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滚动接触疲劳

滚动接触疲劳

滚动接触疲劳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74篇,主要集中在铁路运输、机械、仪表工业、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5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21171篇;相关期刊94种,包括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上海海事大学学报、中国表面工程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十一届全国工程陶瓷学术年会、2012全国青年摩擦学学术会议暨第六届生物摩擦学与内植物工程学术研讨会、2011年全国青年摩擦学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等;滚动接触疲劳的相关文献由646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宇、杨育林、齐效文等。

滚动接触疲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5 占比:0.16%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21171 占比:99.83%

总计:121375篇

滚动接触疲劳—发文趋势图

滚动接触疲劳

-研究学者

  • 周宇
  • 杨育林
  • 齐效文
  • 温泽峰
  • 陈晓阳
  • 张培志
  • 王海斗
  • 刘丰收
  • 刘启跃
  • 周井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佳朋; 张银花; 田常海; 李英奇; 刘丰收
    • 摘要: 针对我国高速铁路出现的钢轨隐伤伤损,采用现场观测与实验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这种钢轨隐伤形成的机理,分析高速铁路钢轨初期、中期及后期隐伤的外观特征、裂纹形貌及微观组织特征;通过分析擦伤白层诱发隐伤和延性耗竭诱发隐伤2种伤损诱发机理,探讨应对隐伤的维护策略。结果表明:初期隐伤以V型裂纹为主,中期隐伤呈现黑斑和低塌,而后期隐伤则发展为剥离掉块或内部核伤;高速铁路钢轨由擦伤白层诱发的隐伤伤损多集中在站区和长大坡道,隐伤裂纹附近存在较浅的白层组织,厚度小于0.2 mm;由延性耗竭诱发的隐伤伤损多集中在站内和道岔区,隐伤裂纹附近未发现白层组织,轨面较大的切应力(加速区与制动区)或轨面不平顺(如周期性硌伤)均可能诱发此类隐伤。为此,应加强隐伤频发线路(站内、道岔区及长大坡道)轨顶面硬度、平直度及白层马氏体检测。
    • 刘育斌; 冯成慧; 朱小军; 王志刚; 冯军
    • 摘要: 为了提高钛合金的滚动接触疲劳性能,以碳化钨(WC)/钛合金(TC18)混合粉末为原料,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在TC18基材表面制备了耐磨涂层,分析了涂层的显微组织和显微硬度,在室温条件下测试了涂层的接触疲劳性能。结果表明,涂层与基体冶金结合良好,WC颗粒呈不规则块状均匀分布于β-Ti基体中,WC显微硬度在2122~2271HV之间。与传统钛合金表面超声速火焰喷涂WC-Co涂层相比,激光熔覆复合涂层的滚动接触疲劳性能改善,但耐磨性能降低。
    • 丛韬; 江波; 张关震; 吴斯
    • 摘要: 踏面损伤是动车组车轮最常见的失效形式,对动车组运行稳定性以及运营成本具有重要影响,对铁路典型踏面损伤行为及规律进行研究。梳理了3种典型踏面损伤行为,亚表面夹杂物损伤、踏面磕碰损伤和棘轮效应引起的损伤,针对3种典型踏面损伤,分析了断口特征、损伤形式和失效机理,提出了动车组踏面损伤的影响因素和改进方案。研究成果将对现有动车组车轮检修和车轮抗损伤性能改进起到参考作用。
    • 李星; 吴少培; 王相平; 吴步昊; 王红兵; 李国芳
    • 摘要: 为了减缓高速铁路小半径曲线钢轨侧磨严重的问题,运用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采用Kik-Piotrowski模型模拟轮轨接触。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Archard材料磨损模型、Hertz垂向理论和Fastrip切向接触理论并利用MATLAB编制钢轨磨耗预测程序,从曲线半径、轮缘润滑及轮轨材料合理选取3种措施分析其对钢轨磨耗的影响,并分析曲线半径和轮缘润滑对钢轨滚动接触疲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曲线半径适当增大对减缓小半径曲线中外轨侧磨具有显著作用。2)采取轮缘润滑措施后,能够明显减缓高速铁路小半径曲线外轨侧磨现象。实际运营中,在外轨的轨距角附近或车轮轮缘侧适当涂油润滑,可以减缓钢轨侧磨现象。3)适当增大轮轨材料硬度对外轨侧磨有明显改善作用,但是较大的轮轨材料硬度会加剧钢轨疲劳损伤,实际运营中应考虑兼顾钢轨疲劳损伤来寻求合理轮轨材料硬度。4)增加曲线半径及考虑轮缘润滑后,可使轮轨间最大等效接触应力显著减小。研究可为高速铁路小半径曲线钢轨疲劳损伤及提高其使用寿命提供理论依据。
    • 王东跃; 夏佃秀; 何毅; 许荣昌; 张明远; 吴赛赛; 杨霖
    • 摘要: 采用自主研发的滚动接触疲劳试验机,对GCr15轴承钢进行滚动接触疲劳寿命测试。采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分析了轴承钢疲劳损伤形貌及其疲劳失效原因。结果表明:在三组试样中,夹杂物的种类越多、级别越高其滚动接触疲劳寿命越低。非金属夹杂物容易成为疲劳裂纹源,疲劳裂纹沿着材料本身所含有的缺陷(非金属夹杂、碳化物)延伸扩展,当裂纹扩展至轴承钢的表面则发生剥离,形成剥落凹坑,导致GCr15轴承钢疲劳寿命失效。
    • 周宇; 王钲; 卢哲超; 李骏鹏
    • 摘要: 建立基于耦合欧拉−拉格朗日方法的液体-裂纹流固耦合数值模型,分析移动轮轨接触荷载下液体对钢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面之间的压力分布情况,研究了不同黏度液体对不同长度、不同角度裂纹的作用。结论发现:高黏度液体对裂纹全长均有压力,对裂纹面的压力是低黏度液体压力的4.8~5.9倍,且越靠近裂纹尖端的压力越大,算例工况下脂类对裂纹尖端的压力最大值达到约690~751MPa。随着接触荷载通过裂纹开口,高黏度液体仍然停留在裂纹内,对裂纹面压力作用持续时间较长,约占一次荷载周期的80%~90%,在一个荷载周期内对裂纹面的压力分布呈马鞍状。而低黏度液体会随着轮轨接触荷载的运行被挤出裂纹,主要对裂纹开口及中段形成较大压力,对裂纹面的压力作用持续时间仅占一次荷载周期的10%~30%,在一个荷载周期内对裂纹面的压力分布呈山峰状。裂纹角度越大、长度越长,液体对裂纹面的压力作用更大,裂纹扩展趋势更明显。裂纹角度为30°和40°时分别较20°时,高黏度液体对裂纹面压力最大值增大了38.5%~63.8%和1.1~1.2倍。裂纹长度为2mm时较1.5mm时,高黏度液体对裂纹面压力最大值增大了6.1%~8.3%。
    • 牛建新; 戴峰泽; 裴智鹏; 郑越洋; 高惠明
    • 摘要: 对316不锈钢进行激光冲击处理,研究LSP后试样表面的力学性能,包括显微硬度、表面粗糙度和残余应力,同时进行滚动接触疲劳试验,比较了LSP前后试样接触疲劳的S-N曲线.结果表明:LSP能显著提高表面显微硬度,当激光单脉冲能量为6 J时,显微硬度增大20%;激光冲击影响层深度随着激光能量的增大而增大,激光能量为6 J时影响层深度约为0.9 mm;随着激光能量的增大,表面粗糙度呈上升趋势,从0.41μm增大到1.91μm;LSP在316不锈钢表面产生高达280 MPa的残余压应力幅值.滚动接触疲劳试验表明:LSP能有效改善316不锈钢的接触疲劳性能,未冲击的试样在接触应力为848 MPa和708 MPa时,疲劳寿命约为4.72×10^(4)次和1.08×10^(5)次,激光冲击后,在相同应力条件下试样的疲劳寿命分别提高了2.1%和15.0%.
    • 王建国
    • 摘要: 随着高速铁路的不断发展,道岔鱼鳞纹病害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京哈高铁大站场侧的道岔鱼鳞纹多发生在无砟轨道道岔上,是正线道岔进入到发线的逆向道岔的曲尖轨上。曲尖轨和可动心轨是无砟轨道道岔上比较常见的轨道形式,文章针对无砟轨道道岔曲尖轨疲劳裂纹和可动心轨疲劳伤损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的措施。
    • 胡杰; 杨其全; 徐超; 吕晶; 许鑫; 孙旭文
    • 摘要: 某客运专线钢轨在上道使用近10年后,多处钢轨踏面部位出现局部裂纹及掉块伤损。对钢轨的伤损特征、伤损宏观微观形貌、金相组织进行了检测分析,并对钢轨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和力学性能评价。结果表明:钢轨的伤损类型属于轨头踏面斜线状剥离裂纹伤损(又称踏面隐伤),为钢轨滚动接触疲劳中的主要伤损形式之一。裂纹起源于轨头表面,初始时沿金属形变流线方向以一定角度向深处扩展,扩展到约5 mm深度时,裂纹转向水平扩展,后续形成掉块,严重时也可能继续斜向扩展形成横向疲劳断裂。科学合理地进行钢轨预防性打磨和矫正性打磨,可以防止或减缓此类伤损的形成和发展。
    • 李骏鹏; 周宇; 梁旭; 王钲; 卢哲超; 程中宁
    • 摘要: 采用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测量重载铁路钢轨轨顶面弯钩形滚动接触疲劳裂纹,根据非均匀有理B样条方法实现了曲面裂纹的空间三维重构,建立弯钩形裂纹的双曲面模型,提出基于扩展有限元的弯钩形曲面裂纹扩展预测方法,研究不同深度裂纹在空间上的扩展特征。结果表明,在轮轨接触荷载作用下,弯钩形裂纹的扩展是张开、滑开和撕开效应结合的复合开裂;对于深度较浅的裂纹,即尚未发生路径转变的1/3、1/2深度裂纹,其扩展明显;当裂纹扩展到一定深度、发生路径转变后,裂纹的扩展逐渐降低,形成明显的弯钩;裂纹尖端不同位置应力强度因子不同,空间上以一定角度呈“凸”字形不均匀发展;预测得到通过总重在100~150 MGT裂纹扩展长度最大为0.389 mm,扩展最快位置在裂纹尖端中部附近,转向后弯钩形裂纹扩展角度范围为15°~35°,与显微观测的实际裂纹接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