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物气溶胶

生物气溶胶

生物气溶胶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3年内共计489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360432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传感器世界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2015两岸三地室内环境与健康研讨会等;生物气溶胶的相关文献由116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航、刘强、刘毅等。

生物气溶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1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2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60432 占比:99.97%

总计:360557篇

生物气溶胶—发文趋势图

生物气溶胶

-研究学者

  • 刘航
  • 刘强
  • 刘毅
  • 杨文慧
  • 胡凌飞
  • 张晓清
  • 周冬生
  • 王灿
  • 黄惠杰
  • 王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陈露安; 杨传钧; 谷雨倩; 刘学虎; 杨自力
    • 摘要: 为明确超声波加湿对冬季供暖室内微生物气溶胶粒径与浓度分布的影响,以及降低暴露风险的有效方法,针对典型办公室环境,基于模拟实验法与正交试验法,探究不同相对湿度(RH=40%、55%、70%)、加湿器水质(蒸馏水、自来水、凉白开)和窗户开度(0、1/6、1/3)下,超声波加湿前后室内细菌、真菌气溶胶按粒径分级的浓度变化,并结合极差分析与层次分析法(AHP)对上述因素的影响权重排序.结果表明,超声波加湿后,细菌、真菌气溶胶的浓度增长率分别高达294%和798%,且分布(0.6~4.7μm)集中在人员可吸入范围.影响加湿室内微生物暴露量的因素权重排序为:水质(45%)>目标湿度(44%)>窗户开度(11%).为最大限度降低暴露风险,建议用户使用超声波加湿器时,优先选用蒸馏水,调节目标湿度至中等水平.
    • 张婷; 王太恒; 祁建华; 李先国; 张大海
    • 摘要: 本文于2020年7—9月采集雾天和晴天生物气溶胶样品,利用高通量测序和BugBase基因功能预测,评估了雾天细菌气溶胶群落特征及潜在健康风险。结果表明,雾天可操作分类单元(OTUs)、物种多样性及丰富度均低于晴天,组内亲缘复杂度高于晴天。罗尔斯通氏菌、短杆菌、丙酸菌和短波单胞菌是雾天优势细菌属,雾天微生物几乎来源于本土,与晴天的细菌在属水平上差异性较小,只是相对丰度有所不同。革兰氏阴性菌(85%)与革兰氏阳性菌(13%)在两组样品中差别不大,但雾天潜在致病性细菌相对丰度(73.42%)高于晴天(59.95%)。两种天气均检测出棒状杆菌、沙雷氏菌、葡萄球菌、奈瑟菌、不动杆菌和摩根氏菌6种人间传染微生物,雾天总相对丰度为6.51%,晴天为4.42%,其中棒状杆菌、沙雷氏菌和葡萄球菌在两种天气下相对丰度相差不大。奈瑟菌在晴天相对丰度较高,不动杆菌以及摩根氏菌在雾天相对丰度较高。结合基因预测结果和潜在病原体分析,雾天致病性以及传染性菌种更为丰富,健康风险更高。
    • 韩超; 杨唐; 韩云平; 姜远光; 肖本益; 刘启新
    • 摘要: 污水处理厂是水污染控制和水质净化的重要场所,也是生物气溶胶逸散的主要点源.作为一种包含多种生物物质、极易在空气中扩散传播的胶体物质,生物气溶胶的潜在致病风险已引起公众极大关注.内毒素是污水处理厂生物气溶胶中最为重要的致病因子之一.调研发现,众多污水处理厂生物气溶胶中内毒素的含量均已超出了职业健康标准限值,对厂内职工及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潜在威胁.基于此,笔者通过分析已有研究结果,综述了污水处理厂生物气溶胶中内毒素样本的采集及分析方法,探究了其在暴露水平和致病症状层面的健康风险,阐释了不同控制方法对内毒素的削减效果,展望了未来关于污水处理厂生物气溶胶中内毒素的研究方向,为污水处理厂生物气溶胶中内毒素的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 杨稀淇; 朱超; 陈庆彩; 李娟
    • 摘要: 生物气溶胶与物质循环、生物传播、公众健康密切相关,特别是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背景下,生物气溶胶中丰富的致病组分在大气中的传播过程及致病机理再次成为研究热点。道路扬尘中病原微生物的定量研究和致病机制解释非常有限,但人类在道路上和道路周围活动的频率、范围和时间都在增加,因道路扬尘中病原微生物带来的健康风险亟待解决。本文总结了道路扬尘中像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和可能引发的流行性疾病种类及危害,分析了道路扬尘中病原微生物可能的天然来源和人为来源等释放源头,并对现有的病原微生物健康风险模型进行了评价。展望未来能够找出道路扬尘中病原微生物的来源、传播规律、分布特征和致病机理,建立道路扬尘中病原微生物的"指纹谱系图",评估道路扬尘中病原微生物与人体健康风险(划定阈值),攻克病原微生物感染概率预警模型难题,构建道路扬尘病原微生物防控体系。
    • 周詹
    • 摘要: 2022年5月24日,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在京发布了《场馆生物气溶胶监控处置系统技术要求》团体标准。作为国际国内第一个面向场馆生物安全能力建设需求的团体标准,填补了生物气溶胶监控处置系统相关标准的空白,为场域内生物气溶胶中32种生物危害因子(新型冠状病毒、埃博拉病毒、鼠疫耶尔森氏菌、炭疽芽孢杆菌芽孢等细菌、病毒)的全时空监测、报警、处置提供了能力建设思路;对于指导场馆依托全系统的监测检测装备、物联网系统、大数据云平台,实现全场域的实时监测和消杀提供了技术支撑。
    • 郑苇; 陈子璇; 高波; 马换梅; 李波
    • 摘要: 通过总结堆肥厂生物气溶胶采样方法应用现状,分析了采样级数和分级粒径,对比了微生物培养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两种目的的采样体积差异,提出了堆肥厂生物气溶胶采样后用于微生物培养时,采样体积200~300 L,用于分子生物学分析时,采样体积不低于2000~3000 L的建议。
    • 汝林; 邓书辉; 丁露雨; 吕阳; 李奇峰; 施正香
    • 摘要: 为探究典型季节下的奶牛场生物气溶胶的分布规律和多元环境因子对其影响程度,对天津市某规模化奶牛场生物气溶胶、环境参数进行连续采集,分析了夏季奶牛场生物气溶胶浓度和载体粒径的时空分布规律,同时筛选出对其浓度具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牛场近地面1 m高度处的生物气溶胶浓度显著高于近地面4 m高度处浓度(P0.05),不同粒径粒子所占比例接近且存在粒径越小所占比例越小的趋势,粒径大于2.1μm的粒子约占总数的80%。运用随机森林模型得到了10个影响因子对生物气溶胶浓度的影响程度,其中风向(WD)、温度(T)、紫外辐射强度(UV)、悬浮颗粒物浓度(PM100)等对浓度影响较大。为进一步探究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通过层聚类的方法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共线性关系,发现PM10、PM1与PM2.5之间以及UV与GHI之间具有强共线性关系,可以去除强共线性影响因子,保留组内一种环境因子为代表,以节约采集成本。本研究可为国内牛场空气环境污染排放测定提供参考。
    • 贾世杰; 王娇; 王钦; 刘晓环; 祁建华; 高会旺
    • 摘要: 本文于2019年12月—2020年5月在青岛地区采集了总悬浮颗粒物(TSP)样品,采用DNA提取-qPCR绝对定量的方法测定了5类12种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1类可移动遗传原件(MGEs)和16S rRNA的丰度,同时采用离子色谱法测定了8种水溶性离子的浓度,分析了青岛地区冬春季气溶胶中ARGs的组成差异,并探究了气象因子和气溶胶浓度及其化学成分等理化因子对ARGs季节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青岛地区气溶胶中MGEs和16S rRNA的丰度均在春季更高。与此不同,冬季气溶胶中ARGs丰度更高,β-内酰胺类抗性基因占主导,占整体的55.74%,其中bla-TEM1丰度最高((1.42×10^(5)±1.64×10^(5))copies/m^(3));春季气溶胶中ARGs丰度较低,四环素类抗性基因占主导,占整体的35.93%,其中tetL丰度最高((3.41×10^(4)±1.38×10^(4))copies/m^(3))。这是由不同季节的ARGs来源差异和ARGs对环境因子的响应造成的。冬春季气溶胶中ARGs来源不同,冬季气溶胶中ARGs组成主要受北方内陆气团影响,春季则主要受东南方海陆双重影响。青岛气溶胶中ARGs整体受陆地土壤扬尘影响较大,但其他人为源和河水/海水散逸也不容忽视。整体而言,ARGs丰度与颗粒物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M 2.5~10比PM 2.5对ARGs有更强的富集作用,气象因子和理化因子对ARGs的季节性变化存在显著影响。本研究区分了不同环境因子对气溶胶中ARGs季节性变化的影响,为探索ARGs的传播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 王伟; 黄晨; 宿春晓
    • 摘要: 综述了近10年紫外线照射杀菌(UVGI,ultraviolet germicidal irradiation)技术的研究。基于紫外线照射微生物的经典指数衰减模型,其中包含衰减常数(k)、暴露时间(t)、辐照度(I)3个基本参数,总结了影响UVGI技术消毒效果的研究。指出了目前UVGI技术研究的需求,为研究UVGI技术在控制室内生物气溶胶方面提供参考依据,为UVGI技术在典型场合的应用提供参考。
    • 郝啸峰; 吴瑛; 王烁烁; 张文宣; 谭蓉; 王思羽
    • 摘要: 以近沙漠地区阿拉尔市T大学校园内不同建筑物室内生物气溶胶为研究对象,选用自然沉降法进行采样。经统计分析发现,不同场所室内的生物气溶胶浓度差异显著性不同;同一建筑物内不同楼层的生物溶胶浓度具有显著差异性。本研究对南疆地区人居环境改善、传染病防治等具有重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