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特大暴雨

特大暴雨

特大暴雨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229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水利工程、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57篇、会议论文170篇、专利文献2215篇;相关期刊854种,包括浙江气象、气象研究与应用、气象等; 相关会议95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广西省气象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广西省气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特大暴雨的相关文献由3218位作者贡献,包括本刊编辑部、姜勇强、叶成志等。

特大暴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57 占比:46.31%

会议论文>

论文:170 占比:3.83%

专利文献>

论文:2215 占比:49.86%

总计:4442篇

特大暴雨—发文趋势图

特大暴雨

-研究学者

  • 本刊编辑部
  • 姜勇强
  • 叶成志
  • 吴海英
  • 王军
  • 黄明策
  • 卢小丹
  • 尹东屏
  • 张果军
  • 朱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兴赢
    •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其造成的影响比我们预期的更为强烈和迅速,极端天气和气候灾害愈加凸显,2021年7月我国河南发生特大暴雨事件;12月,美国中部6个州罕见的遭遇至少30场龙卷风袭击;2022年1月,位于南太平洋的岛国汤加发生了21世纪以来最强烈的火山喷发事件;2022年2月大西洋强风暴“尤尼斯”侵袭欧洲。这些极端的自然灾害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尤其是对农村地区造成了极其严峻的影响。
    • 摘要: 2021年7月17日至23日,河南省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发生严重洪涝灾害,特别是7月20日郑州市遭受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这次灾害虽为极端天气引发,但集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和不足。为查明问题、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成立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组,经过全面深入调查,形成了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并经调查组全体会议审议和专家组评估论证通过。国务院调查组相关负责人就这次灾害调查中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媒体记者的相关提问进行了解答。
    • 马梦珂
    • 摘要: “洪水滔天,浩浩无涯。”“风卷白波翻,日煎红浪沸。”古人留下的文学宝藏,尽致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灾害的恐惧。近年来,人类同样面临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如“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事件”,短时间内的极强降雨造成河南省所辖多个县区乡镇数万人受灾;“2020中国南方洪涝灾害”使全国16个省区198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以上洪水,另有重庆綦江上游干流更是发生了超历史洪水。
    • 崔曜鹏; 杨磊; 孙丽; 高艳波; 魏海宁; 华婧婧; 崔景轩; 刘春溪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FNL再分析资料、卫星和雷达资料等对2012年台风“达维”(过程1)和2017年台风“海棠”(过程2)导致的辽宁东南半岛两次极端暴雨过程的降水特征及成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的降水特征存在差异,过程1是大范围的稳定持续性暴雨,受台风倒槽触发的多个中尺度云团造成的列车效应影响,持续时间长达30 h;而过程2的小时雨强更大,最强达到113 mm·h^(-1),小尺度积云不断新生并涌入到中尺度云团中,雷达图存在后向传播特征,强风暴基本反射率达到50—60 dBz,中尺度辐合风场伸展高度达到9 km,对流云发展更旺盛,过程2的对流性降水特征更明显。过程1暴雨在台风倒槽里发展,过程2在台风输送的暖湿空气与对流层干冷空气的相互作用中产生。两次过程中,台风残涡与副热带高压间均形成了横跨10个纬距的水汽输送带,850 hPa水汽通量均达到20—25 g^(-1)·cm^(-1)·hPa^(-1)·s^(-1),比湿和水汽通量散度达到辽宁登陆台风暴雨物理量的预报阈值;远距离台风对阻挡副热带高压南落和建立北上台风引导气流起到关键作用。过程1受“达维”残涡倒槽影响,辐合层由地面伸展到500 hPa,动力抬升条件更强;过程2中850 hPa假相当位温达到354 K,由于中层干空气侵入,位势不稳定较强,在大尺度辐合和地形强迫抬升作用下,形成更为深厚对流云,对流性降水特征明显。
    • 陆婷婷; 崔晓鹏
    • 摘要: 本文针对2012年("7·21")和2016年("7·20")北京两次特大暴雨过程,利用多源观测和再分析数据,结合多种分析方法,从多个角度,较为系统地对比揭示了两次特大暴雨过程的差异,结果指出:两次过程降水总量相近,但降水历时和小时雨强不同,"7·21"历时更短、雨势更强;两次过程主导天气系统和演变、对流系统演变以及局地探空条件明显不同,"7·21"主降水时段对流有效位能显著,暖区对流性强降水主导,而"7·20"主降水时段对流有效位能小,以低涡系统性降水为主;两次过程小时雨强和短历时降水事件统计差异显著,"7·20"中等强度小时雨量站点数占比显著,而"7·21"短时强降水站点数占比明显,两次过程短历时降水事件累积雨量、持续时间、5分钟和1小时最大雨量差异明显,"7·21"短历时强降水事件占比达一半以上(小时雨量50 mm以上的短历时极强降水事件占比明显),最大5分钟和1小时降水量分别高达20.4 mm和103.6 mm,极端性显著,而"7·20"短历时中等强度降水事件占比最大,最大5分钟和1小时降水量仅为10.7和59.3 mm,"7·21"降水极端性更强、致灾性更大;两次过程水汽来源和源区定量贡献差异明显,来自中国中东部及沿海地区的水汽贡献在两次过程中均最大,但"7·21"过程上述水汽源区的贡献最突出,而"7·20"过程中,印度半岛—孟加拉湾—中南半岛、中国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及日本海等区域的贡献也较为明显。上述结论有助于深入理解和认识两次特大暴雨过程致灾程度不同的原因。
    • 李国翠; 钤伟妙; 李禧亮
    • 摘要: 利用风廓线雷达、地基GPS水汽、微波辐射计、多普勒天气雷达、卫星云图、闪电定位仪、地面加密自动站等多源观测资料,对“16·7”石家庄特大暴雨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GPS水汽总量和微波辐射计水汽总量的高值阶段对应强降水阶段,水汽总量与降水强度成正相关。降水开始前水汽总量明显上升,突升到高值时间比降水开始时间提前5 h,水汽总量突增对降水开始时间有提示作用。(2)低层偏东风的厚度和强度与强降水呈正相关,低层风向转西北风预示强降水结束。低空急流出现时间比降水开始时间提前5 h,低空急流消散时间比降水结束时间偏早3 h,超过20 m·s^(-1)的东风急流对强降水有一定指示作用。强降雨对应低空急流最低高度的下降和低层最大风速的增加,也就是对应低空急流指数和0~3 km垂直风切变的峰值区。(3)此过程以稳定性降水为主,仅在19日伴有弱闪电和雷暴出现。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表现为大范围层状云和积状云混合降水回波,回波质心低,列车效应明显,属于热带降水类型。云顶亮温最低值-55°C,雷达反射率因子、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和回波顶高最大值分别为55 dBz、15 kg·m^(-2)和11 km,与降水量有明显相关;低层径向速度场对应明显的速度大值区或速度模糊。
    • 陈豪(文/图)
    • 摘要: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自成立以来,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直流运检分公司时刻牢记"运维好特高压电网"的使命,坚持"三成才"理念(快成才、多成才、成好才),以人才队伍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一支运维"全科医生"、检修"专科医生"和"手术医生"专家团队。两年来,面对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险情灾情和严峻的电力供应保障形势等内外部复杂情况,直流公司铿锵有力奏响"三部曲"(安全稳定进行曲、规范管控交响曲、提质增效协奏曲).
    • 王金行; 钟筱军
    • 摘要: 2022年的钟声已经敲响。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谨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工作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和广大客户,向公司全体员工、离退休老同志和员工家属,致以诚挚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刚刚过去的2021年,我们面对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空前严峻的供电形势、不断变化的新冠肺炎疫情,上下同欲、攻坚克难,在大战大考中充分发挥电网企业"大国重器""顶梁柱"作用,在落实"一体四翼"发展布局中迈出坚实步伐,在服务现代化河南建设中屡立新功。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被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评为唯一抗洪抢险保供电功勋单位.
    • 刘伟平
    • 摘要: (2022年4月22日)在淮河流域即将全面入汛之际,淮河防总召开2022年工作视频会议,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全国防汛抗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水利部系列工作会议要求,安排部署淮河流域防汛抗旱重点工作,十分重要,非常及时。一、今年淮河流域汛前准备工作扎实有效2021年淮河流域遭受了郑州“7·20”特大暴雨、台风“烟花”暴雨等8次强降雨袭击,局部地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淮河防总、淮委和流域四省积极践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精心组织、科学调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