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玻璃体手术

玻璃体手术

玻璃体手术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539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2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447266篇;相关期刊176种,包括临床眼科杂志、眼科新进展、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中国(河北)第二届国际眼科学术研讨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第5届全国儿童视觉发育及保健学术会议等;玻璃体手术的相关文献由111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文吉、刘文、石一宁等。

玻璃体手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12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447266 占比:99.96%

总计:1447785篇

玻璃体手术—发文趋势图

玻璃体手术

-研究学者

  • 王文吉
  • 刘文
  • 石一宁
  • 赵培泉
  • 张皙
  • 惠延年
  • 刘勇
  • 区显宁
  • 李甦雁
  • 梁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河华; 王虎; 华山
    •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玻璃体手术时机对开放性眼外伤患者并发症及眼球保留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本院眼科行玻璃体手术治疗的85例开放性眼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Ⅱ期不同手术时机分为两组,其中伤后7~14 d进行手术的44例(44只眼)患者作为对照组,伤后2~6 d进行手术的41例(41眼)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视力分级情况及眼球保留率。结果观察组总治愈率为87.80%,稍高于对照组的77.27%,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继发性青光眼、玻璃再出血、视网膜脱离、硅油依赖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外伤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tPVR)发生率为2.44%,低于对照组的18.18%(P<0.05)。观察组视力Ⅰ、Ⅱ、Ⅲ级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视力Ⅳ级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视力Ⅴ级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眼球保留率为97.56%,对照组眼球保留率为93.18%,两组眼球保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开放性眼外伤患者在伤后2~6 d和7~14 d内开展玻璃体手术,均有显著治疗效果,均不会明显增加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眼球保留率,但仍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手术时机。
    • 刘鹏飞; 张怀强
    • 摘要: 目的分析外源性真菌性眼内炎特征性体征和病原体分布,探索其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案,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6月唐山眼科医院治疗的外源性真菌性眼内炎患者13例(13只眼)的临床资料,从病历中采集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史、治疗方式、病原体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信息,录入Excel表后进行分类统计,并记录数据。由3位正高级眼科医师重新审阅患者的既往眼科检查结果,并对其特征性体征进行统计描述,同时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1)一般情况:13例(13只眼)患者中男性11例(11只眼),女性2例(2只眼),平均年龄(45.42±6.85)岁。平均病程(8.12±3.45)d。均有明确的开放性眼外伤史,其中以植物刺伤者居多。所有患者都接受了新型广谱抗真菌药物(注射用伏立康唑和注射用两性霉素B)联合手术治疗。(2)特征性体征:前房均呈蛛网线样,或棉绒样,或棉团样灰白混浊。其中,伴角膜溃疡似牙膏者2只眼;伴前房积脓者11只眼;角膜灰白浸润伴伪足者11只眼;玻璃体均呈蛛网线状,或棉绒絮样,或棉团样灰白混浊;眼底多灶样黄白色、白色绒样或棉球样改变,视网膜少许出血,严重者视网膜血管白线状。(3)病原体分布:13只眼中,实验室涂片细胞学检查真菌阳性12只眼;病灶标本分离病原体培养出真菌10只眼,其中曲霉菌属5只眼,占比50.00%;镰刀菌属4只眼,占40.00%;酵母菌属1只眼,占比10.00%。(4)临床疗效及并发症:13例患者治疗后,有效10只眼,无效3只眼,有效率为76.92%,BCVA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27,P=0.000),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外伤史、特征性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尽早予广谱抗真菌药物联合手术治疗,可以较好地控制外源性真菌性眼内炎。
    • 陶依凡; 王宁; 张晓慧; 李恒
    • 摘要: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cute retinal necrosis syndrome,ARNS)[1]又名桐泽型(kirisawa)葡萄膜炎,多为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目前认为病毒感染的首选诊断方法为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2]。目前ARNS治疗主要以抗病毒治疗、玻璃体手术、激光光凝、抗凝、糖皮质激素为主要方式,随着ARNS的研究进展和玻璃体切除手术技术的飞跃,玻璃体切除术在ARNS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3]。目前缺乏ARNS手术时机选择及围手术期管理的相关文献报道,本文就ARNS玻璃体切除术的治疗时机及围手术期的管理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 张博
    • 摘要: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用于玻璃体手术的效果及对眼内压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玻璃体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麻醉方式不同分为A组与B组,对比两组麻醉前(T_(0))、手术开始时(T_(1))、术中15min(T_(2))、术中30min(T_(3))、术毕(T_(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眼内压(IOP)、Ramsay镇静评分、VAS评分;观察两组躁动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组间比较显示,T_(0)时间点两组MAP、HR、IOP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T_(1)、T_(2)、T_(3)、T_(4)各时间点,A组的MAP、HR、IOP低于B组(P0.05)。广义估计方程分析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点方面提示,不同时点下两组躁动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A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玻璃体手术中,有利于稳定血流动力学及降低躁动、不良反应发生率。
    • 肖琛辉; 廖武; 曾广川; 刘方梅
    • 摘要: 目的:分析黄斑区内界膜剥离术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法将我院于2018年7月—2020年6月收治的单眼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73眼)分为参照组和病例组,参照组(86眼)行玻璃体手术治疗,病例组(87眼)在参照组基础上施行黄斑区内界膜剥离术治疗,对比两组视力改善情况、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前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病例组视力改善率较参照组更高,且BCVA更高,再次手术率、激光补充治疗次数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玻璃体手术期间施行黄斑区内界膜剥离术治疗有助于改善视力,减少手术和激光补充治疗次数,且安全性可靠,具有推广与借鉴实效性.
    • 姜晶晶; 邓宗丽
    • 摘要: 目的:对增值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予以玻璃体手术治疗,分析其护理模式产生的具体效果.方法:从我院病例信息管理系统中选取增值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筛选出50例采用了玻璃体手术治疗的患者,纳入实验研究范围,对半划分,其中25例作为A组(观察组),另外25例作为B组(对照组).对B组患者行普通护理,而对A组患者行综合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的视力恢复情况并统计复发几率.结果:在经过治疗和护理后,A组患者视力恢复较好,均无复发现象,而B组却有4例,复发率为16.0%,差距显著(P<0.05).结论:在增值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行玻璃体手术治疗后予以综合护理所发挥的效果巨大,大大降低了其复发率,值得大力推广.
    • 阮薏蒙
    • 摘要: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是患者机体糖代谢异常,导致视网膜微血管出血、异常及渗出等症状,进而引发视网膜缺血,该病以2种为主,即增殖型、非增殖型、增殖型,表现为视乳头新生血管的出现,而非增殖型则没有视乳头新生血管的出现。目前,临床上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主要是采用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和玻璃体手术联合治疗。
    • 贾金辰; 王晓璇; 辛柳青; 韩少磊; 康焕君
    • 摘要: 目的:探讨折叠式人工玻璃体球囊植入术的手术方法,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4/2020-03于我院行人工玻璃体球囊植入手术治疗的严重眼球破裂伤及眼外伤玻璃体切除术后硅油依赖患者73例73眼.术后随访1~20mo,观察患者的视力、角膜、前房深度、眼压、眼底情况、人工玻璃体球囊状态及对外观满意度等.结果:本组患者7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玻璃体球囊内硅油注入量2.4~4.2(平均3.5±0.36)mL.术后随访视力无光感22眼,光感及手动46眼,眼前指数5眼;角膜清亮或基本清亮19眼,角膜局限性混浊31眼,角膜灰白色明显混浊23眼;前房深度基本正常32眼,浅前房23眼,前房完全消失18眼;眼压由于角膜原因不能测试者22眼,眼压<8mmHg者17眼,眼压8~21mmHg者34眼;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示人工玻璃体球囊位置均无明显偏位;对术后外观满意和基本满意者52例(71%);所有患者均未见球囊排斥、交感性眼炎及其他明显手术并发症.结论:折叠式人工玻璃体球囊植入治疗严重的眼球破裂伤和硅油依赖眼,可使患者免于眼球摘除,手术安全、有效,能够较好地维持眼球形态和眼内压.
    • 汪亮; 李晨皓; 程方圆; 李朝辉; 李娟
    • 摘要: 目的:分析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合并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IOL)植入联合23G玻璃体切割术后屈光误差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7-02/2019-09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IOL植入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ARC合并IMEM患者25例25眼作为观察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IOL植入术治疗的单纯性ARC患者25例25眼作为对照组,比较手术前后 两 组 患 者 最 佳 矫 正 视 力(BCVA)、 等 效 球 镜 度(SEQ)、角膜屈光力(CRP)、前房深度(ACD)、眼轴长度(AL)及黄斑中心凹厚度(CFT)变化情况.结果:术后3mo,观察组和对照组BCVA(0.284±0.177、0.016±0.085)均较术前(0.572±0.199、0.568±0.191)显著改善,ACD均较术前显著增大(均P0.05),且两组之间术后ACD、CRP、AL均无差异(P>0.05).术后3mo,观察组实际SEQ值(-0.426±0.146D)较 术 前 预 期SEQ值(-0.122±0.037D)和 对 照 组 实 际SEQ值(-0.127±0.050D)显著增加(均P<0.001),观 察 组 屈 光 误 差 为-0.304±0.142D;观察组CFT值(331.1±67.2μm)较术前(444.8±72.1μm)显著下降,但高于对照组术后CFT值(224.7±16.6μm),观察组CFT变化值为113.7±32.2μm.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术后3mo屈光误差与CFT变化值呈正相关(r=0.447,P=0.025).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23G玻璃体切割术后屈光误差与CFT变化值呈正相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