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电池技术

电池技术

电池技术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221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电工技术、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2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698274篇;相关期刊459种,包括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新材料产业、现代材料动态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4TRIZ实务与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创新方法研讨会、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2012电力行业信息化年会等;电池技术的相关文献由693位作者贡献,包括詹元杰、贲留斌、武怿达等。

电池技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2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98274 占比:99.83%

总计:699447篇

电池技术—发文趋势图

电池技术

-研究学者

  • 詹元杰
  • 贲留斌
  • 武怿达
  • 闫勇
  • 黄学杰
  • 俞海龙
  • 刘燕燕
  • 金周
  • 陈彬
  • 王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海鹏
    • 摘要: 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对车辆的续航里程、稳定性和驾驶体验有较大影响。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历来重视汽车电池的研发和电池技术水平的提升工作,且取得了一定成绩。根据文献可知,新能源汽车电池中的“超级电池”具有良好的自我修复、自我休眠等功能,能够降低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几率,延长了电池的使用时间,解决了车辆的续航问题。阐述并分析了现有的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电池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关注了未来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的发展动态,为新能源汽车电池的研发与生产提供借鉴和参考。
    • 赵国亮
    •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浪费也越来越严重,所以新能源汽车便应运而生了,相对传统的燃油汽车而言,新能源汽车对环境的污染较小、且不会耗费大量的自然资源。新能源汽车较传统燃油车相比,其动力来源主要是动力蓄电池,所以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技术如若有所发展,那么新能源汽车势必会发展壮大。本文就结合我们国家目前的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 岑官骏; 朱璟; 乔荣涵; 申晓宇; 季洪祥; 田孟羽; 田丰; 金周; 闫勇; 武怿达; 詹元杰; 俞海龙; 贲留斌; 刘燕燕; 黄学杰
    • 摘要: 该文是一篇近两个月的锂电池文献评述,以“lithium”和“batter*”为关键词检索了Web of Science从2021年12月1日至2022年1月31日上线的锂电池研究论文,共有3795篇,选择其中100篇加以评论。正极材料方面主要研究了高镍三元、富锂正极材料的包覆和掺杂改性,以及其在高电压下所发生的表面和体相的结构演变。金属锂负极的研究包含金属锂的表面修饰、三维结构设计及其沉积形态和均匀性的研究。合金化储锂负极材料的研究侧重于复合电极结构设计和各类黏结剂的开发,以缓解循环过程中负极材料的体积变化,维持电极完整性。固态电解质的研究主要包括对现有固态电解质的合成、掺杂、结构设计、稳定性和相关性能研究以及对新型固态电解质的探索。而其他电解液和添加剂的研究则主要包括不同电解质和溶剂对各类电池材料体系适配的研究,以及对新的功能性添加剂的探索。固态电池方向更多关注于复合正极设计和界面修饰和影响锂枝晶生长的因素。其他电池技术偏重于基于催化、高离子/电子导电基体的复合锂硫正极构造以及“穿梭效应”的抑制。电池测试技术方面涵盖了对Li金属的沉积形貌及SEI、快充放条件下正极材料各性质、固态电池的界面问题的观测和分析。理论计算涉及掺杂固体电解质电导率、固态电池中界面应力分析等进行了探讨。而界面问题侧重于关注固体电解质和Li金属负极界面稳定性。此外,电极预锂化研究论文也有多篇。
    • 摘要: 近日,美国量子公司PsiQuantum与梅赛德斯-奔驰(Mercedes-Benz)就量子计算改进电池技术展开合作,并发表了一项在容错量子计算机基础上的模拟锂离子电池(LiB)中电解质分子的新研究,以实现电池设计上的新突破。目前,新型锂离子电池的开发涉及大量试错试验。这一缓慢而昂贵的研发过程原则上可以通过模拟和验证其中的新化学成分来加速。然而,传统的超级计算机很难模拟这些分子及反应的量子行为,量子计算机则有望克服这一技术限制。
    • 乔荣涵; 岑官骏; 申晓宇; 田孟羽; 季洪祥; 田丰; 起文斌; 金周; 武怿达; 詹元杰; 闫勇; 贲留斌; 俞海龙; 刘燕燕; 黄学杰
    • 摘要: 该文是一篇近两个月的锂电池文献评述,以“lithium”和“batter;”为关键词检索了Web of Science从2022年2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上线的锂电池研究论文,共有3128篇,选择其中100篇加以评论。层状正极材料的研究集中在高镍三元材料、镍酸锂、钴酸锂和富锂相材料,其相关研究关注表面包覆层、前驱体及合成条件、循环中的结构变化。负极材料的研究重点包括对硅颗粒的包覆,具有三维结构的硅/碳、硅/锡复合材料。金属锂负极的界面构筑及三维结构设计受到重点关注和研究。固态电解质的研究主要包括对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氧化物固态电解质、聚合物与氧化物固体电解质复合材料的合成以及相关性能研究。液态电解液方面包括适应高电压正极材料及提升金属锂负极、石墨负极电池性能的添加剂与溶剂研究。针对固态电池,复合正极制备、双层电解质结构、锂界面枝晶及副反应抑制有多篇,其他电池技术主要偏重液态锂硫电池正极设计。表征分析涵盖了锂扩散、SEI形成、硫化物电解质的电化学与化学稳定性等方面。理论模拟工作涉及三元材料掺杂、电解液物化性质以及新型固态电解质搜寻,电池中电解液与正负极的界面以及固态电解质与Li的界面均受到重点关注。
    • 田孟羽; 朱璟; 岑官骏; 乔荣涵; 申晓宇; 季洪祥; 田丰; 金周; 闫勇; 武怿达; 詹元杰; 俞海龙; 贲留斌; 刘燕燕; 黄学杰
    • 摘要: 该文是一篇近两个月的锂电池文献评述,以“lithium”和“batter*”为关键词检索了Web of Science从2021年10月1日至2021年11月30日上线的锂电池研究论文,共有3614篇,选择其中100篇加以评论。正极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高镍三元、高电压钴酸锂和富锂锰基的表面改性和体相掺杂,以及其在长循环过程中或高电压下所发生的表面和体相的结构演变。金属锂负极的研究侧重于表面修饰,改变锂沉积方向。固态电解质的研究主要包括对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氧化物固态电解质、聚合物固态电解质以及复合固态电解质的结构设计以及相关性能研究。电解液和添加剂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不同电解质和溶剂对各类电池材料体系适配,以及对新的功能性添加剂的探索。固态电池方向更多地集中于界面问题的研究。锂硫电池的研究重点是提高硫正极的活性,改善“穿梭”效应。测试表征方面偏重于对材料体相结构和电极/电解质界面等进行观测和分析,固态电池的界面问题研究是热点。理论计算对材料的表面氧活性、界面结构及锂离子的运输机制进行了探讨,而界面反应涉及到了SEI形成的分析。此外,集流体的改性以及电极预锂化研究工作也有多篇。
    • 郑平
    • 摘要: 随着环保问题的不断加剧,新型汽车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而新能源车的蓄电池则是关系到车辆的安全与性能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电池技术是非常有意义的。文章就我国目前新能源车的电池技术现状进行了剖析,它最大的问题在于安全和环境保护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对新能源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 谭增欣
    • 摘要: 鉴于新能源汽车在我国的高速发展,本文针对新能源汽车提出一种钢制电池盒自动化点焊生产线的布局和优化案例,以达到节省投资、减少占地和节约人工的目的。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战略实施,新能源汽车整体趋势有了进一步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技术也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由一开始的铅酸电池到磷酸铁锂电池,再到三元锂电池。电动车安全问题始终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而作为新能源电池的承载和安全控制部分,电池盒托盘的安全可靠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 申晓宇; 岑官骏; 乔荣涵; 朱璟; 季洪祥; 田孟羽; 金周; 闫勇; 武怿达; 詹元杰; 俞海龙; 贲留斌; 刘燕燕; 黄学杰
    • 摘要: 该文是一篇近两个月的锂电池文献评述,以“lithium”和“batter*”为关键词检索了Web of Science从2022年4月1日至2022年5月31日上线的锂电池研究论文,共有3406篇,选择其中100篇加以评论。层状正极材料的研究集中在高镍三元材料、镍酸锂、钴酸锂和富锂相材料,其相关研究关注表面包覆层、前驱体及合成条件、循环中的结构变化。负极材料的研究重点包括硅基负极的界面构筑、金属锂负极的界面构筑及三维结构。固态电解质的研究主要包括对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氧化物固态电解质、聚合物与氧化物固体电解质复合材料的合成以及相关性能研究。液态电解液方面包括适应高电压正极材料、抑制过渡金属离子溶出和界面副反应及提升金属锂负极、石墨负极电池性能的添加剂与溶剂研究,对于提高电池低温性能和安全性也有涉及。针对固态电池,复合正极制备、双层电解质结构、锂界面枝晶及副反应抑制有多篇。其他电池技术主要偏重液态锂硫电池正极设计、补锂和预锂化技术,锂空气和锂碘电池亦有研究。表征分析涵盖了层状氧化物正极结构变化和过渡金属离子溶出、SEI形成、硫化物电解质的电化学与化学稳定性等方面。理论模拟工作涉及固态电解质中锂离子输运机理、固态电解质与Li的界面。
    • 朱璟; 武怿达; 郝峻丰; 岑官骏; 乔荣涵; 申晓宇; 田孟羽; 季洪祥; 金周; 詹元杰; 闫勇; 贲留斌; 俞海龙; 刘燕燕; 黄学杰
    • 摘要: 该文是一篇近两个月的锂电池文献评述,以“lithium”和“batter^(*)”为关键词检索了Web of Science从2022年6月1日至2022年7月31日上线的锂电池研究论文,共有4634篇,选择其中100篇加以评论。正极材料的研究集中于高镍三元材料、镍酸锂和富锂锰基材料的表面包覆和掺杂改性,以及其在高电压下或长循环中的结构演变等。硅基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包括材料制备和对电极结构的优化以缓冲体积变化,并重点关注了功能性黏结剂的应用。金属锂负极的研究包含金属锂的表面修饰和三维结构设计。固态电解质的研究主要包括对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氧化物固态电解质、聚合物固态电解质以及复合固态电解质的结构设计以及相关性能研究。其他电解液和添加剂的研究则主要包括不同电解质和溶剂对各类电池材料体系适配的研究,以及对新的功能性添加剂的探索。固态电池方向更多关注正极中离子、电子传输能力的提升。锂硫电池的研究重点是提高硫正极的活性,抑制“穿梭”效应。电池技术方面的研究还包括电极结构设计和人造SEI层的构建。测试技术涵盖了锂沉积、硅负极演化和三元正极产气等方面。理论模拟工作侧重于固态电池中固体电解质及其与电极界面的稳定性研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