOC)、颗粒有机碳(POC)]含量、全氮(TN)含量季节动态特征及碳库管理指数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城区森林土壤SOC、TN、EOC、POC含量明显高于郊区森林土壤,且0~10 cm土层含量显著大于0~20 cm土层(P<0.05),在0~10 cm土层,城市森林土壤SOC、TN含量分别是郊区的1.67、1.45倍,10~20 cm土层城市森林土壤SOC、TN含量分别是郊区的1.95、1.68倍。EOC占SOC的比例表现为郊区大于城市,POC占SOC的比例表现为城市大于郊区;蜀山森林土壤EOC、POC含量有显著的季节变化(P<0.05),表现为夏季高,春秋低;土层深度及季节的交互作用对EOC、POC含量无显著影响;土壤TN、SOC和EOC、POC含量两两之间呈极显著(P<0.001)相关;与城市森林相比,郊区土壤碳氮比(C/N)较低;城市森林土壤碳库活度(A)低于郊区,土壤碳库指数(CPI)高于郊区。在本研究区域,城市森林土壤储存了较多的碳,碳库相对稳定,具有较强的固碳潜力。
    • 陈思静; 杜爱林; 李伏生
    • 摘要: 【目的】获得种植马铃薯土壤有机碳库调控的水肥管理模式,并揭示土壤酶活性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和碳库管理指数(Carbon pool management index,CPMI)的影响。【方法】在南宁市防雨棚内进行2种滴灌灌水量水平(高灌水量:苗期、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和淀粉积累期土壤含水量分别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0%~70%、70%~80%、75%~85%和50%~60%;低灌水量:苗期、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和淀粉积累期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50%~60%、60%~70%、70%~80%和40%~50%)和3种滴灌施肥比例(NK_(100-0):N、K肥以100%作基肥土施;NK_(70-30):N、K肥以70%作基肥土施,30%作滴灌追肥;NK_(50-50):N、K肥以50%作基肥土施,50%作滴灌追肥)的田间试验。测定马铃薯收获后土壤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微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活性有机碳(Labile organic carbon,LOC)含量以及蔗糖酶、纤维素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计算碳库管理指数,并分析土壤有机碳库组分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酶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滴灌灌水量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相同施肥比例下,高灌水量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CPMI和蔗糖酶活性较低灌水量土壤高。高灌水量下,NK_(50-50)土壤TOC含量分别比NK_(100-0)和NK70-30提高15.2%和7.1%,NK_(50-50)土壤LOC含量较NK_(100-0)增加25.0%,且高灌水量NK_(50-50)处理土壤TOC和LO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相同滴灌灌水量下,滴灌施肥比例对3种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土壤蔗糖酶活性以高灌水量NK_(50-50)处理最高。高灌水量下NK_(50-50)土壤碳库指数(Carbon pool index,CPI)和CPMI比NK_(100-0)分别提高15.1%和25.8%;低灌水量下NK_(50-50)土壤CPI和CPMI比NK_(100-0)分别提高12.6%和8.4%。所有处理土壤CPI和CPMI以高灌水量NK_(50-50)处理较高。此外,土壤TOC、DOC和MBC含量均与蔗糖酶活性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1、0.48和0.46。【结论】高灌水量NK_(50-50)处理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和蔗糖酶活性,可作为马铃薯种植土壤有机碳库调控的水肥管理模式;土壤TOC、DOC和MBC含量受到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 马宁; 赵允格; 马昕昕; 李雯; 乔羽; 孙会; 许明祥
    • 摘要: 为研究放牧强度对黄土丘陵区退耕草地土壤有机碳库质量的影响,本试验以神木、定边、安塞和固原典型退耕草地为研究对象,同区20年以上封禁草地和坡耕地为对照,研究轻、中、重度(记为G1,G2和G3)放牧强度下0~20 cm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活性有机碳(Labile organic carbon,LOC)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Carbon pool management index,CPMI)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除固原外,其余三个地区不同放牧强度下SOC含量较各区封禁地和坡耕地未显著降低,G1和G2强度下LOC含量较各区封禁地和坡耕地未显著降低。定边和安塞CPMI在G1和G2放牧强度下与各区封禁地和坡耕地无显著差异;神木CPMI在G1放牧强度下与该区封禁地和坡耕地无显著差异,G2和G3强度显著低于封禁地;固原不同放牧强度下CPMI显著低于该区封禁地(P<0.05),但高于坡耕地。表明轻度放牧不会引起黄土丘陵区土壤有机碳库质量降低,重度放牧显著降低碳库质量。
    • 王雨晴; 和江鹏; 乔赵崇; 赵海超; 黄智鸿; 卢海博
    • 摘要: 为了研究碳水耦合作用对土壤活性有机碳(LOC)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通过有机碳含量高(H,4.0%)、中(M,2.0%)、低(L,0.5%)3个水平和含水量高(70%~80%)、中(50%~60%)、低(30%~40%)3个水平,进行室内裂区设计模拟培养试验,分析其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碳库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碳水耦合条件下总活性有机碳(TLOC)含量在16.79~20.36 mg/kg之间,在高碳条件下占比最低,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呈上升趋势,随着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增加而下降;高活性有机碳(H-LOC)含量在0.21~1.44 g/kg之间,在高碳低水条件下占比最高,随土壤水分和SOC含量的增加均呈上升趋势;中活性有机碳(M-LOC)含量在2.71~5.18 g/kg之间,随土壤水分的增加而上升,随SOC含量增加而下降。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土壤TLOC含量和低活性有机碳(L-LOC)含量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土壤M-LOC含量在低碳高水处理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其他处理均呈波动式下降趋势,H-LOC含量在高碳条件下呈下降趋势,其他处理呈上升趋势。H-LOC的碳库管理指数(CPMI)在18.02~264.28之间,中水低碳条件下最高,低水中碳条件下最低;M-LOC的CPMI在25.43~206.35之间,中水低碳条件下最高,低水中碳条件下最低。
    • 史佳梅; 许冬梅; 刘万龙; 白博文; 郭艳菊; 马晓静
    • 摘要: 本研究以宁夏盐池县潜在沙化草地(PD)、轻度沙化草地(LD)、中度沙化草地(MD)和重度沙化草地(SD)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沙化程度草地土壤有机碳(SOC)及其在不同粒径团聚体中的分布、活性有机碳组分和碳库指数在0~40 cm土层的变化,以探讨宁夏干旱风沙区沙化草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碳库分配特征。结果表明:沙化导致草地SOC含量、储量及各粒级团聚体SOC含量显著降低,与PD相比,LD,MD和SD均降低40%以上。随草地沙化程度加剧,土壤易氧化有机碳(EOC)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由PD的0.46~0.68 g·kg^(^(-1))降至SD的0.34~0.47 g·kg^(-1),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在不同沙化程度草地之间差异不显著。伴随着草地沙化,EOC和MBC占SOC的比例逐渐升高,而碳库管理指数逐渐降低。由此,草地沙化可能会通过改变土壤有机碳活性而影响荒漠草原土壤碳库稳定性及草地生态环境质量。
    • 于兆丰; 方明晴; 唐硕; 孙铭轩; 欧阳俊芃
    • 摘要: 农田土壤碳库质量水平是全球气候变化及其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核心内容。以江苏省丰县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取样分析,系统研究不同种植农作物SOC、ASOC剖面变化特征以及CPMI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 不同种植农作物类型SOC表聚现象显著,SOC、ASOC含量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表现为下降趋势,且SOC含量下降幅度明显大于ASOC。2) 不同种植农作物类型下ASOC平均含量(0100 cm)排序为大豆 > 山药 > 牛蒡 > 棉花 > 玉米 > 裸地,作物类型影响着凋落层厚度及其微生物活性,通过农田水热因子的变化影响ASOC的分解和转化。3) 不同种植农作物类型CPMI (%)大小排序:大豆 > 山药 > 牛蒡 > 棉花 > 玉米 > 裸地,相对于裸地,地上农作物类型均有较强的固碳潜力,作物类型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农田土壤碳库质量。
    • 李金垚; 潘雯; 王佳; 薛亮; 张显松; 李生
    • 摘要: [目的]探讨石漠化地区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对不同治理措施的响应,为喀斯特地区土地合理利用和石漠化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喀斯特地区3种石漠化治理措施——梯田嵌套鱼鳞坑(NL)、鱼鳞坑(FSP)和梯田(TR)为研究对象,自然坡地为对照(CK),分析不同石漠化治理措施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及碳库管理指数分布特征。[结果]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活性有机碳储量均在不同石漠化治理措施下总体呈鱼鳞坑最高,梯田嵌套鱼鳞坑次之,梯田最低的变化趋势,其中,鱼鳞坑土壤易氧化碳和可溶性碳含量及碳储量显著高于对照和其它石漠化治理措施。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表现为鱼鳞坑措施大于其它2种石漠化治理措施,其中,石漠化治理措施在0~10 cm土层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均大于100.00%,表明石漠化治理措施提高了喀斯特地区表层土壤质量。[结论]石漠化治理措施显著影响了喀斯特坡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储量。鱼鳞坑措施较梯田和梯田嵌套鱼鳞坑措施土壤活性有机碳储量和碳库质量明显提高。鱼鳞坑措施可作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生态恢复优先考虑的治理措施。
    • 林远; 许晴宜; 萧倩雯; 邓碧松; 陈小梅
    • 摘要: 选取广州市(龙眼洞、天鹿湖、大夫山、龙头山、滴水岩、王子山、石门)的7个常绿阔叶林为样地,分析城市化对广州森林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研究发现:(1)7个森林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不易氧化有机碳含量的差异显著(p<0.05),均呈随样地距市中心距离增加而增加;(2)森林土壤的碳库活度和活度指数距离市中心越近数值越高,碳库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距离市中心越近数值越低;(3)土壤总有机碳与易氧化有机碳、不易氧化有机碳、碳库指数、碳库管理指数、全氮、C:N和样地距城中心距离均呈显著正相关。结果表明城市化改变了常绿阔叶林土壤的有机碳组分,使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下降。
    • 方凯; 孙丽丽; 周昌敏; 张桥; 顾文杰; 卢钰升; 解开治; 徐培智
    • 摘要: 【目的】以我国南方典型红壤水稻土为研究对象,研究双季稻田土壤肥力和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方法】以2005年布置的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设计3个处理:不施肥处理(CK)、化肥处理(NPK)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M)。于2020年晚稻收获后,采集耕作层土壤样本,测定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微生物量碳氮等肥力指数。【结果】长期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显著改善了双季稻田土壤肥力。长期秸秆还田配施化肥改变了土壤有机碳组分,M处理较CK处理显著提高有机碳(SOC)、游离态颗粒碳(FPOC)、可溶性颗粒碳(DOC)含量(P<0.05)。同时,M处理有机碳各组分含量均高于NPK处理,其中颗粒态有机碳含量M处理(2.32 g·kg^(-1))显著高于NPK处理(1.94 g·kg^(-1))。NPK处理和M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较CK相比分别提高了21.94%和25.98%。此外,秸秆还田配施化肥提高了碱解氮(AN)、有效磷(AP)和速效钾(AK)等养分指标。【结论】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可以增加土壤碳库,提高碳库管理指数,调控土壤有机碳组分。土壤速效磷(AP)是影响有机碳组分的最为关键的环境因子,其次是pH和全磷(TP)。
    • 郭树健; 李淑娟; 李娜; 黄国勤
    • 摘要: 为揭示红壤旱地种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差异,以有效反映种植模式与土壤质量的关系,以紫云英-玉米为对照(CK),设置马铃薯-玉米||大豆、“三花”混播(紫云英×油菜×肥田萝卜)-玉米||花生(TMP)、蚕豆-玉米||甘薯(BMS)、油菜-玉米||大豆(RMS)5种以玉米为主体的种植模式,分析了第1、2季收获后土壤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结果显示:第2季间作玉米收获后,与CM处理(CK)相比,PMS、TMP、BMS、RMS的活性有机碳分别提高53.67%、67.89%、11.01%、57.80%;PMS、TMP、RMS处理的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与对照相比分别显著提高了52.63%~89.47%和53.49%~93.80%(P<0.05),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显著高于对照59.24%、60.71%、80.91%(P<0.05)。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与活性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玉米间作产量均高于单作,且不同种植模式经济产量都高于对照。综合分析认为,红壤旱地以玉米为主体的不同种植模式有利于提高活性有机碳含量及碳素有效率、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也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马铃薯-玉米||大豆处理经济产量最高,三花-玉米||花生处理最有利于提高碳库管理指数,油菜-玉米||大豆处理次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