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测风塔

测风塔

测风塔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507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大气科学(气象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8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254010篇;相关期刊107种,包括干旱气象、气象科技、气象水文海洋仪器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第十七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全国风工程研究生论坛、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全国风力发电技术协作网第八届年会暨第二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等;测风塔的相关文献由105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超、王吉远、弥崧等。

测风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8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54010 占比:99.94%

总计:254171篇

测风塔—发文趋势图

测风塔

-研究学者

  • 张超
  • 王吉远
  • 弥崧
  • 李新宇
  • 欧阳磊
  • 王朝
  • 石一迪
  • 龙泉
  • 刘丽丽
  • 赵树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郑喜平
    • 摘要: 广东阳江青州三海上风电场,处于南海近海深水海域,具有离岸距离50 m、水深40 m以上、施工窗口期短、不连续,施工环境恶劣等特点,为获得该风场风能资源数据,在该海域设计建造了一座自立型测风塔。粤西近海深水海域结构物缺乏成熟的设计和施工经验,技术难度极大,通过分析海域施工条件,多方案论证对比,项目团队创新思维,基础结构由传统“穿靴子”变更为“戴帽子”,深水基础确定为高桩桁架方案,实现打桩快速化,桁架结构安装便利化,缩短窗口期,提高了施工功效。项目创新为海上风电场开发建设积累了实践经验,也为深水测风塔施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 王必强; 陈正洪; 孙朋杰; 党超琪; 徐迎春
    • 摘要: 风速是风能资源评估的关键因素,但目前对大风速段(≥9.0 m/s)风资源评估的相关研究较少。文章利用2013-2017年湖北省24座测风塔的实测资料,分析了测风塔大风速段的时空分布规律及风向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大风速段风速、风功率密度、发电量与湖北省风能资源评估中的传统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风电场30%-50%的发电量发生在大风速段,且大风速段相关指标与传统指标有较好的相关性。鉴于此,在风能资源评估中,可尝试将大风速段分布特征作为一个新的重要指标,以提高风能资源评估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 阳威; 孟丹; 陈正洪; 孙朋杰
    • 摘要: 利用湖北省沙洋县马良镇某风电场中1座高150 m的测风塔1个完整年的观测资料,并结合武汉气象站、钟祥气象站和再分析资料,依据相关技术规范和规定,对该风电场的气象条件、平均风速、平均风功率密度、主导风向等风能参数进行了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测风塔测得的平均风速和平均风功率密度的月变化和日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且月变化的最小值均出现在7月;测风塔测得150 m高度处的观测年平均风速为5.4 m/s,年平均风功率密度为190.1 W/m^(2),观测年有效风速频率为82.3%,9 m/s风速段以上的风速频率为14.4%;150 m高度处的长年代年平均风速为5.5 m/s,年平均风功率密度为196.9 W/m^(2);标准空气密度下,150 m高度处的50年一遇最大风速和极大风速分别为35.3、45.9 m/s;估算测风塔150 m高度处的长年代单机等效满负荷运行小时数在2400 h左右;马良镇风电场的主导风向稳定、风能分布集中,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 夏馨; 余晔; 董龙翔; 陈可仁; 赵果; 张彤; 马兴悦
    • 摘要: 风电场对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别是湍流特性的影响是能源气象领域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以河北省尚义县麒麟山风电场为研究对象,选取该风电场内70 m测风塔2006-2019年数据完整且连续性较好的每年5月的测风数据,将观测时段分为风电场建成前(2006-2009年)和风电场建成后(2010-2019年),对比分析了有无风电场近地面湍流强度的差异。结果表明:风电场建成后湍流强度向高值区偏移,即近地面湍流增强,并且夜间湍流强度增加程度比白天大。湍流强度随风速的增加有减小的趋势,风电场建成后,70 m湍流强度显著增加的风速区间夜间为4~15 m·s^(-1),白天为4~14 m·s^(-1);50 m湍流强度显著增加的风速区间夜间为3~15 m·s^(-1),白天为3~12 m·s^(-1)。风电场运行使湍流强度在昼夜均有增加,白天各时刻50 m湍流强度增加程度均稍大于70 m,夜间70 m湍流强度增加程度大于50 m,最高可增加121%,风电场建成运行后,50 m和70 m湍流强度差异减小,白天和夜间湍流强度差异减小。
    • 张国强; 张林中
    • 摘要: 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风速风向测量手段,在气象、海洋、军事等领域应用广泛。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激光雷达逐渐在风电行业实现多元化应用。目前,在风能资源评估方面,通常采用地基式雷达。该类激光雷达设备安装拆卸便利,基本不受地形等环境条件限制,可以作为传统测风塔设备的补充,甚至替代使用。除了用于风能资源评估,由于激光雷达测风设备能够提供准确的测量风速,许多专家、学者将其与先进的智能算法结合,在风电控制领域做了很多探索研究。
    • 侯金锁; 王冠; 陈玮; 赵洁
    • 摘要: 为了验证WindCube激光雷达在不同地形和不同测量高度条件下替代测风塔评估风资源的可行性,文章采用WindCube激光雷达与测风塔在复杂山地、平原和沿海3种地形条件下的同步观测试验数据,对风速、风向、相对偏差和风廓线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比结果表明:WindCube测量高度越高,有效数据完整率越低,在90~120 m轮毂高度,有效数据完整率在90%以上,能满足风能资源评估要求;在复杂山地、平坦地形条件下,WindCube与测风塔风速相关系数达0.99以上,风向相关系数在0.85~0.90,两种仪器测得的10 min平均风速偏差在0.1 m/s以内,相对偏差在1%左右,WindCube可代替测风塔进行风能资源评估;沿海地形条件下,WindCube与测风塔风速相关系数达0.90以上,风向相关系数在0.90左右,WindCube与测风塔测得的10 min平均风速偏差较大,达0.5 m/s,相对偏差在10%左右,受下垫面影响,WindCube替代测风塔进行风能资源评估的可行性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进一步评估。
    • 袁红亮; 陈彬; 刘玮; 宋俊博; 王炎
    • 摘要: 以西北地区某大型风电基地中运行风电场作为实验,采用Windcube 200S和Windcube V2两款先进的激光雷达测风系统与风电场风功率预测塔同步实施风速观测,然后对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款激光雷达测量结果一致性很高,与风功率预测塔风速间的相关系数均在0.970以上;Windcube 200S观测的风速误差百分数绝对值最大为1.53%;Windcube V2观测的风速误差百分数超过3%,稍微偏大;风向及风廓线测量结果一致性也很高。总体而言,两款激光雷达的测风结果可靠性很高,为激光雷达在中国“三北”平坦地形风电场的应用提供了工程实例。
    • 李志
    • 摘要: 风能资源观测评估是风电开发利用的重要前提,通过在西藏拉萨市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内建立测风塔,对拉萨市低风速区风能空气密度大小、风能密度变化趋势、风速大小、平均风功率密度及其风能频率分布和风向偏差等特征开展统计分析与评估,结果发现拉萨市低风速区蕴藏着较为丰富的风能资源,虽然在空气密度大小和风向占比等指数方面相对劣势,但是在风能密度的大小、风速的大小、平均风功率密度及其风能频率分布等方面占优势。
    • 李长城
    • 摘要: 结合防城港海上风电场项目,根据建设需求围绕大型测风塔的相关设计工作展开探讨,分别开展荷载计算以及结构受力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与现场环境相适应的施工方案,突破传统方式施工难度大、安全隐患多的瓶颈,同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 刘焕彬; 董旭光
    • 摘要: 选取山东省威海海上、昌邑下营、海阳里口三座70 m高度测风塔连续一整年的观测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等方法,对不同下垫面条件下风随高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座测风塔风速随高度的变化有着显著差异,位于山区的里口测风塔风随高度变化最复杂,风切变指数最大,下营测风塔次之,海上测风塔风随高度变化相对最不明显,风切变指数最小,大风情况下,陆上测风塔风切变指数显著减小,但海上测风塔风切变指数变化不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