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皂素

皂素

皂素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3年内共计1534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轻工业、手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4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346篇;相关期刊140种,包括农民致富之友、技术与市场、税收征纳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三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中国药学杂志岛津杯第八届全国药物分析优秀论文评选交流会、2005年国际城市中水回用暨园林景观水治理技术研讨会等;皂素的相关文献由2395位作者贡献,包括胡美英、鲍建国、刘松柏等。

皂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4 占比:11.99%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26%

专利文献>

论文:1346 占比:87.74%

总计:1534篇

皂素—发文趋势图

皂素

-研究学者

  • 胡美英
  • 鲍建国
  • 刘松柏
  • 郝卫宁
  • 蒋建新
  • 钟国华
  • 张龙
  • 侯同刚
  • 咸漠
  • 朱莉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韦国文; 黄丽月
    •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皂素、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及其不同配比的使用对阳性血培养瓶直接质谱鉴定处理效果的影响,筛选更适用于阳性血培养瓶直接质谱鉴定的表面活性剂使用方案。方法通过模拟血培养瓶的方法验证不同浓度皂素溶液及SDS溶液对阳性血培养液的鉴定效果,并与传统鉴定方法的处理效果作对比,分析两种表面活性剂对阳性血培养瓶直接质谱鉴定的处理效果及影响。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4%皂素溶液的鉴定准确率为89.3%(50/56),3%SDS溶液的鉴定准确率为76.8%(43/56),传统鉴定方法的鉴定准确率为92.9%(52/56),4%皂素溶液与传统鉴定方法的鉴定准确率均高于3%SDS溶液,4%皂素溶液与传统鉴定方法的鉴定准确率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作为直接鉴定阳性血培养液的表面活性剂,皂素溶液的鉴定准确率优于SDS溶液,表明皂素在后期开发应用于阳性血培养瓶直接质谱鉴定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
    • 王承瑞; 刘思思; 易有金; 李昌珠; 肖志红; 刘汝宽
    • 摘要: 为研究不同来源皂素对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抑菌作用,开发皂素在食品领域的应用。以三种不同来源(皂角壳、绿茶、油茶籽)皂素为研究对象,采用牛津杯法和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其抑菌圈大小、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三种不同来源皂素对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这四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均有抑菌作用。其中,皂角壳来源皂素的抑菌效果最佳,通过二倍稀释法研究表明其对于两种革兰氏阳性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均为4 mg/mL,MBC分别为16 mg/mL和8 mg/mL;对两种革兰氏阴性菌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的MIC分别为4 mg/mL和8 mg/mL,MBC分别为8 mg/mL和16 mg/mL。该结果可为皂素应用于新型、安全、高效的植物源天然食品防腐剂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依据。
    • 陈宇宏; 高颖; 韩震; 尹军峰
    • 摘要: 茶皂素是一类在山茶科植物种子中含量丰富且具有特异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但不同种质茶叶籽中皂素含量及组成尚不清晰。以浙江省同一地区采集的21个茶树品种(系)的茶叶籽为试验材料,对茶叶籽的基本特征、皂素含量及组成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的茶叶籽的百粒质量、壳仁比、皂素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得21个茶树品种(系)的茶叶籽的皂素含量范围分别为30.82%~48.16%和16.93%~31.82%,其中黄观音的茶叶籽皂素含量最高。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轨道阱质谱(UHPLC-Q-Exactive/MS)同时检测出68种茶叶籽皂素单体,其中Theasaponin E1的峰相对强度最大。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显示,21个品种(系)的茶叶籽以树型为依据被明显地划分为2组,组间差异单体物质有21种。结合相关性分析,高积累的Theasaponin E12、Camelliasaponin B1/B2、Theasaponin A5/A6、Camelliasaponin C1/C2和Assamsaponin G可能是灌木型种质资源有别于小乔木型、乔木型种质资源的重要特征物质。研究结果为生产茶叶籽皂素原料的选择和高值化利用奠定了基础。
    • 刘玉婷; 张瑜婷; 蓝素桂; 陈钰泉; 李丽; 谭强
    • 摘要: 以高浓度植物皂素提取液为发酵基质,利用枯草芽孢杆菌(CICC 23083)和地衣芽孢杆菌(CICC 21085)发酵表达蛋白酶、果胶酶和脂肪酶.当基质中添加3%酵母膏时,CICC 23083单独发酵共表达蛋白酶和果胶酶,这两种酶在32 h获得最大酶活力(分别为792.6和4352.9 U/mL);而当基质中添加9%蔗糖时,两种酶分别在32 h和16 h获得最大酶活力(258.5和2497.5 U/mL).在双菌株混合发酵表达3种酶的研究中,当基质中添加3%酵母膏,脂肪酶、蛋白酶和果胶酶的最高酶活力分别达166.7、245.8和4281.6 U/mL.当基质中添加7%蔗糖,最高脂肪酶活力降至133.3 U/mL,而蛋白酶和果胶酶最大酶活力分别提高至327.4和3318.2 U/mL.双菌株混合发酵液的相对去污力比单菌株发酵液分别提高11.1、15.2个百分点,比未发酵植物皂素提取液提高22.6个百分点.发酵前后的皂素液泡沫高度没有明显变化,维持在(157±5)mm.
    • 陈敏洁; 刘雪峰; 李博文; 李亚飞; 赵丁冉; 郑春丽
    • 摘要: 为探究矿区周边土壤最佳的电动修复电解液修复参数,实现最优化的试验方案,采用一种新型辅助试剂(柠檬酸和皂素),通过设计7组电动力修复装置,对比研究了0.2 mol/L的柠檬酸和0.2 mol/L柠檬酸与不同浓度皂素的混合溶液作为阴极、阳极电解液,进行电动修复钍污染的土壤,并与去离子水对照,讨论了在辅助试剂下强化电动修复过程,分析了柠檬酸和皂素作为电动修复添加剂的可行性.在电压梯度为1 V/cm,持续通电7 d,随着皂素浓度的增加修复矿区周边土壤中钍的修复效果明显增加,当0.2 mol/L柠檬酸与0.1 mol/L的皂素作为电解液进行修复时效果最佳,钍去除率达到59.94%.
    • 陈钰泉; 李明芳; 谭强
    • 摘要: 为促进中药皂素的开发利用,本文采用单因素方法设置不同提取时间、温度、pH、料液比,以富含皂苷的4种中草药的混合水提液作为发酵基质用共表达蛋白酶和果胶酶的枯草芽孢杆菌或添加5%葡萄糖进行发酵,测定发酵前后发酵基质的洗涤效果、透光率和皂素变化.结果表明:提取中药皂素的条件为60°C,3 h,pH9.0,料液比1:18.与发酵前相比,经枯草芽孢杆菌直接发酵后的皂素提取液洗涤效果提升了8.18%.添加5%葡萄糖后得到的发酵液的洗涤效果与蛋白酶及果胶酶的酶活呈正相关.两种发酵方式得到的发酵液透光率均在发酵32 h达到最大.发酵前后皂素基本稳定不变.研究发现中药皂素经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后的酵素液可以作为洗涤液的前期开发.
    • 李薇; 王信粉; 时利香; 宋瑶; 张杰; 杜显元
    • 摘要: 以芘污染土壤为对象,利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皂素进行复配实验,得出最佳复配比并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处理;其次,研究表面活性剂浓度、pH及CaCl2、MgCl2、KCl三种离子浓度、洗脱液的回收次数等单因素对洗脱效果的影响;然后利用响应曲面分析,确定影响洗脱效果的主效应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强度;最后用Box-Behnken模型优化复配体系处理芘污染土壤的实验条件.结果表明:①当复配比为0.2时,鼠李糖脂-皂素混合溶液的表面张力最低,对芘的协同增溶效果最好;②复配体系处理芘污染土壤的单因素实验中,复配药剂浓度、pH、Mg2+浓度分别达到1800mg/L、8、0.1mmol/L时,洗脱效率最高;③环境因素对芘去除效果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pH>表面活性剂浓度>Mg2+浓度,表面活性剂浓度与pH对芘的洗脱产生较大的交互影响作用,而pH与盐浓度的交互作用最微弱;④Box-Behnken模型优化后得出最佳组合是混合表面活性剂浓度为1900mg/L、pH为5、Mg2+浓度为0.2mmol/L,得到的洗脱效率为89.25%.
    • 唐文迪; 黎国庆; 黄俊; 黎青; 覃江克
    • 摘要: 以油茶枯为研究对象,研究油茶枯中油茶皂素和油茶多酚的综合提取工艺.采用醇-水提取,以得率为考察指标,考察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及乙醇浓度对油茶皂素和多酚得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优综合提取工艺.实验结果表明:油茶皂素及多酚的最优综合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2 h、提取温度80°C、料液比1:12、乙醇体积分数60%,在此工艺下,油茶皂素的得率为15.26%,油茶多酚的得率为0.52%(以山奈酚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