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泄漏特性

泄漏特性

泄漏特性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43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机械、仪表工业、航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4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65230篇;相关期刊46种,包括排灌机械工程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风机技术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2016中国航空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中国航空学会第八届动力年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等;泄漏特性的相关文献由38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军、李志刚、孙丹等。

泄漏特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4 占比:0.16%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65230 占比:99.81%

总计:65352篇

泄漏特性—发文趋势图

泄漏特性

-研究学者

  • 李军
  • 李志刚
  • 孙丹
  • 晏鑫
  • 曹丽华
  • 李勇
  • 吉洪湖
  • 丰镇平
  • 唐兴华
  • 方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白禄; 孙丹; 赵欢; 孟继纲; 王小伟; 周敏
    • 摘要: 迷宫密封齿设计于转子或静子上对迷宫密封的性能影响较大。为揭示转/静子齿对迷宫密封泄漏特性与动力特性的影响机制,应用非定常动网格技术建立了迷宫密封泄漏特性与动力特性多频椭圆涡动求解模型,在验证求解模型准确性基础上,分析转/静子齿迷宫密封的泄漏特性与动力特性,并讨论2种结构对迷宫密封转子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转/静子齿迷宫密封的泄漏量均随压比的增加而增大,在12000~24000 r/min转速下,随转速的增加而减小,且转子齿迷宫密封的泄漏量始终高于静子齿迷宫密封;影响转/静子齿迷宫密封泄漏量的因素为泄漏面积;与转子齿迷宫密封相比,静子齿迷宫密封有着较大的有效刚度与有效阻尼,二者的切向气流力与转子涡动方向相反,均抑制了转子的涡动,且静子齿迷宫密封的切向气流力大于转子齿迷宫密封,因此静子齿迷宫密封更有利于转子系统的稳定性。
    • 李志刚; 安阳; 叶小强
    • 摘要: 针对某液氢涡轮泵级间迷宫密封流体激振诱发转子涡动失稳问题,开展了孔型阻尼密封方案设计及密封泄漏特性和转子动力特性评估研究。通过不同密封间隙、孔径和孔深等关键几何参数的组合,共设计液氢孔型阻尼密封方案25种。采用定常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数值预测方法,计算分析了密封间隙、孔径和孔深对液氢孔型阻尼密封泄漏量的影响规律;采用基于多频单向转子涡动模型、动网格技术和转子动力特性系数频域识别方法的非定常CFD摄动数值预测方法,计算分析了孔径和孔深对液氢孔型阻尼密封转子动力特性系数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液氢孔型阻尼密封的孔深和孔径的比值(密封孔深径比H/D)存在一个临界值(H/D=0.5附近),此时密封泄漏量最小;H/D<0.5时,液氢孔型阻尼密封泄漏量对孔深变化不敏感(小于4.5%);较大孔径的液氢孔型阻尼密封具有更小的有效刚度;较小孔深的液氢孔型阻尼密封具有更小的有效刚度和更大的有效阻尼;综合考虑液氢孔型阻尼密封泄漏特性和转子动力特性,液氢孔型阻尼密封应选取较小间隙、较大孔径和最佳深径比以内(H/D<0.5)的较小孔深。
    • 靳志鸿; 李志刚; 李军; 毛凯
    • 摘要: 针对某液氧涡轮泵离心轮前凸肩密封,提出了一种新型螺旋阻尼密封结构(静子面孔腔和转子面螺旋槽)。为研究离心轮凸肩密封进口高预旋影响,提出了能够同时模拟动密封进口压力场和速度场的“双进口边界”数值模型。采用液体(水工质)孔型阻尼密封和螺旋密封的泄漏量实验结果,验证了基于三维定常Navier-Stokes(RANS)方程的动密封稳态泄漏流动数值预测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对比研究了迷宫密封、孔型阻尼密封、双螺旋密封等3种传统动密封结构和新型螺旋阻尼密封在某液氧涡轮泵6种变负载运行工况(负载率Φ为23%、31%、54%、77%、100%、108%)、2种进口预旋比(λ为0、0.75)下的泄漏特性。结果表明:相比于3种传统动密封结构,新型螺旋阻尼密封在全工况下均具有最佳的封严性能(泄漏量减小10%~50%),尤其在高负载工况(更高转速、更大压差);新型螺旋阻尼密封的泄漏量对进口预旋、压差和转速等运行条件的变化敏感性最低(在23%~108%变载荷运行、无预旋时,新型螺旋阻尼密封的泄漏变化量相对于迷宫、孔型和双螺旋密封减小了45%、40%、29%),具有优良的变工况适应能力,能够满足液氧涡轮泵深度变推力的工作需求,是一种理想的液氧涡轮泵离心轮凸肩密封结构。
    • 彭能; 刘美红; 宋晓磊; 杨景尧
    • 摘要: 为研究带遮流板的低滞后刷式密封泄漏特性及刷丝变形情况,采用ANSYS软件建立低滞后刷式密封的三维叉排管束模型。考虑遮流板的柔性作用,通过与相关实验数据对比,验证数值模型的合理性。研究3种不同结构参数对低滞后刷式密封泄漏特性的影响,并对比分析有、无遮流板时低滞后刷式密封的泄漏量和刷丝变形。结果表明:遮流板有助于提高低滞后刷式密封的密封效果;带遮流板的低滞后刷式密封泄漏量较小,其泄漏量与保护高度和径向间隙呈正相关,与遮流板长度呈负相关;带遮流板结构可以减小刷丝的最大变形量和等效应力;刷丝所受的气动力和轴向变形量也随压差的增大而增大,其最大变形点发生在靠近后挡板的第一排刷丝尖端。
    • 李剑白; 乔瑞强; 唐涛; 张克祥; 赖志龙
    • 摘要: 采用CFD方法研究了封严片与封严槽间存在间隙时的泄漏流动特征,比较了平板封严片、U型封严片、O型封严片的泄漏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封严片与封严槽内表面的间隙是封严结构中最关键的参数,其间的狭缝宽度对封严效果也起到一定作用,相邻封严槽间的台阶会明显弱化封严效果;U型封严片的封严效果优于平板封严片的,O型封严片封严效果优于U型封严片的。封严片的设计应考虑具有一定的结构变化适应能力,封严槽的设计应尽可能提高配合面的平整度,以便与封严片良好地配合。
    • 金冠男; 孙丹; 赵磊; 刘金楠; 赵欢; 张国臣
    • 摘要: 弹性金属密封环的力学特性及泄漏特性对其工作性能有着重要影响。以径向压缩的弹性金属密封环为研究对象,推导弹性金属密封环泄漏量理论公式,建立弹性金属密封环力学特性求解模型,分析压缩量、进出口压差及温度等工况参数对弹性金属密封环的力学特性及泄漏特性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压缩工况及压缩加压工况下,弹性金属密封环的最大变形区域及最大应力区域均位于外径边缘,且变形量和应力值均沿外径边缘向过渡圆方向逐渐减小;在压缩加压加温的工况下,最大变形区域位于其外径中部位置,最大应力区域位于外径边缘处;径向压紧力、径向刚度与压缩量、进出口压差和温度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温度对径向刚度的影响更大;弹性金属密封与法兰的轴向接触宽度与压缩量、进出口压差和温度呈正相关关系,泄漏量与压缩量和温度呈负相关关系,与进出口压差呈正相关关系,而进出口压差对泄漏特性的影响更大。
    • 姜金裕; 孙丹; 赵欢; 张国臣; 李玉; 温帅方
    • 摘要: 提出一种密封入口周向均匀设置有涡流槽的新型密封结构,建立了传统迷宫密封与新型涡流槽密封泄漏特性及动力特性求解模型,在实验验证数值计算方法准确性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了传统迷宫密封与新型涡流槽密封在不同进出口压比、预旋比工况下的泄漏特性与动力特性,研究了新型涡流槽结构对密封泄漏特性及动力特性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涡流槽数量的增加,涡流槽密封的泄漏量逐渐降低;在同一压比下,不同涡流槽数新型密封的泄漏量之间差值随着压比的增大而增大。当压比为6时,64涡流槽的新型密封较传统迷宫密封,泄漏量下降了3.37%;在高预旋比的工况下,不同涡流槽数量密封的切向气流力均与转子涡动方向相反,起到抑制转子涡动的作用,且随着涡流槽数量的增加,切向气流力也随着增大;随着转子涡动频率的增大,三种不同涡流槽数量密封的交叉刚度先减小到负值然后增大到正值。涡流槽密封的有效阻尼均高于传统迷宫密封,新型涡流槽密封可以提高转子系统的稳定性。
    • 向新; 晏鑫; 李志刚; 李军
    • 摘要: 为研究蜂窝孔径、径向间隙和运行工况对迷宫蜂窝密封泄漏特性的影响,采用静止密封泄漏特性实验测量平台,测量了7种压比和5种径向间隙下迷宫蜂窝密封的泄漏量。基于数值求解三维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方程和标准k-ε湍流模型的方法,研究了迷宫蜂窝密封的泄漏特性。分析了压比(1.05~1.6)、密封间隙(0.4~1.2 mm)、转速(0~8000 r/min)和蜂窝孔径(0.8、1.6、3.2 mm)对迷宫蜂窝密封泄漏特性的影响,并与光滑面迷宫密封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迷宫蜂窝密封的泄漏量随着压比的增加而近似线性增大;密封流量系数随径向间隙增大而有所降低,降低最大值为10%。在转速低于3000 r/min时,转速对迷宫蜂窝密封的泄漏量影响很小;当转速高于3000 r/min时,蜂窝结构能够抑制流体的周向运动使迷宫蜂窝密封在高转速时具有更优的密封性能,流量系数明显下降,转速升高到8000 r/min时密封流量系数最多降低到0转速时的51%。迷宫蜂窝密封流量系数随蜂窝孔径增大先减小后升高,在孔径为0.6 mm与齿宽相等时流量系数最低,此时流量系数比光滑面迷宫密封低3.0%~5.5%;孔径小于1.6 mm时,迷宫蜂窝密封的泄漏特性优于光滑面迷宫密封。本文工作可为迷宫蜂窝密封的性能分析和设计提供参考。
    • 赵飞; 张晓妹; 刘鸣; 王立权
    • 摘要: 多重接触式静密封广泛应用于海洋工程、石油化工、工程机械、医疗设备、建筑等领域,文中针对其泄漏特性提出了一种定量分析理论模型,通过数值仿真分析了密封区域数量、密封空间体积对泄漏特性的影响。该理论模型也同样适用于动密封和非接触式密封,为开展多重密封设计,定量分析密封性能提供了参考。
    • 祖帅; 车银辉; 刘艳庄
    • 摘要: CPR1000核电机组主泵静压轴封运行参数多次超出厂家最低压差要求,需要针对静压轴封极低压差运行特性和影响因素参数敏感性进行研究。本文针对100型核主泵双锥角静压轴封,提出一种简化的流固热耦合分析数值模型并通过试验数据验证,系统阐述了极低压差、O形圈位置、转速等因素对密封泄漏特性(泄漏量、温升、锥角变化、液膜厚度)影响的机理。根据研究,低压差运行时锥角在温差的作用下呈增大现象,与高压差作用下锥角减小的现象相反,现场低压差运行限值可以考虑适当降低至1 MPa,而不会导致液膜厚度显著下降。动、静环密封板背部O形圈槽内高压区比例与泄漏量呈相反变化规律,高压区比例自0.2增加至1,泄漏量变化率可达47%。本研究可以为主泵静压轴封极低压差运行策略制定和现场运行期间影响因素变化对泄漏特性的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