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东平湖

东平湖

东平湖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428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7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3篇;相关期刊204种,包括山东国土资源、科技信息、齐鲁渔业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2全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交流研讨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第九届全国环境与生态水力学学术研讨会等;东平湖的相关文献由736位作者贡献,包括陈诗越、刘加珍、李秀启等。

东平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7 占比:96.75%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2.55%

专利文献>

论文:3 占比:0.70%

总计:431篇

东平湖—发文趋势图

东平湖

-研究学者

  • 陈诗越
  • 刘加珍
  • 李秀启
  • 邓焕广
  • 张菊
  • 陈永金
  • 庞清江
  • 董贯仓
  • 陈影影
  • 冷春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何作伟; 曹建荣; 朱成达; 刘衍君
    • 摘要: 以东平湖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7月采集了东平湖1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按照规范和质量控制流程,在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采用Agilent7890GC-μECD气相色谱仪测试其HCH、DDTs和∑OCPs的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本研究区有机氯农药的污染特征,并对其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东平湖表层沉积物的有机氯农药含量范围分别为73.227~140.257 ng/g;HCH、DDTs还是∑OCPs的含量都呈现出从湖区南部向湖区北部逐渐递增的趋势。DDTs、OCPs含量与TOC含量、HCHs含量与TOC含量、pH的相关系数较低,相关性不显著;DDTs、∑OCPs与pH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相较于HCHs,DDTs对东平湖生物产生的不利影响的可能性极大,总体来看,东平湖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存在一定的生物毒性风险。
    • 张耀鑫; 谭秀翠
    • 摘要: 对东平湖2007—2019年的水位、蓄水量资料采用线性趋势、累积距平、M-K突变检验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东平湖水位以0.000 2 m/d下降、蓄水量以0.000 1亿m^(3)/d下降、近13 a水位与蓄水量总体有微小的减少趋势。利用M-K突变检验法和累积距平法相结合,得出2014年为东平湖近13 a的突变年份,水位与蓄水量有一定程度的上升或下降趋势,但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并不显著。变化分析和突变检验结果可为东平湖进一步开展水位蓄水量预测、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管理和防洪减灾提供参考。
    • 郑言峰; 杨士瑞; 郭祥波; 卢岳; 鹿新高
    • 摘要: 对东平县在保护东平湖生态方面付出的代价进行分析,基于投入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流域生态补偿模式,研究不同情况下东平县所应获得的生态补偿标准,并且将所获得的生态补偿资金取之于湖、用之于湖,减轻东平县在东平湖生态保护方面的财政压力,从而形成东平湖生态补偿长效激励机制,进而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高雯琪; 辛未; 夏文彤; 屈霄; 刘晗; 陈宇顺
    • 摘要: 东平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线路下游的最后一个调蓄湖泊。为探究调水后的东平湖浮游动物时空响应,于2016—2017年对东平湖浮游动物进行了涵盖春(4月)、夏(7月)、秋(10月)、冬(1月)的4次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3类72种(属),其中,轮虫51种(70.83%)、枝角类11种(15.28%)、桡足类10种(13.89%)。东平湖不同区域优势种的季节演替明显:进水区夏季前三位优势种均为桡足类,即剑水蚤(Cyclops sp.)、真剑水蚤(Eucyclops sp.)、桡足幼体(Copepodid);湖中区及出水区秋季前三位优势种相同,均为枝角类及桡足类,即真剑水蚤、剑水蚤和直额裸腹溞(Moina rectirostris);各区域其余季节均主要为轮虫。浮游动物密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Marglef丰富度指数在不同季节间均差异显著,在不同区域间无显著差异。进水区与出水区浮游动物密度均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湖中区浮游动物密度为秋季最高、冬季最低。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Marglef丰富度指数的季节变化规律一致,进水区为秋季最高、冬季最低,湖中区及出水区均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调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平湖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是东平湖浮游动物出现小型化趋势的可能原因之一,同时调水也有利于东平湖的水质改善。
    • 曲福贞
    • 摘要: 东平湖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是黄河下游唯一重要蓄滞洪区,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蓄湖泊和枢纽。通过加固改建东平湖防洪工程,补牢工程短板,使东平湖“盛水的盆”更加坚固;清淤扩容,增加东平湖蓄水量,充分利用雨洪水资源,东平湖“盆里的水”既多又好,实现东平湖“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幸福河湖”目标。
    • 辛未; 高雯琪; 夏文彤; 屈霄; 刘晗; 陈宇顺
    • 摘要: 东平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调蓄湖泊,在防洪、灌溉、休闲旅游、水产养殖及水资源供应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南水北调东线调水后的东平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体健康状态,于2016年4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及2017年1月(冬季)对东平湖不同空间区域(根据调水路线划分为进水区、湖中区和出水区)的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研究,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143种(属),其中,绿藻门种类数最多,蓝藻门次之,硅藻门位居第三。东平湖浮游植物密度呈现出显著的季节差异,秋季(1.65×10^(8)cells/L)、夏季(3.06×10^(7)cells/L)浮游植物密度明显高于春季(1.68×10^(6)cells/L)和冬季(1.27×10^(6)cells/L),而出水区、湖中区及进水区之间未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年均密度为4.96×10^(7)cells/L。浮游植物优势种群共计14种(属),以蓝藻门的伪鱼腥藻(Pseudoanabaena sp.)、拟浮丝藻(Planktothricoides sp.)为主。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lef丰富度指数及优势种评价法对东平湖进行的水质生物评价表明,东平湖水质总体处于中污染水平。与历史数据相比,调水后的东平湖浮游植物群落密度、物种多样性均高于调水前,且主要优势种以β-中污染指示种居多,说明东平湖整体水质情况较调水前有所改善。
    • 陈豪; 徐洪增; 路民; 于晓龙; 冀健红; 刘新阳; 苏强; 张修宇
    • 摘要: 为研究东平湖水体营养化状况,从2019年7月开始在东平湖开展了6次水环境和水生态调查实验,获取浮游植物种类、密度及水体理化指标等数据,采用浮游植物指示生物法、丰度评价法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分析了东平湖水体的营养化状况。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蓝藻门和绿藻门占据优势地位;不同时间不同监测点出现了不同的优势物种,但以蓝藻门物种为主,且均指示水体呈富营养化状况;总体上,东平湖水体呈现“轻富营养”水平,特别是夏季水体营养化程度更高,达到“中富营养”水平。
    • 董贯仓; 冷春梅; 丛旭日; 刘超; 朱士文; 孙鲁峰; 高云芳; 客涵; 李秀启
    • 摘要: 为掌握东平湖浮游植物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运行后的群落结构变化特征及探究其环境驱动因子,于通水运行3周年后的2017年分4个季节对东平湖的18个样点进行采样调查,同步开展水环境调查.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植物191种属(包括变种),其中硅藻门、绿藻门、裸藻门、蓝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甲藻门和隐藻门分别为64、57、28、22、8、5、4和3种属;优势种属包括蓝藻门的漂浮泽丝藻(Limnothrix planctonica)和色球藻(Chroococcus sp.),绿藻门的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以及硅藻门的小环藻(Cyclotella sp.)、舟形藻(Nauicula sp.)和针杆藻(Synedra sp.)等(优势度Y>0.02);全年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6.74×10^(6) cells/L和5.71 mg/L,并呈现显著季节与空间差异.浮游植物密度季节变化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生物量季节变化为夏季>冬季>秋季>春季;春、夏、秋、冬季物种数分别为71、78、53和125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值分别为1.90、1.84、1.76和2.52,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均值为3.07、3.98、2.79和4.75;冗余分析与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水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水温是影响东平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关键驱动因子.对比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之前及通水初期的结果,东平湖浮游植物优势种群无明显变化,密度则较通水初期稍有升高.本研究分析了东平湖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调水工程可能通过物质带入影响水质,进而引起浮游植物量增加,湖区养殖的退出及增殖放流的实施降低了富营养化风险,但仍存在浮游植物生物量特别是蓝藻生物量升高的风险,建议在调水管理中加强水域生态监测及生境调控技术研究,保障调水水质安全.
    • 刘涛; 曹起孟; 张菊; 杨丽伟; 张智博; 邓焕广
    • 摘要: 为研究东平湖沉积物酶活性与水体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2018年9月布设23个采样点,采集表层沉积物和表层水样品,分析沉积物中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采用顶空法和双层扩散模型估算水气界面N_(2)O、CO_(2)排放通量;采用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法探讨影响酶活性与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沉积物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平均值分别为1.379 mg/(g·d)、22.633μg/(g·d)和0.307 mg/(g·d),N_(2)O、CO_(2)排放通量分别为1.18μmol/(m2·h)、19.91 mmol/(m;·h);酶活性在湖区东部(老湖码头)较高、在大汶河入湖口和湖心区较低,而N_(2)O、CO_(2)排放通量在大汶河入湖口较高、出湖口较低;沉积物总有机碳与3种酶活性均极显著正相关,是影响酶活性的主要因子之一;酶活性与影响因子的回归模型可分别解释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异程度的43.6%、73.4%和88.8%;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仅与表层水体部分理化指标显著相关,表层水体无机氮浓度、pH值和DO是影响N_(2)O排放通量的主要因子,而CO_(2)排放通量主要受水深的影响。
    • 施海涛; 田廷科
    • 摘要: 近年来,淡水小龙虾消费火热,价格逐年上涨。我县东平湖沿湖地区不少养殖户为提高池塘效益,纷纷在藕塘内套养小龙虾。该模式平均亩可收获荷藕1000~1300kg,小龙虾80kg左右,受到了养殖户的青睐,取得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