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相对多度

相对多度

相对多度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75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农作物、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3篇、专利文献151954篇;相关期刊46种,包括乐山师范学院学报、菌物学报、四川动物等; 相对多度的相关文献由318位作者贡献,包括宋红梅、纪明山、陈卫民等。

相对多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3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51954 占比:99.95%

总计:152027篇

相对多度—发文趋势图

相对多度

-研究学者

  • 宋红梅
  • 纪明山
  • 陈卫民
  • 何永福
  • 叶照春
  • 周浩
  • 杨雨环
  • 焦子伟
  • 万凯
  • 于明坚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雁南; 郑英茂; 王莹; 韦博良; 吴初平; 沈爱华; 陆小康; 郑方东; 余著成; 倪健; 于明坚
    • 摘要: 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格局和动态一直是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人工林弃管后演替进程中物种多样性变化也很值得研究。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作为我国南方林区人工栽培最广、经济价值最高的用材树种之一,其人工林分布面积很大,通常群落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低,然而群落中杉木数量如何影响植物物种多样性,迄今缺乏研究。在浙江省自然保护区内,选择不同疏伐强度和弃管时间的杉木人工林,建立了6个1 hm^(2)长期动态监测样地,在10 m×10 m、20 m×20 m、50 m×50 m和100 m×100 m尺度下,探究群落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规律,分析杉木数量(多度和相对多度)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弃管前对杉木林的疏伐强度越高,演替恢复后的群落物种多样性越高。相同疏伐程度下,物种多样性随演替时间的延长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取样尺度小于100 m×100 m时,杉木数量与物种多样性呈极显著负相关;100 m×100 m尺度下仅杉木相对多度与3种多样性指数呈显著负相关,杉木多度与各物种多样性均无显著相关性。群落中杉木相对多度在30%以内时,通常拥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
    • 姬婷婷; 刘萌萌; 李秀芳; 李泽建
    • 摘要: 2016—2018年采用样线监测法对浙江天目山蝴蝶资源进行了系统性调查,并对蝴蝶物种-多度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苎麻珍蝶、菜粉蝶和东方菜粉蝶是天目山蝴蝶类群中的优势种;天目山蝴蝶物种-多度整体趋势呈正态分布;从不同样线与不同月份2个水平因素来分析,大多数每两条样线与每两个月组合呈中等相似,个别组合呈极不相似。
    • 杨楠; 王彬; 程跃红; 钟雪; 冯茜; 胡强; 金义国
    • 摘要: 鸡形目鸟类是全球受胁程度最高的动物类群之一。中国横断山脉地区的高山生态系统条件恶劣且气候严苛,分布着多样性极高的鸡形目鸟类,了解其群落结构时空动态对于群落保护至关重要。以横断山脉东缘的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于2019年5月至2021年1月在海拔3500~4800 m的高山生态系统建立109个红外相机位点对鸡形目鸟类进行监测,共覆盖72个网格(1 km×1 km),累计监测33759个相机日。结果表明,(1)保护区高山生态系统鸡形目鸟类群落由9个物种组成,特有种和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比例高,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雪鹑(Lerwa lerwa)和血雉(Ithaginis cruentus)相对多度较高,是群落中的数量优势种。(2)鸡形目鸟类群落结构时空动态明显。物种丰富度和总相对多度在灌丛生境和3500~4000 m海拔段最高,繁殖季(4—7月)相对多度远高于非繁殖季(8月—翌年3月)。(3)不同物种有不同生境选择偏好,雪鹑显著选择上位坡;血雉显著选择低海拔和灌丛生境,回避流石滩生境;藏雪鸡(Tetraogallus tibetanus)显著选择高海拔和流石滩生境,拒绝灌丛生境;绿尾虹雉未表现出显著选择性,可利用各类生境资源。(4)保护区梯子沟和银厂沟是鸡形目鸟类重要分布区。位于梯子沟和银厂沟的网格监测到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和相对多度。基于研究结果,建议将绿尾虹雉设为重要保护对象,并重点关注对3500~4000 m海拔段灌丛生境的保护和管理;将梯子沟和银厂沟作为鸡形目鸟类优先保护区域,促进区域高山生态系统鸡形目鸟类群落的整体保护。
    • 练发良; 余柏根; 洪震; 潘永柱; 戴海英; 杨平昆
    • 摘要: 对丽水市具标志性林相的天然林——庆元县马蹄凹库区水土保持林的冠层树种调查结果分析,认为该林分冠层树种组成具有4个方面特征。特征一是该林分冠层树种丰富多样,林分共有冠层树种37个,分属20科26属,其中常绿树种21个,落叶树种16个,冠层树种多样性对林相景观产生多方面积极影响;特征二是不同冠层树种在林分中的株数占比和冠幅占比差异大,其中栲树植株数和冠幅面积占比分别为37.73%和47.07%,是该林分的绝对优势种和景观特色种,其新梢期的嫩叶色彩和花期的花色直接形成了该林相3—5月和9—10月的特色观赏期,终年繁茂的枝叶与叶背秀褐色鳞秕也使该林分在非特色观赏期具有较好的色彩背景。马尾松为第2优势种,因叶片无明显彩化期,对林相色彩贡献小,但它树高最高,增强了林冠天际线变化程度。木荷为第3优势种,其春季嫩叶多为红色,5—6月开白色花,对林相春夏景观也有较大正向作用。浙江樟、梧桐等9个树种在样地中仅存1株,对林相景观贡献小;特征三是常绿树种在整个林分冠层树种中占比优势突出,其株数占比为84.91%,冠幅面积占比为88.68%,而落叶树种株数占比为15.09%,冠幅面积占比仅为11.32%,其中山乌桕、野漆和蓝果树等树种株数占比分别为3.459%,2.201%和0.943%,冠幅面积占比分别为3.08%,0.71%和0.57%,是该林分秋冬主要彩化树种。从总冠幅面积看,冠层树种总冠幅面积为林地面积的1.543倍,其中常绿树种冠幅面积为林地面积的1.368倍,保障了林冠线轮廓饱满,周年绿量充分,林分秋冬季也不萧条;特征四是林分的树种与当地常规园林乔木树种差异巨大,天然林树种组成特征突出。
    • 申锦; 李言阔; 李佳琦; 万雅琼; 曹锐; 楼智明; 舒特生; 涂磊; 陈亮亮; 张朝辉
    • 摘要: 江西省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九岭山脉与幕阜山脉的腹地,具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为了进一步掌握江西省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现状,于2017年2月—2019年7月在保护区运用公里网格法共布设了60台红外相机.红外相机累计观测到25428个有效相机工作日,共获得独立有效照片9802张,记录到兽类5目9科12种,鸟类6目14科48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2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12种.在兽类中相对多度指数排列前5的物种依次为小麂(Muntiacus reevesi,R_(AI)=10.12)、野猪(Sus scrofa,R_(AI)=2.28)、鼬獾(Melogale moschata,R_(AI)=0.92)、猕猴(Macaca mulatta,R_(AI)=0.91)和食蟹獴(Herpestes urva,R_(AI)=0.84);在鸟类中相对多度指数排列前5的物种依次为白鹇(Lophura nycthemera,R_(AI)=18.57)、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R_(AI)=0.55)、虎斑地鸫(Zoothera dauma,R_(AI)=0.42)、灰背鸫(Turdus hortulorum,R_(AI)=0.26)和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R_(AI)=0.17).此次调查新增保护区鸟类记录12种.利用红外相机监测技术对九岭山自然保护区内大中型地栖野生兽类和鸟类本底资源现状的进一步调查,为该保护区更新本底、物种编目和管理策划提供科学依据.
    • 王会敏
    • 摘要: 根据涑水河保护区范围,按2 km×2 km的间隔划分调查网格,布设75台红外相机,对区内金钱豹等兽类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红外相机的总有效工作时间为12320工作日,筛选出有效独立视频2427份,其中,兽类有效独立视频1428份,鸟类有效独立视频804份,其它干扰因素视频195份。鉴定出野生动物13目26科49种,其中,兽类6目10科17种,鸟类7目16科32种。共发现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目3科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目8科12种,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目15科18种。
    • 徐成勇; 杨绍江; 曹吉祥
    • 摘要: 为明确凉山州马铃薯田间杂草发生情况,在州内马铃薯春作区的盐源、昭觉、布拖等7个县,冬作区的会理、会东、宁南3个县(市),共30块样地,采用倒置“W”取样方法,对杂草发生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凉山州马铃薯田间杂草有34个科90个属113个种,其中孢子植物杂草2种、占1.8%,双子叶杂草87种、占77.0%,单子叶杂草24种、占21.2%。一年生杂草46种、占40.7%,一年生或二年生杂草9种、占8.0%,一年生或多年生杂草1种、占0.9%,二年生杂草3种、占2.7%,二年生或多年生杂草2种、占1.8%,多年生杂草52种、占46.0%。优势杂草为牛膝菊、酸模叶蓼2种。根据凉山州马铃薯的生产模式,提出了冬马铃薯种植区杂草防除采用“一封一盖”策略,春马铃薯种植区杂草防除采用“一封一杀”策略。
    • 王秦; 何玉晓; 可灿; 李真; 陈卓; 王秋亚; 徐海根; 刘文明; 陈晓虹
    • 摘要: 江西省寻乌县位于赣南赣州市东南部,闽、赣、粤三省交界处,因独特的地理位置、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发达的水系河网,被全国两栖动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列为观测样区.根据地形、地貌和生境,选择河流、池塘、人工水渠设置12条调查样线,于2018年4月底、6月中旬和7月底进行观测.此次调查发现两栖动物755只,隶属于1目5科10属10种,黑眶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沼水蛙(Boulengerana guentheri)和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的优势度指数(Pi)均大于0.1,为调查期间优势种,被IUCN列为濒危(EN)等级的虎纹蛙(Hoplobatrachus chinensis)共调查到15只(Pi>0.01),其优势度高于长肢林蛙(Rana longicrus)、大树蛙(Rhacophorus dennysi)和饰纹姬蛙(Microhyla fissipes)(Pi<0.01).区系组成表现为典型的华中华南区,而广布种仅为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生态型以陆栖静水型和静水型为主,流水型和树栖型各有1种.两栖动物丰富度和相对多度在4月达最高,物种多样性时间格局受繁殖季节和繁殖期时长的影响,此次观测物种大部分为春季繁殖,而繁殖期集中于夏季的弹琴蛙(Nidirana adenopleura)和黄岗臭蛙(Odorrana huangangensis)仅在7月被观测到.空间格局分析显示,河流生境样线数量多,环境异质性高,物种丰富度高;池塘生境相对稳定,虽然样线数仅占调查总数的25%,相对多度则占观测总数的51.4%,人工水渠物种丰富度和相对多度最低.由于此次调查缺乏长期观测数据,且调查时间和空间未覆盖所有季节和生境,导致物种多样性低于江西省已有记录,有必要进行长期的数据积累和全面观测.
    • 罗华林; 郑天才; 尼玛降措; 杨旭; 杨彪; 李生强
    • 摘要: 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四川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兽类开展监测研究.研究期间共计88个有效相机监测位点,共计6031个有效相机日,共获得野生兽类照片8708张,视频423段,能够准确识别到具体物种的照片8508张,视频403段,独立有效记录1237次,共准确识别出野生兽类5目11科23种.其中,食肉目最多,有10种;其次是偶蹄目,有9种;而啮齿目、灵长目和兔形目均较少,仅分别有2种、1种和1种.被列为国家I级和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分别为4种和10种;被IUCN红色名录评为"濒危(EN)?"等级的有2种,"近危(NT)?"等级的有3种,"易危(VU)"等级的有5种.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RAI=11.95;?SO=75.00%)、白唇鹿(Przewalskiumalbirostris,?RAI=3.93;?SO=37.50%)、岩羊(Pseudois nayaur,?RAI=1.04;?SO=21.59%)、野猪(Sus scrofa,?RAI=0.96;?SO=26.14%)和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RAI=0.71;?SO=23.86%)的相对多度指数和位点占有率均居于兽类物种的前5位.本次调查获得了该保护区内珍贵的野生动物红外影像资料,初步了解了该保护区野生兽类的种类、相对多度、分布以及干扰因子等情况.本研究为保护区1991年成立以来首次利用红外相机开展监测研究,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掌握保护区野生兽类多样性及分布现状等本底资料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保护区后续的科学研究与保护管理积累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 钟雪; 杨楠; 张龙; 程跃红; 冯茜; 胡强; 金义国
    • 摘要: 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是中国特有的高山雉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绿尾虹雉的重要分布区,但长期以来都缺乏针对性分布调查和生境研究.2019—2021年使用红外相机技术对保护区的绿尾虹雉种群进行了广泛调查,采用物种分布模型评价了其生境质量.结果显示:1)109个红外相机位点中共有66个拍摄到绿尾虹雉,其中银厂沟和足木沟等区域的种群相对多度较高;2)基于47个物种出现点和28个环境变量所构建的MaxEnt生境评价模型显示,保护区内绿尾虹雉的适宜生境总面积765.07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8.25%,其中,高质量和低质量生境面积分别为202.22 km2和562.85 km2,并且主要位于核心区;3)气候、植被、地形和人为干扰共同影响绿尾虹雉的生境质量,降水季节性适中、最干季均温和年均温较低、远离河流和公路的灌丛和草甸是绿尾虹雉的最适宜生境.总体而言,保护区的绿尾虹雉生境面积大、质量高且连通性较好,为绿尾虹雉种群资源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