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电离层延迟

电离层延迟

电离层延迟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285篇,主要集中在测绘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1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18523篇;相关期刊95种,包括测绘工程、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第八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第七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第四届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年会等;电离层延迟的相关文献由684位作者贡献,包括袁运斌、李子申、李征航等。

电离层延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1 占比:1.07%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18523 占比:98.81%

总计:18746篇

电离层延迟—发文趋势图

电离层延迟

-研究学者

  • 袁运斌
  • 李子申
  • 李征航
  • 袁洪
  • 欧吉坤
  • 张宝成
  • 刘红军
  • 涂锐
  • 程鹏飞
  • 薛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博峰; 秦园阳; 陈广鄂
    • 摘要: 高精度位置服务依赖模糊度正确固定的载波相位观测值,而复杂环境的相位周跳和中断给模糊度固定和数据处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北斗三号系统向全球播发四频和五频信号,为提升周跳处理性能提供了机遇。本文建立了探测多频超宽巷周跳的伪距-相位无几何组合模型,以及探测窄巷周跳的相位-相位无几何组合模型,并以周跳探测成功概率最大为准则确定了多频最优超宽巷和窄巷组合。由于电离层延迟制约了数据中断和电离层变化剧烈情况下的窄巷周跳探测,进而建立了顾及电离层延迟的窄巷周跳探测滤波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对30 s采样间隔,基于无几何组合模型探测周跳的成功率均优于96%;对于3 min的数据中断,基于无几何组合模型的周跳探测成功率仅为70%,但补偿电离层延迟的滤波模型将成功率提升至95%以上。
    • 杨凯淳; 吕志平; 李林阳; 邝英才; 许炜; 郑茜
    • 摘要: 针对同时估计电离层延迟导致的单频精密单点定位解算秩亏问题,提出了一种附加历元间约束的多历元递推算法。该算法根据无周跳时前后历元模糊度不变的特性,在每一组多历元联合数据解算时,每颗卫星只设置一个模糊度参数,不需要外部先验信息约束即可解决秩亏问题。另外,本文算法同时考虑了参数及观测值之间的时间相关性,采用附加约束的平方根信息滤波对部分参数进行历元间约束,克服多历元算法的病态性,提高了算法的可靠性。试验采用全球分布的15个IGS跟踪站14 d的数据,静态定位精度优于3 cm,仿动态解约为1.5 dm。与同时估计电离层延迟的单频PPP方法相比,收敛速度提高了24%,与双频无电离层组合PPP的收敛速度基本一致,定位精度提高了30%,高程分量定位精度提高更为明显。
    • 许幼成; 陈涤非; 刘强; 邓宁; 刘佩林
    • 摘要: 低成本消费级GNSS芯片相较于传统测绘级接收机在体积、功耗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在未来无人驾驶、物联网等新兴应用领域具有极大潜力。然而当前低成本GNSS芯片的观测量存在非常严重的噪声和误差,为了改善观测质量,低成本芯片正逐渐从单频向多频过渡。首先调研了目前低成本GNSS接收机对多频信号的支持情况,然后介绍了北斗三号多频观测在电离层延迟和整周模糊度估计等方面的应用。通过对真实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针对当前原始观测量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具体的预处理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信号强度、电离层和模糊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华为Mate 40手机的低成本GNSS方案的北斗三频电离层延迟估计误差的均值为-2.97m,三频整周模糊度估计的成功率达93.8%,相较于单频整周模糊度估计的3.11%成功率有显著提升。
    • 管斌; 孙中苗; 刘晓刚; 翟振和; 王云鹏
    • 摘要: 以Jason-2和Jason-3编队飞行阶段观测数据为对象,研究了测高卫星之间关键参数值的一致性,分析了与载荷性能相关的湿对流层延迟改正(R_(wet))、电离层延迟改正(R_(iono))、海况偏差改正(R_(ssb))以及有效波高(H_(s))等4项参数值的异同。给出了双星测量点之间的匹配方法,统计了双星不同参数项差值(Jason-3-Jason-2)的均值与标准差,在23个周期的编队飞行阶段,双星之间ΔR_(ssb)、ΔR_(iono)、ΔH_(s)变化平稳,反映出相应载荷测量的稳定性,ΔR _(wet)在后9个周期大致稳定。两颗卫星之间电离层延迟存在约5.6 mm的均值系统差,在相关应用中应予以考虑。对于我国自主组网式测高卫星系统,本文分析过程能够应用于其载荷性能评估,一致性分析结果能够为星间载荷性能比较提供参考。
    • 李润川; 章浙涛; 文援兰; 何秀凤; 曾平
    • 摘要: 利用中国区域电离层格网数据,采用频谱分析方法研究中国不同区域的电离层周期差异和极值差异,并采用电离层梯度计算法分析不同区域的电离层小尺度时空变化特性。结果表明:1)相比北方区域,南方区域电离层周期性特征更为明显;2)经度变化为5°时,全国范围内的电离层TEC变化值大多在-10~10 TECu之间;纬度变化为2.5°时,全国范围内的电离层TEC变化值大多在-20~20 TECu之间,南北部空间变化特性差异较大,东西部差异较小;3)时间间隔为1 h时,全国范围内的电离层TEC变化值大多在5~25 TECu之间,南北方时间变化特性差异较大,东西部差异较小,但随着时间间隔增大,东西部时间变化特性差异逐渐明显。研究结论可为中国区域的实时电离层建模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同时对中国区域的电离层时空变化、电离层磁暴监测研究有一定参考意义。
    • 陈星宇; 袁运斌
    • 摘要: 【目的】网络RTK(Real Time Kinematic)技术仍是目前实现实时动态高精度定位的重要手段之一,其顺利实施的关键在于正确固定参考站间整周模糊度及解算空间相关误差。【方法】本文重点对基线间大气延迟提取方法进行研究:选择利用卡尔曼滤波器直接估计参考站网络内各基线间单差模糊度、单差电离层延迟、非差对流层延迟的数据处理策略,旨在减小通过几何无关组合反算大气延迟时引入的噪声和其他残余误差的影响,为网络RTK空间误差建模研究提供了新的单差数据形式。【结果】利用实时流数据验证了上述模糊度固定及大气延迟提取算法的正确性,对比了不同电离层延迟提取策略,进行了用户定位测试。【结论】结果表明:采用直接估计大气延迟的方法提取的电离层延迟的变化相对更平稳、更符合电离层延迟短时变化特性且计算效果受卫星高度角的影响很小,用户可快速实现实时厘米级定位,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 刘音华; 陈瑞琼; 刘娅; 李孝辉; 张首刚
    • 摘要: 为了对比空间站和导航卫星共视的性能差异,深入分析影响共视性能的主要误差源特征,推进共视技术进一步发展,以对共视时间比对基本原理的分析为基础,从系统设计和关键误差源影响两个方面对比分析空间站和导航卫星共视的差异。理论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于导航卫星共视,轨道误差是影响空间站共视精度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此外,空间站共视还需考虑地球引力时延等精细误差的影响。最后,设计并实施了仿真实验和实测实验,通过实验数据进一步对比两者的性能差异。实验结果表明空间站和导航卫星共视各有利弊,虽然空间站共视的服务区域和连续性逊于导航卫星共视,但可以实现的共视精度至少比导航卫星高一个数量级。
    • 简益梅; 许承东; 王倚文; 彭雅奇
    • 摘要: 为进一步改正电离层延迟,在研究分析Klobuchar模型电离层模型的总电子含量误差时发现其存在着一些周期性规律信息。针对这些误差信息,提出了利用K-折交叉验证方法优化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eneralized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GRNN)径向学习速度,并建立基于Klobuchar模型的总电子含量误差补偿模型,对这些误差信息进行预测和补偿。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误差模型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下电离层电子含量误差具有较好的预报精度和拟合效果。利用该模型对Klobuchar模型进行误差补偿,可将该模型总电子含量预报误差减小32%-90%,提高了改正精度。
    • 王紫薇; 黄观文; 杜石; 谢威
    • 摘要: 基于陕西省北斗地基增强监测站数据,利用4阶球谐函数建立了陕西区域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模型,生成区域TEC格网产品.实验结果表明:以欧洲定轨中心(CODE)全球电离层图(GIM)产品作为参考,利用BDS-3数据获得的陕西区域北斗电离层产品精度为2.54 TECu,与CODE产品标称精度相当.在单频精密单点定位(SF-PPP)性能方面,BDS-3区域电离层产品可以提升定位精度35%,优于CODE全球电离层产品改正效果(27%).综合而言,BDS-3单系统在区域电离层建模方面具备较为优异的性能水平.
    • 薛伟峰; 倪育德
    • 摘要: 频间偏差(Inter Frequency Bias,IFB)通常会给电离层延迟的解算带来误差.目前从电离层延迟中消除频间偏差的方法是基于GPS双频观测数据建立垂直电离层模型,利用卡尔曼滤波实时估算电离层模型系数和频间偏差.然而滤波过程中的测量噪声协方差矩阵没有考虑系统观测量之间的相关性,这会导致滤波模型不准确,进而影响最后求解的电离层延迟的准确性.本文选取了美国19个参考站的GPS双频观测数据,利用卡尔曼滤波实时估算电离层模型系数以及频间偏差.在滤波过程中,通过将先验频间偏差的估计方差引入测量噪声方差,实现对测量噪声协方差矩阵的优化.计算结果表叽优化后得到的卫星频间偏差与欧洲定轨中心(Center for Orbit Determination in Europe,CODE)得到的频间偏差更接近.将优化后的电离层延迟代入伪距解算,得到的位置误差的标准差在东向和天顶向分别下降了12.5%和15.4%,天顶向误差平均值下降了17.6%,定位精度得到提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