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氮污染

氮污染

氮污染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300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0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123739篇;相关期刊165种,包括地下水、海洋世界、地球学报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第十二届中国水论坛、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委会2013年年会暨地下水与环境学术研讨会等;氮污染的相关文献由824位作者贡献,包括姜永海、安达、席北斗等。

氮污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0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23739 占比:99.82%

总计:123964篇

氮污染—发文趋势图

氮污染

-研究学者

  • 姜永海
  • 安达
  • 席北斗
  • 张进保
  • 杨昱
  • 沈照理
  • 王妍妍
  • 董悦安
  • 蔡贤雷
  • 袁志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龚正; 于琦; 汪娴; 史俊; 邓慧萍
    • 摘要: 随着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地下水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虽然前人对西北地区地下水污染情况已有了大量的研究,但缺乏较为宏观的概述和规律性的总结。因此,文中对西北地区各省市及自治区的各类型污染超标情况进行了调研。在详实的数据基础上,参照我国《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阐述了各地区需注意的水质超标风险,分析了各地区地下水污染的原因、污染物的来源、需采取的治理措施。文章从气候条件、地形地势、地质构造等自然因素和农业灌溉、工业排放和超量开采等人为因素方面,总结了各类型超标风险的地区性规律,归纳了各类型污染的地下水化学特征。
    • 叶晓云; 季康乐; 管靖靖
    • 摘要: 农业污水、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对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研究及分析水环境氮污染问题,对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污水处理水平提升都有积极作用。结合青田水环境污染问题,在对氮污染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中,则需要对污水处理方式、氨氮降解等进行完善,旨在实现青田水环境氮污染的治理效果提升。
    • 马培; 陈纳
    • 摘要: NO^(-)_(2)是一种致癌物质,其在河流中累积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风险。沙颍河为淮河最大的支流,氮污染非常严重,探析沙颍河水体氮污染特征,不仅关系到沙颍河氮污染问题的解决,更关系到当地居民的健康。课题组于2015年5-12月对沙颍河干支流水体中各种形态的氮及相关环境因子进行分析测定,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了各环境因子对氮形态组成时空变化特征的影响,分析了各类氮污染物(有机氮、游离NH 3、NH^(+)_(4)和NO^(-)_(3))及环境因子对NO^(-)_(2)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沙颍河水体总氮(TN)污染最为严重(质量浓度为0.4~13.2 mg/L,均值为7.6 mg/L),大部分采样点5-12月TN均超过国家地表Ⅴ类水标准;7-8月NH^(+)_(4)、NO^(-)_(3)污染较轻,未超过国家地表Ⅴ类水标准(2 mg/L);11-12月污染严重,NH^(+)_(4)质量浓度为(4.19±2.68)mg/L,NO^(-)_(3)质量浓度为(2.81±0.71)mg/L,NO^(-)_(2)质量浓度为0.01~0.32 mg/L,空间差异性显著,月变化不明显;7-8月沙颍河水体氮主要以有机氮(ON)形态存在(ON占TN的64.8%),NH^(+)_(4)和NO^(-)_(3)浓度水平相当;11-12月氮主要以溶解态无机氮(DIN)形态存在(DIN占TN的74.4%),NH^(+)_(4)是DIN的主要存在形态(n(NH^(+)_(4))/n(NO^(-)_(3))为1.00~2.06)。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沙颍河氮形态的组成受温度、pH值季节变化影响显著,水温和pH值与ON、NH^(+)_(4)和NO^(-)_(3)浓度均显著相关。7-8月的高温及适宜的pH值(7.5左右)促使沙颍河同化吸收作用强烈,ON含量高,NH^(+)_(4)浓度低,且强烈的反硝化作用降低了NO^(-)_(3)浓度;11-12月低温和低pH值(6.0~6.5)抑制了同化吸收、反硝化和硝化作用。同化吸收作用的减弱致使ON含量降低、NH^(+)_(4)含量增加,而反硝化和硝化作用的减弱致使NH^(+)_(4)、NO^(-)_(3)含量增加。同时,NO^(-)_(2)与NO^(-)_(3)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NO^(-)_(3)污染物是NO^(-)_(2)累积发生的重要驱动因子。
    • 苏泳松; 宋松; 陈叶; 叶子强; 钟润菲; 王昭尧
    • 摘要: 随着人口的爆炸式增长与长期强烈工农业活动的干扰,氮元素的人为输入不断增长并深刻影响自然生态系统健康。该研究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简称“珠三角”)为研究对象,基于1997—2019年统计数据,构建人类活动净氮输入(Net Anthropogenic Nitrogen Input,NANI)模型,运用数理统计、趋势分析、空间分析、城市灰水足迹压力指数及地理探测器等多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近20 a珠三角地区人类活动影响下氮输入的时空特征、组分结构、影响因素及其带来的水体环境压力等。研究结果表明,(1)珠三角地区NANI呈现出波动上升后迅速下降的趋势,近20 a来,NANI总体下降幅度约为7.20%;早期NANI输入强度呈现较为明显的“中心—边缘”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珠三角核心区NANI输入强度减弱、边缘地区NANI输入强度增强,NANI空间异质性减弱。(2)珠三角地区NANI主要输入源为食物/饲料净氮输入,其次为化肥施用氮,而作物固氮及大气沉降氮占比较低,其中食物/饲料净氮输入与大气沉降氮呈现上升的趋势,化肥施用氮与作物固氮呈现出下降的趋势。(3)林地面积占比、人口密度、化肥施用强度、城镇化率、草地面积占比为珠三角地区NANI主要影响因子(P<0.01),其中林地面积占比与人口密度分别为影响珠三角地区NANI的首要土地利用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4)珠三角地区NANI远超全球与全国平均值,各地级市城市灰水足迹压力指数与NANI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下氮输入带来严峻的水环境压力,减少氮肥使用、控制人口密度、更新管控措施是降低珠三角人为氮负荷的重要手段。
    • 张宏伟; 张珊珊; 张衍福; 刘凯; 潘维艳; 徐晶; 边振; 杨姗姗; 潘毅; 徐征和
    • 摘要: 为了保护山东省临清市地下水环境、调控浅层地下水氮污染,基于Visual MODFLOW软件建立研究区地下水流动模型和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采用情景分析法对3种典型降雨水平年下6种水氮模式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位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升高,丰水年地下水位最大值较枯水年的升高3 m;浅层地下水氮浓度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升高,丰水年地下水中硝态氮和氨氮最大浓度分别是枯水年的2.9、1.5倍;在控制施氮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年施氮肥6次对比年施氮肥4次,丰水年地下水硝态氮和氨氮最大浓度可降低为32%和33%;单次灌溉水量减少20 mm,可减缓地下水氮元素横向迁移和垂向下渗。
    • 路丁
    • 摘要: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公认的重大环境问题,其中底泥氮污染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对底泥氮的分级研究、氮的吸附性质研究、以及氮的释放风险评价进行了分析总结,期望对底泥氮污染的治理提供参考.
    • 袁巧灵; 刘静; 李志萍
    • 摘要: 地下水是维持人类正常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资源,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近年来,我国地下水污染趋势由点源向面源发展,污染范围广且难治理,水质较差,其中“三氮”的污染也较为严重,由于来源的复杂性,地下水氮污染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已呈普遍现象。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文章主要从“三氮”的迁移转化、地下水氮污染来源进行评述。包气带是地下水的补给通道,阐述了包气带土壤氮污染地下水主要受包气带的岩性、厚度及包气带中“三氮”的相互转化,地下水位波动和化学肥料等因素影响。
    • 王雨蓉; 曾庆敏; 陈利根; 龙开胜
    • 摘要: 人类活动净氮输入(NANI)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流域生态补偿通过改变流域地区居民的生产行为和生活行为降低人类活动导致的氮输入,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以新安江流域(黄山市境内)为研究对象,以2008-2017年为研究时段,通过计算氮肥施用、大气氮沉降、作物氮固定和食品/饲料净输入量,评估生态补偿试点实施期间新安江流域NANI的时空变化,考察NANI对生态补偿的响应.研究发现,新安江流域NANI在流域生态补偿时期总体呈下降趋势.从黄山市范围来看,NANI先升后降,大幅度下降的时期在2012年后;氮肥施用是氮的主要输入来源,作物产品是最大的氮输出项;从各个县区来看,下降明显的区域有黄山市屯溪区、歙县,它们由净氮输入地区变为净氮输出地区的时间拐点分别是新安江生态补偿第二轮和第一轮试点时期.结论 表明,生态补偿有效减少了新安江的氮素输入.
    • 鲍婷; 王梦杰; 吴俊男; 刘耀斌; 李凤博; 冯金飞; 方福平
    • 摘要: 以作物[粳稻(Oryza sativa L.subsp.japonica Kato)、籼稻(Oryza sativa L.subsp.sativa)、小白菜(Brassica rapa L.ssp.pekinensis)和空心菜(Ipomoea aquatic Forsk)]-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共作为例,探索不同类型作物与鱼共作对养殖水体N2O产生和排放的影响.利用静态箱和顶空平衡-气相色谱法,测量水稻/蔬菜-黄颡鱼共作系统N2O排放通量和上覆水与土壤孔隙水N2O浓度.不同作物-鱼共作对养殖水体N2O排放均有显著消减作用.与单养鱼处理相比,籼稻-鱼共作、粳稻-鱼共作、空心菜-鱼共作和小白菜-鱼共作处理N2O排放量分别减少82.1%、69.2%、67.9%和60.3%.稻-鱼共作可以同时减少上覆水和土壤孔隙水中N2O浓度,但菜-鱼共作仅减少上覆水中N2O浓度.稻-鱼共作显著降低养殖水体TN、NH+4-N、NO-3-N和底泥NH+4-N、DON浓度,菜-鱼共作仅显著降低养殖水体NO-3-N浓度.作物-鱼共作处理显著增加养殖前期底泥中nirK和nosZ基因丰度,对nirS基因丰度没有显著影响.作物-鱼共作处理对鱼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是获得额外的作物产品,显著提高了系统氮素养分利用率.与单养鱼相比,水稻和蔬菜与鱼共作均能显著减少N2O排放,提高养殖系统氮素利用率.籼稻-鱼共作的减排效应要优于其他3种共作处理.
    • 袁巧灵; 刘静; 李志萍
    • 摘要: 地下水是维持人类正常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资源,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近年来,我国地下水污染趋势由点源向面源发展,污染范围广且难治理,水质较差,其中"三氮"的污染也较为严重,由于来源的复杂性,地下水氮污染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已呈普遍现象.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文章主要从"三氮"的迁移转化、地下水氮污染来源进行评述.包气带是地下水的补给通道,阐述了包气带土壤氮污染地下水主要受包气带的岩性、厚度及包气带中"三氮"的相互转化,地下水位波动和化学肥料等因素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