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水体修复

水体修复

水体修复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3年内共计835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5篇、会议论文31篇、专利文献103500篇;相关期刊119种,包括科技创新导报、东北林业大学学报、安徽农业科学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对接京津——廊坊优势与率先发展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七届全国水生蔬菜学术及产业化研讨会等;水体修复的相关文献由2179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冯慧娟、王思宇等。

水体修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5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31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03500 占比:99.80%

总计:103706篇

水体修复—发文趋势图

水体修复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冯慧娟
  • 王思宇
  • 白杨
  • 郭晓娅
  • 高红杰
  • 徐勇
  • 梅凯
  • 宋关玲
  • 狄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宋嵩; 李晶; 梅爱华; 黄海明
    • 摘要: 以广西南宁市心圩江支流罗赖沟黑臭底泥的成功治理为案例,阐述了就地消除黑臭、固化重金属、原位资源化利用技术优势及应用前景。实际工程表明,处理后底泥的挥发性硫化物(AVS)减少了99.2%以上,氧化还原电位(ORP)提高了88.0%以上,含水率降低了51.8%以上;同时,底泥中的重金属得到充分的固定,浸出率降低,达到了污染物浸出液浓度要求。该技术可以直接消除底泥黑臭、稳定污染物,固化产物具有护坡、绿化、回填材料等资源化利用途径,不需再占用土地进行填埋,处理过程简单,综合处理成本低廉,二次污染少。
    • 于金旗; 张鹤清; 孙磊; 杨小林; 徐源
    • 摘要: 针对超磁-水下森林耦合工艺对某受污染景观水体修复的实际工程,对耦合工艺的景观水体修复效果开展综合评估。结果表明,耦合工艺对水体中浊度、TN、TP、CODMn和Chl-a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6.2%、35.0%、75.0%、27.8%和76.5%,透明度提高为原水体的4.5倍,可有效去除受污染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有效抑制藻类的生长。项目实施后,水体综合营养指数均有所降低,其中TLI(chl)和TLI(TP)由原先的轻度富营养变为中营养水质;同时,耦合工艺对河道底泥具有较好的改良效果,经处理后的河道底泥有机指数和污染指数分别降低了35.1%和76.5%,河道底泥TP的污染指数类型由重度污染转变为中度污染。
    • 高岩; 李志斐; 刘阳; 谢骏; 郭照良; 贾丽娟; 高书伟; 李奕潮; 王广军
    • 摘要: 探究微生物制剂的修复效果和最佳投放浓度,为实际应用微生物制剂修复白洋淀水陆交错带生态系统奠定基础。采集鲥餱淀水陆交错带表层(0~20 cm)黑泥作为实验底泥,加入鲥餱淀湖水,投入组PP微生物制剂(成品活菌数不低于7×10^(10)个/g)浓度分别为3.0、5.0、10.0、20.0 mg/L。结果显示,微生态制剂对上覆水COD_(Cr)、总磷和总氮的最高降解率分别为33.57%、83.33%和42.98%,对底泥全氮和有机碳的最高降解率分别为31.16%和19.53%;底泥中多酚氧化酶、脲酶和蛋白酶的活性提高;水体中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增加,蓝细菌门丰度下降明显,Candidatus Rhodoluna、Aquirestis和Hydrogenophaga(氢噬胞菌属)等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推荐微生物制剂投加浓度为3~5 mg/L(活菌个数不少于2.1×10^(8)~3.5×10^(8)个/L)。
    • 田啸; 王趁义; 杨娜; 郭炜超; 王凤玲
    • 摘要: 潜水式生态介质箱是一种集成化综合治理技术装置。以苦草(Vallisneria natans)为受试植物,利用静态水培试验,探究种植方式对苦草生长生理形态特征和水体修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河泥组(苦草植入河泥中)的株高、单株鲜质量、根系活力和叶绿素a+b含量均高于其他两种种植方式,而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低于其他两种种植方式;种植方式对高锰酸盐指数的去除率无明显差异,其中混合组(苦草植入混合河泥(河泥和基质)中)对水体中的TP、TN、氨氮的去除率均优于其他两种种植方式。这说明,仅用河泥种植虽有利于苦草的生长,但对水体修复效果并不明显;同时使用河泥和基质种植对苦草的生长虽有一定的损害,但却有利于水体修复效果的提升。因此,混合组更能充分发挥潜水式生态介质箱的修复性能。
    • 孙进
    • 摘要: 综述了地表水环境重金属污染现状和重金属治理主要方法,讨论了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法的研究现状。生物修复法中的植物修复法,以及复合生态法联合功能材料的应用修复方法具有绿色环保和资源回收等显著优势,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 陈金言; 李俊杰; 仝金涛; 段睿珏; 王猛猛; 肖爱平; 黄晨
    • 摘要: 水下植被修复是治理水体污染、恢复湖泊水体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仿生机械可以替代人工水下作业。对比现有同类仿生海龟的机构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单电机动力输出姿态可调的新型仿生龟模型。虚拟样机仿真实验表明采用该机构能够达到所预期的水下作业姿态调整,实现水下植被的种植与采集功能。该设计结构简单、轻便实用,为湖泊水下植被修复作业提供了新思路。
    • 张强; 杨波; 刘磊
    • 摘要: 本文通过论述乌梁素海的污染现状,论述了在内陆湖泊开展水体生态修复的必要性。根据乌梁素海微生物底泥原位修复中试试验,生物促生剂协同曝气方式可以较好地修复乌梁素海的底泥,在分析有关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选取了3.57km的示范区进行水体修复。根据中试,设计了生物促生剂协同曝气的修复工艺流程及相关一体化设备,并根据不同区域的曝气需求和不同类型曝气设备的特点设计和布局曝气设备。结果显示:生物促生剂协同曝气的修复技术能有效降解污泥上覆水的各种污染物,同时底泥中的各种有机污染物浓度也显著降低。证明该工艺可以用于内陆湖泊的水体修复
    • 杨宗佳; 付京花
    • 摘要: 根据水体治理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总结了蓝藻水华发生的外界诱因及其自身特点。并以蓝藻毒素为主分析其危害,介绍了生物防控法、物理防控法和化学防控法等有效的蓝藻水华防控方法,阐述了各种方法的应用效果,以期为水华防控提供参考。
    • 何宁
    • 摘要: 本文以深圳笔架山河暗涵段的黑臭水整治工程为背景,通过识别黑臭水体及其形成机理与变化特征,分析城市暗涵黑臭成因,梳理河道暗涵段的治理技术瓶颈。针对问题采用分段导流清淤、密闭式截污、错接整改、清疏底泥和暗涵软底段河床地基处理的综合处理方法,全面实现笔架山河暗涵段的消除黑臭,改善人居环境,取得良好的社会、环境效益,为类似环境治理工程提供了参考。
    • 孙阳; 黄金秀; 吕利群
    • 摘要: 为了研究微藻对水体有机磷农药的降解和积累效果,从自然水体中富集纯化得到一株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以该藻细胞为研究对象,以水产养殖中常用的有机磷杀虫剂辛硫磷为实验药物,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蛋白核小球藻对辛硫磷的富集和降解效果。结果显示,富集纯化藻细胞通过显微镜检与分子生物学检测鉴定为蛋白核小球藻,命名为MH-1。急毒性试验表明,辛硫磷浓度在高于2.0μg/mL时才会对MH-1生长产生显著抑制作用,表现在叶绿素含量与生物量显著下降。在2.0μg/mL及以下浓度辛硫磷存在的水体中,MH-1具有降解辛硫磷的功能,在0.2μg/mL和2.0μg/mL浓度组中,5 d内的辛硫磷净降解率分别为49.66%和39.61%,日平均降解速率分别为0.02μg/mL和0.38μg/mL。MH-1对辛硫磷也有一定的富集能力,72 h内MH-1对辛硫磷的富集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120 h时MH-1对0.2μg/mL和2.0μg/mL的辛硫磷富集量分别为0.16 mg/g FW(Fresh weight,FW)和0.25 mg/g FW。结果表明,MH-1对辛硫磷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