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相变蓄热

相变蓄热

相变蓄热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3年内共计1634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科学、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9篇、会议论文43篇、专利文献34657篇;相关期刊133种,包括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科学技术与工程、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2011第二届中国·寿光国际设施园艺高层学术论坛等;相变蓄热的相关文献由301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美杰、顾华志、黄奥等。

相变蓄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9 占比:0.71%

会议论文>

论文:43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34657 占比:99.16%

总计:34949篇

相变蓄热—发文趋势图

相变蓄热

-研究学者

  • 张美杰
  • 顾华志
  • 黄奥
  • 付绿平
  • 曾云
  • 曲绍鹤
  • 李孔斋
  • 王华
  • 崔海亭
  • 张寅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陈华; 赵睿; 柳秀丽
    • 摘要: 石蜡是目前应用广泛的相变蓄热材料,为解决其导热系换热性能差的问题,本文设计了石蜡复合材料相变蓄热性能实验台,实验研究了3种不同的金属泡沫铜布置方式对石蜡蓄热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蓄热器盘管内圈测点1和测点2,添加泡沫铜的3种方案在蓄热前期的温升速率相较于纯石蜡均提升3~6倍,中期温升速率为纯石蜡侧的1~3倍;对于热盘管外圈测点6,添加泡沫铜能明显改善蓄热中期温升速率,但是泡沫铜放置方式影响了蓄热前期温升速率;综合3组方案相比,在蓄热前期,方案1较方案2、方案3的温升速率提高30%~400%,在蓄热中期提高50%~200%,综合比较下方案1更优。
    • 朱孟帅; 王子龙; 孙向昕; 周翔
    • 摘要: 基于石蜡和高孔密度的泡沫铜制备了复合相变蓄热材料,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可视化蓄热实验装置,分析了高孔密度下泡沫铜填充率对石蜡相变过程的强化传热机理,得到了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的综合传热系数。实验结果表明,当泡沫铜填充率为0、0.43%、1.29%和2.15%时,复合相变材料的综合传热系数先减小后增大,分别为1.26W/(m·K)、1.18W/(m·K)、1.44W/(m·K)和1.88W/(m·K),因此随着泡沫铜填充率的增加,复合相变材料的融化时间先增长后缩短。此外,随着泡沫铜填充率从0.43%增至2.15%,复合相变材料融化时传热机制中导热占比从17.26%上升到86.01%,自然对流占比从82.74%下降到13.99%。
    • 张威; 史娇阳; 魏岩; 张铜宇
    • 摘要: 通过分析项目所在地能源状况,结合当地供暖需求和现状管网等实际情况,采用Trnsys软件对全年热负荷进行模拟计算,确定采用槽式聚光集热器配合相变蓄热设备,并以电锅炉作为辅助热源的太阳能供热系统。通过软件模拟太阳能供热系统,供暖期辅助热源电锅炉总补热量为总耗热量的8%左右,实际太阳能保证率可达92%左右,总体运行费用较低,证明该太阳能供热方案合理可行。
    • 张镜洋; 李文通; 张若骥; 罗欣洋
    • 摘要: 针对激光器等短时大功率器件的温度控制问题,提出了基于相变蓄热与蒸发循环制冷的热控制方法。以峰值热流密度为10^(6) W/m^(2)的激光器为控温对象,建立相变蓄热与蒸发循环制冷耦合的仿真模型,通过数值仿真对比研究了有无相变蓄热器及不同相变蓄热器耦合位置、压缩机转速及热负荷占空比情况下热源的温度波动幅度与制冷系统的制冷效率。结果表明,在研究参数范围内,蒸发循环回路的压缩机出口、冷凝器出口、蒸发器出口位置分别耦合相变蓄热器均可使系统的制冷效率提高,热源温度波动幅度降低;压缩机转速越大,相变蓄热对系统控温性能的提升程度越显著,转速为9000 r/min时,温度波动系数最高可降低9.4%;热负荷占空比越大,相变蓄热对系统控温性能与制冷效率的提升程度均更加显著,占空比为1/2时,温度波动系数最高可降低11.7%,制冷系数COP平均值最高可提升18.1%;同一工况下,相变蓄热器耦合在冷凝器出口时制冷效率最高,耦合在蒸发器出口时控温性能最好。
    • 周涛涛; 熊志波; 吴志根; 李尚
    • 摘要: 采用混合搅拌方法制备膨胀石墨(EG)/石蜡复合相变材料,测试分析了EG含量、施加电压与EG/石蜡复合相变材料体积电阻率的关系,研究了直接自发热和正温度系数(PTC)电阻发热时复合相变蓄热单元的发热特性。结果表明,随着EG含量或施加电压的增大,复合相变材料体积电阻率逐渐减小;施加电压对样品体积电阻率的影响与复合相变材料中EG含量有关,EG含量越高,施加电压对复合相变材料体积电阻率的影响越明显。当施加电压为4.0V时,EG质量分数分别为4%、5%、8%的复合相变材料体积电阻率分别只有0.5V时的0.481倍、0.185倍、0.068倍。基于复合相变材料导电特性,直接负载电压可实现复合相变材料电热转化和相变蓄热;结合PTC电阻发热可灵活控制复合相变蓄热单元加热功率,实现其快速充热。
    • 杨慧慧; 曾立; 汤波; 王小青; 陆勇
    • 摘要: 针对石蜡作为相变蓄热材料导热性能差、供热能力不足的问题,向石蜡中添加膨胀石墨(EG)制备导热性能增强的复合相变材料(PCM),探讨EG与石蜡的配比对复合PCM热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当EG质量分数达到12%时,复合PCM的导热系数提升至纯石蜡的12倍,相变潜热从纯石蜡的190.8 J/g减小至152.1 J/g,相变温度略微降低,总体处于62°C,上下波动约0.43°C。综合考虑导热性能和蓄热密度,选择导热系数为3.059 W/(m·K)、潜热为159.8 J/g的8%(质量分数)复合PCM作为蓄热材料。针对传统供暖装置需占用室内空间的不足,基于模块化思想设计出谷电相变蓄热单元和装配式谷电蓄热墙体模块,介绍其构造思想及安装方法。对纯石蜡与8%EG/石蜡在蓄热单元中的蓄/放热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复合PCM后,蓄热效率从纯石蜡的93%提高至97%,放热效率从67.92%提高至84.65%。在当前江苏省峰谷电价背景下,该墙体模块用于南京地区一供热面积为1500 m^(2)的办公楼的投资回收期约为14年,在20年运行期限内的净现值约为13.91万元,具有一定的应用可行性,但投资回收期较长、年收益较低。
    • 彭亚君; 林樱; 江龙; 范誉斌; 黄明忠; 张学军
    • 摘要: 为提高空气源热泵系统的低温适应性,将相变蓄热技术与空气源热泵结合,实现白天蓄热、夜晚放热的运行模式。本文通过模拟研究了相变蓄热型空气源热泵系统的蓄放热特性和应用多级相变材料对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系统蓄热量随时间线性增大,380 min时达到18.94 kW·h,平均COP为2.51;系统放热量先随时间线性增大,随后增大速率有所减缓,180 min时达到13.58 kW·h。放热过程进口水温为35°C时,系统经过6次蓄放热循环后达到稳定运行状态,蓄放热效率为99.06%。相比单级PCM,应用三级PCM的系统蓄热时间缩短9.60%,COP提高3.97%,总[火用]效率提高4.84%,其中降低过冷区PCM熔点对提高系统性能起到关键作用。
    • 熊鑫; 苏庆宗; 农增耀; 王亚雄
    • 摘要: 为了提高相变蓄热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蓄热速率,本文建立了管壳式相变蓄热单元可视化实验平台,提出了一种外部加热法的强化传热方式,讨论了相变蓄热单元在外部加热法时的熔化特性和传热机理。通过Fluent软件模拟对比了外部加热法和内部加热法在熔化过程中的液相分数、熔化速率和均匀性等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外部加热法的使用能大幅提升蓄热单元的蓄热效率。与内部加热法相比,外部加热法在熔化过程中的传热和相变更加均匀。相比于内部加热法,由于外部加热法传热面积较大,熔化时间缩短了69.1%;在消除传热面积的影响后,外加热方法依靠广泛而强烈的自然对流使熔化时间减少了23.2%。
    • 邱楠; 韩嘉诚
    • 摘要: 由于粉体工业经济占比较大,而球磨机作为重要粉体加工设备,使用过程中电能利用率较低,本项目针对球磨机出料高热这一特点,创新性地设计了一种能对出料热能进行高效回收的装置。装置主要分为水温检测模块、热能回收模块、热能储存模块和热能转移使用模块。装置通过液体的对流效应实现换热管道内的自循环流动,水在具有特殊结构的管道内循环来吸收球磨机的高热产物中的热量。利用相变蓄热原理,在管道内设置蓄热球,储存大量热能。管道上下方设有进出口,用于给排水和取放蓄热球,取出的蓄热球可在需要热量供应的位置释放热能,装置总体可以带来一定的节能减排效益。
    • 方桂花; 刘颖杰; 吕程; 谭心
    • 摘要: 为提高恒定螺距螺旋盘管蓄热装置蓄热效率,提出一种以石蜡为相变材料(PCM)的圆柱形渐变螺距盘管式相变蓄热装置。螺旋盘管蓄热装置具有管程长、蓄热过程中温度分布不均导致相变时间增加的问题。为此,提出渐变螺距优化算法,通过高斯拟合和FLUENT软件模拟选择出一组最优渐变螺距。对渐变式和恒定式螺距蓄热装置在不同入口温度和流速下的蓄热过程进行模拟,且通过FLUENT仿真和实验研究两种装置的蓄热特性。结果表明:相比于恒定螺距相变蓄热装置,渐变式螺距相变蓄热装置能够更好地耦合PCM蓄热特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缩短蓄热时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