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耕作方式

耕作方式

耕作方式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143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业基础科学、农学(农艺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90篇、会议论文51篇、专利文献31851篇;相关期刊436种,包括中国土壤与肥料、农业技术与装备、农业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41种,包括2015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情况总结及2016年发生趋势预测研讨会、第十四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研讨会等;耕作方式的相关文献由3099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潮海、李友军、江立庚等。

耕作方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90 占比:3.30%

会议论文>

论文:51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31851 占比:96.54%

总计:32992篇

耕作方式—发文趋势图

耕作方式

-研究学者

  • 李潮海
  • 李友军
  • 江立庚
  • 黄明
  • 陈阜
  • 张海林
  • 付国占
  • 姚宇卿
  • 徐世宏
  • 徐文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娜; 张哲; 白伟; 李纯乾; 李凤鸣; 薛颖浩
    • 摘要: 地貌和土地利用是影响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流失的重要因素.文章以辽西低山丘陵区典型坡地为研究对象,在布设径流小区基础上,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裸坡地、传统耕作、免耕、全秸秆覆盖、横坡垄作等耕作方式对SOC及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 organic carbon,DO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土壤SOC及DOC含量均表现差异性.免耕、传统耕作、横坡垄作及全秸秆覆盖方式下SOC年流失量分别为12.3、36.3、6.5及1.9 mg·m-2,分别是全秸秆覆盖方式下6.47、19.10和3.40倍,仅为裸坡地对照5.6%、16.5%、2.96%和0.8%.免耕、传统耕作、横坡垄作及全秸秆覆盖方式下年均土壤DOC流失量分别为849、40、1.9及4.1 mg·m-2,仅为裸坡地对照处理8.3%、39.4%、1.8%和4.0%.裸坡地方式下年均土壤DOC流失量最大,横坡垄作方式下DOC流量最小,不同耕作方式下次降雨DOC流失量均与径流量呈显著正相关.辽西低山丘陵区适宜全秸秆覆盖耕作方式可防治水土流失及有机碳流失.
    • 杨铭
    • 摘要: 为揭示小麦→花生轮作体系下不同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花生田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的影响规律,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设置秸秆不还田免耕(NSP)、秸秆还田免耕(SP)、秸秆还田浅耕(SSP)和秸秆还田深耕(SDP)等4个处理,利用Biolog Eco生态板技术,研究不同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下花生田土壤养分含量及碳源代谢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降低了土壤pH值,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SP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较NSP处理显著增加21.62%,土壤速效钾含量较NSP、SSP处理分别显著增加13.07%、7.27%,土壤有机质含量较NSP、SDP处理分别显著增加13.98%、7.61%,土壤pH值较NSP、SDP处理显著降低1.23%、0.86%,其他指标均无显著性变化;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表现为SP>SDP>SSP>NSP;SP处理土壤微生物对多聚化合物、羧酸化合物、碳水化合物、胺类化合物、氨基酸的利用能力均最高;SP处理的Shannon指数较SSP和SDP处理分别提高3.99%、0.94%,较NSP处理显著提高4.55%,Simpson指数与McIntosh指数均无显著性变化;RDA分析表明,土壤速效钾含量(50.9%)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的主要驱动因子,土壤pH值(32.0%)、土壤速效钾含量(30.4%)是影响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主要驱动因子;综合分析表明,秸秆还田与免耕组合表现较优。
    • 宋强
    • 摘要: 针对小麦生产来看,不管是田间管理工作,还是病虫害防治工作,都是非常关键的,会对小麦产量和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现阶段,应强化相关的研究,研发先进的种植技术,以及针对性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想要促进小麦增产,需结合种植地区的具体状况,借助先进的技术措施,为小麦构建优异的生长环境,促进小麦茁壮成长。基于此,文章进行如下分析,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 刘洪; 韦本辉; 党柯柯; 彭俊伟; 李建刚; 董元华
    • 摘要: 粉垄耕作是一种新型的深耕深松的耕作技术,与常规耕作方式不同,粉垄耕作能增加耕层土壤深度,从而更好地改善土壤结构。为揭示不同耕作方式对甘蔗种植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影响,本研究以粉垄耕作和常规耕作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16S rRNA和18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生态位(非根际、根际和根表)土壤的细菌和真菌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多样性的变化,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相关性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常规耕作处理,粉垄耕作处理后的中小团聚体(1 mm)比例则低于常规耕作处理。粉垄耕作处理土壤中的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而全氮和全磷含量降低。厚壁菌门和绿弯菌门的相对丰度在粉垄耕作处理中显著增加,并且粉垄耕作处理后的细菌和真菌群落的alpha多样性明显增加,而不同生态位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的alpha多样性差别不大。对微生物beta多样性差异而言,粉垄耕作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相比常规耕作发生了明显变化,不同生态位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而不同生态位的真菌群落结构差异不大。结合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可知,全氮、有效磷以及有机质含量的变化能显著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特性的变化,并且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的改变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主要因素。综上,不同的土壤耕作方式处理下甘蔗土壤的养分和团聚体组成发生改变,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存在差异,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的变化受土壤有效磷和有机质的影响。这些研究结果可为解析甘蔗土壤微生物群落对不同耕作方式的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 孔盼; 杨镇; 姜硕琛; 侯俊; 朱建强
    • 摘要: 通过试验了解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无机氮动态和水稻生长状况,为再生稻稻田土壤培肥提供科学依据。按冬前是否翻耕和插秧前旋耕情况设置4种耕作方式:翻耕1次旋耕1次(T1)、翻耕1次旋耕2次(T2)、不翻耕旋耕2次(T3)和不翻耕旋耕3次(T4),观察4种耕作方式下土壤无机氮动态变化和水稻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在水稻主要生育期,不同耕作处理下土壤无机氮含量、植株干物质积累和水稻产量均呈现T2>T1>T4>T3的趋势,翻耕与旋耕结合的效果明显好于旋耕。因此,翻耕1次旋耕2次(T2)可提高土壤无机氮供应,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有利干物质积累和提高水稻产量,是值得推荐采用的适宜早稻-再生稻生产的耕作方式
    • 王维刚; 史海滨; 李仙岳; 孙亚楠; 郑倩; 张文聪; 王国帅; 周慧; 闫妍; 窦旭
    • 摘要: 耕作方式与土壤盐渍化是影响河套灌区氮素流失及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明确不同耕作方式与盐渍化水平下硝态氮运移量及作物产量的变化,可为制定合理的灌区耕作措施及盐渍化治理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对于揭示灌区氮素流失控制及不同作物增产潜力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验证后的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以河套灌区2种主要土壤类型为研究对象,设置不耕作(指不添加耕作管理,CK)、免耕(T1)、少耕(T2)、常规春耕(T3)和模板犁(T4)5种耕作处理,非盐化土(S1)、轻度(S2)、中度(S3)、重度(S4)4种盐分水平,研究耕作方式与土壤盐分对灌区产水量、作物吸氮量、硝态氮淋溶量及运移量、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方式与土壤盐分对区域总产水量、作物吸氮量、硝态氮淋溶量、硝态氮运移及作物产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区域产水量、硝态氮淋溶量、不同水文路径(地表、侧向和地下径流)硝态氮运移量及小麦产量均随耕作混合深度与混合效率的增加逐渐减少;作物吸氮量、玉米与葵花产量均随耕作混合深度与混合效率的增加逐渐增加。与CK相比,模板犁耕作作物吸氮量平均增加11.78%,硝态氮淋溶量平均减少16.5%,有效降低了土壤养分流失和地下水污染。增加土壤盐分通过降低土壤层有效持水量,显著增加了区域总产水量、硝态氮淋溶量(草甸盐土除外)及硝态氮地下运移量,减少了作物吸氮量和作物产量。与非盐化土相比,重度盐化土处理小麦、玉米、葵花产量平均显著减少19.15%、27.31%、26%(P<0.05)。增加土壤盐分相比转变耕作方式更能影响区域产水量、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因此,为更好解决灌区污染严重和作物产量下降等问题,仍需将区域土壤盐渍化防控与治理放在首要位置。
    • 徐莹莹; 靳晓燕; 庞爱国; 于晓波; 孙士明; 王俊河; 赵秀梅
    • 摘要: 通过4年定位试验,探讨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性状及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播种前深翻还田、深松和深松还田的容重分别降低了7.9%、5.6%、3.2%;各时期含水率均表现为深松还田>CK>深松>深翻还田。收获期,深松还田、深翻还田和深松作业下的有机质含量较CK分别增加了6.04、5.97、2.89 g/kg。深松还田和深翻还田能够显著提高拔节期土壤全氮和全钾含量,促进了玉米生长发育,株高、茎秆干重和叶面积均大于CK,最终增产8.4%和4.3%,深松较CK增产2.4%。综合来看,深松还田耕作方式更利于改良土壤性状,促进玉米生长。
    • 张世昌; 吴良泉; 张卫清; 许炜东; 杨文浩; 张卫强; 普正仙; 王芳
    • 摘要: 明确水田和旱地土壤交换性镁的供应能力及影响因素,为科学施用镁肥提供依据。通过对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400组不同利用方式的典型耕地土壤进行分析,研究水田、旱地2种土壤交换性镁供应能力的差异性及其机理。结果表明,全县土壤交换性镁平均含量仅为46.9 mg/kg,各乡镇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土壤交换性镁平均含量最高的乡镇是桥东,平均含量达91.3 mg/kg,最低的乡镇是白洋,平均含量仅为17.9 mg/kg;水田土壤为51.9 mg/kg,旱地土壤为32.5 mg/kg,水田土壤交换性镁的供应能力高于旱地;稻—稻—菜水旱轮作方式的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平均为70.58 mg/kg,稻—稻轮作方式为47.85 mg/kg,大豆—甘薯旱地轮作方式为28.91 mg/kg,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交换性镁供应能力有较大影响。进一步分析土壤交换性镁与理化性状关系得出,土壤交换性镁与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黏粒、粉粒等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综合得出,诏安县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处于较低水平,各乡镇间分布不平衡,且供应能力较弱,可能会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因此,合理增施镁肥,特别是旱地土壤,可以有效降低缺镁造成的影响,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王翠丽; 王军强; 陈亮; 栾倩倩; 李彦荣; 赵旭
    • 摘要: 为了更好地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绿洲区农田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之间的关系,选择4种耕作方式(免耕、少耕、深松、秋翻),对不同土层(0~20、20~40 cm)的土壤进行样品采集和分析,研究各粒级(粒径>2.00 mm、>1.00~2.00 mm、0.25~1.00 mm、2.00 mm的土壤团聚体的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最高,免耕、少耕、秋翻处理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高。对同一粒级的土壤团聚体而言,0~20 cm土层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高于20~40 cm土层。随团聚体粒级变小,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逐渐降低;在秋翻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均最高,说明对该地区土壤翻动处理,可改善土壤微环境、增强土壤肥力,可作为改善绿洲区农田土壤的合理措施。
    • 王宏栋; 韩双; 韩冰; 李冬刚; 武明飞; 赵文路
    • 摘要: 为了进一步探究小麦蚜虫和纹枯病的防控措施。2017—2019年在德州地区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调查了小麦蚜虫在本地区的发生动态,探究了不同的种衣剂及耕作方式对小麦蚜虫和纹枯病发生的影响,评价了8种杀虫剂对麦蚜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麦蚜种群数量在小麦抽穗扬花期达到高峰;4种种衣剂对小麦穗期蚜虫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3种含有杀菌成分的种衣剂对小麦纹枯病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3种不同的耕地处理对小麦灌浆期的蚜虫数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深耕可显著减少小麦拔节期纹枯病的发生。除0.5%藜芦碱SL的防效仅在46.76%~66.65%,极显著低于其他药剂外,其余7种药剂对小麦蚜虫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因此,关于小麦生产中蚜虫的防治,应在返青拔节期加强预防,在扬花前控制住蚜虫的数量,可选用以上防效较好的7种药剂进行麦蚜的防治,尤其是可选用高效低毒的氟啶虫胺腈、苦参碱和吡虫啉,注意不同类型药剂之间的轮换和交替使用。种子包衣剂的使用和耕作方式的转变,也可作为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的一项重要措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