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电子线

电子线

电子线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3年内共计1090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特种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014423篇;相关期刊103种,包括中国医疗器械信息、中国医疗设备、医疗卫生装备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术大会等;电子线的相关文献由1421位作者贡献,包括何敏、周学森、孟庆强等。

电子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1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14423 占比:99.99%

总计:1014555篇

电子线—发文趋势图

电子线

-研究学者

  • 何敏
  • 周学森
  • 孟庆强
  • 李殿光
  • 谭贤军
  • 赵增尚
  • 陈玉坤
  • 张俊明
  • 朱方飞
  • 周保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肖杨; 黄顺平; 李恒; 吴艳; 刘宏; 陈晓琳
    • 摘要: 目的基于蒙特卡罗方法深度剖析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电子线束流特性,并系统分析该特性对人体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使用EGSnrc系列程序建立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6 MeV与9 MeV机头模型,通过实际测量数据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分析电子束流能谱与能量注量成分差异;对两种射线源在水与软组织百分深度剂量(Percentage Depth Dose,PDD)与Profile的结果进行修正,探索一种快速计算电子线剂量的方法;分析电子线在软组织与肺组织模体下的PDD特性与CT图像上的剂量分布,评估电子线二维照射时对肺的损伤。结果6 MeV电子源产生的电子线平均能量约为4.2 MeV,X线平均能量约为0.8 MV,9 MeV电子源产生的电子线平均能量约为6.9 MeV,X线平均能量约为1.0 MV。在模体入射表面,射野范围外依然具有较强的散射电子与高能X射线。水模体与软组织修正因子在6 MeV与9 MeV电子源照射时最大值达1.15与1.17,且随深度变化较大。肺组织剂量跌落区为软组织的3~4倍,同时交界面会发生轻微的剂量跃变,肺组织会形成高剂量区。结论蒙特卡罗程序进行电子线剂量计算时在个性化分析与精确度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快速估算电子线照射的射野参数时应充分考虑修正因子,降低X线污染对于正常组织的影响,对于大野电子线照射时应当注重肺损伤评估。
    • 谢力; 皈燕; 刘睿; 刘慧
    • 摘要: 目的比较6 MeV电子线和铱192(^(192)Ir)高剂量率(HDR)三维后装近距离敷贴两种放射治疗技术在瘢痕疙瘩术后平整表面靶区、曲面靶区、超长靶区(长度>25 cm)模体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在胸部仿真模体上,采用激光灯标记拟照射瘢痕疙瘩术后位置(包括平整表面和曲面),固体水模体模拟超长靶区,分别获取电子线放射治疗CT图像、三维后装近距离敷贴放射治疗CT图像、超长靶区CT图像,图像导入计划系统完成计划设计后进行剂量分布比较。结果平整表面靶区6 MeV电子线和^(192)Ir HDR后装敷贴两种放射治疗技术的剂量分布一致,均匀性无明显差异。曲面靶区6 MeV电子线的照射剂量分布随着表面曲度变化,上下各层面的有效治疗深度变化明显;^(192)Ir HDR三维后装近距离敷贴的照射剂量随切口曲度变化,剂量分布较为一致。超长靶区两种放射治疗技术的照射剂量分布比较,6 MeV电子线照射需要行分野照射,衔接处皮下0.8 cm左右处会产生>115%的高剂量区,^(192)Ir HDR三维后装近距离敷贴照射无需射野衔接,剂量分布均匀一致。结论瘢痕疙瘩术后放射治疗在平整表面靶区采用6 MeV电子线照射和^(192)Ir HDR三维后装近距离敷贴治疗的剂量学变化无差异,在曲面靶区和超长靶区^(192)Ir HDR三维后装近距离敷贴的照射剂量分布优于6 MeV电子线
    • 赖佳路; 钟仁明
    • 摘要: 二维电子线放疗计划设计需要附加铅块以适应不同靶区形状,并保护周围的正常组织.但Pinnacle计划系统不能直接将挡铅适形为医生所给的射野大小,每次需要物理师手动拖动铅块形成所需要的射野.当遇到与之前相同射野参数的二维电子线计划时,物理师需要重新布野进行剂量计算,这种方式极大降低了二维电子线计划设计效率.该研究以Qt Creator为开发平台自主研发了一款二维电子线放疗计划系统.该系统能快速设计出二维电子线放疗计划,减少物理师重复劳动.
    • 贺智
    • 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在术后胸壁放射治疗过程中,采用不同能量电子线照射不同厚度组织等效膜,测量其产生的剂量.方法 分别对6MeV电子线与9MeV电子线加1.0 cm膜、加0.5 cm膜以及不加膜的人体模型进行放射治疗,并使用热释光剂量仪进行平均受照剂量测量.结果 采用6MeV电子线照射1.0 cm、0.5 cm和不加膜的人体模型放射治疗时,平均受照剂量分别为(13.48±2.32)cGy、(30.25±3.54)cGy、(63.37±6.73)cGy.采用9MeV电子线照射1.0 cm、0.5 cm和不加膜的人体模型放射治疗时,平均受照剂量分别为(86.96±8.47)cGy、(101.76±10.68)cGy、(173.52±17.49)cGy.结论 采用不同能量电子线照射不同厚度组织等效膜时,随着电子线能量的增加,加厚度相同的组织等效膜时平均照射剂量也相应增加.可以通过增加组织等效膜的厚度,提高靶区治疗的剂量要求.
    • 黄霖
    • 摘要: 为了了解不同能量、限光筒大小对电子线"虚源"位置的影响.本文通过利用矩阵电离室Matrixx和有机玻璃板模体分别对电子线能量6Mev、9Mev、12Mev、16Mev、20Mev,对射野6×6、10×10、15×15、20×20及对限光筒到皮肤距离0cm、5cm、10cm、15cm进行测量.结果发现,用剂量距离平方反比计算的虚源到照射筒底的平均位置约为85cm,而用照射野大小随距离成正比的方法计算得到的虚源的平均距离为88cm,二者相差明显.因此,二种方法计算的结果不同,虚源位置的校准不可单纯使用剂量距离平方反比方法进行.
    • 陈珺; 姚晖; 章一新; 武晓莉
    • 摘要: 近年来,随着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手术联合放射治疗病理性瘢痕取得了显著疗效.本文从放射治疗在病理性瘢痕应用原理、常用放射源的比较和放疗方案的设计,以及放射治疗新技术应用及瘢痕放射治疗的不良反应防范措施等方面,对病理性瘢痕的放射治疗技术和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袁慧; 刘梦雅; 许文黎; 胡波; 张亚娟; 尹晶晶; 岳娟; 李建国
    • 摘要: 目的:探讨电子线对胰岛素生长因子-1家族蛋白表达的影响,为研究辐射对肝脏的早期损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电子线照射小鼠,照射剂量为1、2、4 Gy,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照射后12、48和72 h小鼠肝脏中胰岛素生长因子1受体(IGF-1R)、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4(IGFBP4)和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结果:照射剂量为1 Gy时,与对照组相比,IGF-1蛋白在照射后48 h时表达增加,IGFBP1、IGFBP4和IGF1R蛋白的表达在照射后12、48和72 h均表达减少.照射剂量为2 Gy时,IGF-1和IGFBP4蛋白在照射后48 h时表达增加,其余时间点表达减少.IGFBP1蛋白在照射后12 h时表达增加,48和72 h时表达减少.IGF1R蛋白在照射后3个时间点均呈现为表达减少.照射剂量4 Gy时,肝脏中IGF-1、IGFBP1和IGFBP4蛋白均表达减少,IGF1R蛋白在照射后12 h时表达增加,48、72 h时均表达减少(均为P<0.05).结论:电子线照射后小鼠肝脏中胰岛素生长因子-1家族蛋白多以下调表达为主,与前期基因表达的结果相一致,有可能作为反映放射性工作人员早期肝脏损伤的生物标志物之一.
    • 李振淼; 宋博; 赵怡
    • 摘要: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 on long-term survival and immune function after breast conserving surgery for breast cancer. Methods Two hundred and fifty-four breast-conserving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 = 147) and control group (n = 147).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whole breast irradiation 50 Gy/25 times after operation. In the supplementary radiotherapy of tumor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electronic radiation,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X-ray IMRT. The prescription doses were 10-16 Gy/5-8 times. Dosimetry of target area, dosimetry of heart, dosimetry of affected lung, side effects, 5-year disease-free survival rate, 5-year survival rate and T cell subsets before and after radiotherap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V95%of target area of the tumor b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 05). The V105%, V110%, cardiac irradiation dose and dose of affected side lung irradiation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11. 26±2. 59) %, (3. 15±0. 84) %, (3. 72±1. 16) Gy and (7. 51±2. 06) Gy, which were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0. 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acute skin reaction, late skin reaction, bone marrow suppression, radiation pneumonia and radiation esophagiti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 05). The 5-year disease-free survival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8. 55%, which was higher than 94. 16% of the control group (P<0. 05). The 5-year survival rate was 95. 65%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94. 89%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 05). After radiotherapy, the levels of CD+3, CD+4and CD+4/CD+8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level of CD+8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 05). Conclusion X-ray IMRT after breast-conserving surgery for breast cancer can achieve better tumor-free survival, with little impact on immune function. It may be related to the uniform distribution of dose in the target area of the tumor bed and the reduction of radiation dose in the heart and lung of the affected side,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目的 分析X射线调强放疗对乳腺癌保乳术后远期生存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54例行保乳术的乳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n=147)和对照组(n=147),两组术后均采取全乳腺照射50 Gy/25次.在瘤体补量上,对照组采用电子线放疗,观察组采用X射线调强放疗,处方剂量均为10~16 Gy/5~8次.比较两组靶区及心脏、患侧肺剂量学参数,毒副反应,5年无瘤生存率,5年生存率及放疗前后的T细胞亚群水平.结果 两组靶区V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V105%为(11. 26±2. 59)%、V110%为(3. 15±0. 84)%、心脏照射剂量为(3. 72±1. 16)Gy、患侧肺照射剂量为(7. 51±2. 06)Gy,对照组分别为(43. 15±3. 59)%、(11. 36±1. 16)%、(8. 54±1. 92)Gy、(11. 62±3. 78)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急性皮肤反应、晚期皮肤反应、骨髓抑制、放射性肺炎及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5年无瘤生存率为98. 55%,高于对照组的94. 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5年生存率为95. 65%,对照组为94. 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放疗后观察组CD+3、CD+4、CD+4/CD+8水平低于对照组,CD8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乳腺癌保乳术后X射线调强放疗可获得更佳的无瘤生存,对免疫功能影响小,可能与瘤床靶区剂量分布均匀、减少心脏和患侧肺照射剂量有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张倩玉; 许斌; 张惠博; 陈罗军; 宋启斌
    • 摘要: 目的:建立安全的SD大鼠急性放射性皮炎模型.方法:将2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电子线照射组(60 Gy,45 Gy,30 Gy),X线照射组(45 Gy,30Gy,15 Gy),每组4只.选择臀背部皮肤,去毛后照射.放疗后第一天起开始观察动物皮肤表现,采用Douglas and Fowler评分方法记录每只动物皮炎情况,并定期测量动物体重,观察动物一般情况并记录死亡情况.于放疗后第28天处死动物,取照射区域皮肤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CD3,CD11c,CD68,Ⅳ型胶原),以通过光镜分析射线照射后皮肤组织变化情况、真皮层内炎症细胞浸润类型及胶原形成情况.结果:至放疗后第28天X线照射组动物出现大量死亡,电子线照射组动物均存活,电子线各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放射性皮炎反应,镜下可见局部组织不同程度的表皮层坏死、炎症细胞浸润、毛囊及附属器减少等表现,以电子线照射60 Gy及45 Gy组表现明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放射线照射可使真皮层内以CD68为表面标志的巨噬细胞浸润增加,并促进以Ⅳ型胶原为标志胶原细胞形成.结论:电子线60 Gy及45 Gy照射SD大鼠臀背部皮肤可建立一种安全有效的急性放射性皮炎动物模型,其临床表现及病理表现可用于实验研究.
    • 姚晖; 汪杰华; 李莉; 王芸; 顾培华; 尹超; 黄斌; 区永刚
    • 摘要: 放射治疗可有效利用放射线对瘢痕局部进行照射,是治疗瘢痕的方法之一.近年来,应用手术加放射治疗瘢痕的综合疗法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进展.本文从病理性瘢痕的放射治疗原理,常用放射源和方法的选择,电子线及X射线放射治疗技术的应用,以及瘢痕放射治疗的不良反应及防范措施等方面,对病理性瘢痕的放射治疗技术和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