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气管肿瘤

气管肿瘤

气管肿瘤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3年内共计627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92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90325篇;相关期刊284种,包括中国内镜杂志、中国综合临床、临床肺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山东省第十七次麻醉学学术会议、第五届全国肿瘤诊疗新进展及新技术学术会议暨第八届中国西部肿瘤学术大会、2013国际暨全国第十二届头颈肿瘤学术大会等;气管肿瘤的相关文献由1641位作者贡献,包括等、匡裕康、宋剑非等。

气管肿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92 占比:0.65%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90325 占比:99.32%

总计:90940篇

气管肿瘤—发文趋势图

气管肿瘤

-研究学者

  • 匡裕康
  • 宋剑非
  • 曾来铎
  • 李强
  • 杜振宗
  • 王小平
  • 王洪武
  • 蔡超达
  • 任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文鹏; 刘晨晨; 刘肖楠; 李莉明; 高剑波
    • 摘要: 患者女,53岁,7个月前受凉后咳嗽、咳痰,活动后喘息,无发热、咯血、盗汗、胸痛,外院予口服中药治疗后症状未缓解;3个月前症状加重,伴咽干、咽痒,自行口服抗炎药后无明显改善;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及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胸段气管前壁增厚,并见边缘不光整的分叶状软组织块影向腔内凸出(图1A),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
    • 辛灵恩; 李龙
    • 摘要: 目的加深对气管腺样囊性癌(tracheal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TACC)的疾病特点及诊疗方面的认识,降低漏诊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收住入院的1例以哮喘急性发作为表现的原发性气管腺样囊性癌病人的病历资料,查阅并总结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结果病人主因“咳嗽、咳痰10 d,加重伴喘息、胸闷4 d”入院,经抗感染、化痰、平喘等对症治疗后病情缓解不明显,电子支气管镜下发现气管肿物,病理活检诊断为气管腺样囊性癌。治疗方案选择“气管肿物切除+隆突重建+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恢复良好,目前仍在随访中。结论TACC起病隐匿,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极易被误诊为支气管炎、哮喘等而被忽略,确诊时间往往比较晚。临床工作中对无慢性肺部疾病的哮喘急性发作病人应警惕气管肿瘤的可能性,及早进行支气管镜检查和病理活检,早诊断早治疗提高病人远期生存率。
    • 杨海明; 阴捷; 李干; 刘玺诚
    • 摘要: 目的 了解儿童气道肿瘤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对2016年11月至2018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住院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的8例原发性气道肿瘤患儿的临床表现、介入治疗结果和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原发性气道肿瘤患儿中,男5例、女3例,年龄4岁8月龄至9岁2月龄.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伴喘息6例、咯血3例和反复肺部感染2例,均无淋巴结转移及肺外转移.8例患儿均经支气管镜介入肿瘤切除,对4例富含血流的肿瘤患儿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术前行肿瘤供血处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术中及术后未发生大出血、气胸等并发症.4例为低度恶性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2例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为多形性腺瘤,1例为支气管平滑肌梭形细胞瘤.术后随访2~4年,复发3例,其中2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儿中,1例因病灶位置深行外科切肺治疗,1例联合化疗治疗后病灶稳定;1例黏液表皮样癌介入冷冻治疗后随访中.结论 儿童气道肿瘤临床表现不典型,主要有干咳、喘息、反复肺部感染和咯血等症状.经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儿童气道内良性和低度恶性肿瘤,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 莫森林; 胡海菁; 倪志文; 黄绥丹; 蒙虹伽; 陈淮
    •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大气道黏液表皮样癌(MEC)CT表现与病理组织分化程度关系,提高对该病诊断水平并指导临床诊疗.方法:回顾性搜集33例经病理证实为大气道MEC患者资料,分析其CT表现并据病理组织分化程度分低级别组、高级别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原发性大气道MEC均表现为中度-明显强化且低级别组强化差值较高级别组更高(P=0.012),行ROC曲线分析示两者最佳截断值44.0HU,曲线下面积(AUC)0.815,敏感度77.3%,特异度87.5%;而两者在病灶发生数量、部位、最大长径、病灶长轴与气道长轴平行、边界、密度、钙化、生长方式、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阻塞性肺气肿、阻塞性肺炎、阻塞性肺不张、肺泡积血、阻塞以远支气管扩张伴黏液栓潴留、纵隔移位、胸腔积液、远处转移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8~1.000).结论:当发现年轻患者大气道腔内结节或肿块、阻塞以远支气管扩张伴黏液栓潴留、增强扫描呈中度-明显强化时应想到MEC可能;其强化差值>44.0HU时该MEC病理级别可能较低,反之,该病理级别可能较高.
    • 杨海明; 李干; 周春菊; 孙记航; 吴晓会; 温潇慧; 刘玺诚
    • 摘要: 目的 探讨支气管腔内超声(EBUS)技术在儿童临床应用中的作用、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对1例气道EBUS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BUS-TBNA)和3例经EBUS检查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结果和术中术后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患儿(男2例、女2例)年龄为7.4~9.2岁.EBUS-TBNA患儿(例1)术前诊断发热、纵隔淋巴结肿大原因待查,术后淋巴结活检病理结果为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3例经EBUS探查患儿为原发性气道肿瘤,术前CT未见气管腔外浸润,经支气管镜介入切除气道内肿瘤后病理诊断黏液表皮样癌2例、支气管平滑肌瘤1例.病灶部位分别为右主支气管开口1例、主气道2例.EBUS下依次可显示气管壁最内层强回声区(水囊和黏膜层)、较低回声区(黏膜下平滑肌层)、强回声区(软骨内层)、低回声区(软骨层)、强回声区(软骨外缘层).1例患儿(例3)病灶处气管壁黏膜下平滑肌层结构紊乱,软骨层部分中断,其余2例未见气管壁受累.4例患儿术后均无气胸、咯血等并发症.结论 EBUS对儿童原因不明纵隔淋巴结肿大诊断和原发性气道肿瘤气管壁浸润程度诊断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技术.
    • 高蓉; 辜晓岚; 李明; 张帅; 马曙亮; 顾连兵
    • 摘要: 目的 探讨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术的呼吸道管理新方法.方法 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0月39例气管肿瘤(原发性气管肿瘤30例,继发性气管肿瘤9例)切除与重建术的呼吸道管理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16例.年龄28~75岁.气管上段肿瘤19例,气管中段肿瘤12例,气管下段肿瘤8例.术前综合病史、症状、影像学、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结果进行气道评估,探讨气管肿瘤的部位、阻塞的程度、肿瘤的大小与性质等重要因素.根据气道评估分别选用经口气管插管、经颈气管切开插管、喉罩、经胸腔镜切口,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切口(VATS)或传统开胸切口术野内远端气管插管、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方法对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呼吸道管理.在术中通常需要将上述方法有机组合,39例气管肿瘤中有30例在手术中采用2种呼吸道管理方法.本组中1例气管中段肿瘤采用VATS手术行气管肿瘤切除重建.另1例甲状腺癌侵犯气管的患者,其气管极度狭窄,在无法通过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建立有效气道通气的情况下,采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进行气管肿瘤切除VATS与重建.本研究使用了卡方检验来比较气管肿瘤患者在手术中的通气情况.结果 39例均顺利完成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手术.其中1例气管中段肿瘤采用VATS经右侧胸"四孔"胸腔镜切口、1例甲状腺癌侵犯气管采用ECMO、18例气管上段肿瘤采用颈部领式切口、11例气管中段肿瘤和8例气管下段肿瘤采用右胸后外侧切口行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气管下段肿瘤患者在单肺通气期间更易出现氧合不足的情况,4例在术中出现脉搏氧饱和度(SpO2)<90%(x2 =9.140,P<0.05),经吸痰、加压张肺等对症处理后,SPO2恢复到95%以上.其余35例通气良好,SPO2均>95%.1例采用体外循环下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的患者带气管导管入重症监护室观察,于术后24 h内拔出气管插管.其余患者术毕均清醒后拔管,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术应采用个体化的呼吸道管理,本组自创的VATS气管肿瘤呼吸道管理方法安全可靠,操作简单,有利于气管肿瘤手术的顺利进行.
    • 周兵; 段婷; 韩永良; 王洁
    •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气管及支气管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d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7例原发性气管及支气管Ad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SP法进行分析,并获取患者随访资料.结果 7例患者发病年龄42~67岁,平均52岁;临床表现多以咳嗽、胸闷为主.发病部位:气管2例,左主支气管4例,右主支气管1例.4例侵及肺,1例出现淋巴结转移.6例行手术切除治疗.镜下软骨腔内肿瘤由大小一致、形态温和的基底样细胞构成,部分腔隙内富含嗜酸性基膜样物质,形态学结构筛状型4例、管状型2例和实体型1例.免疫表型:CD117、CK8/18、p63、S-100和 Calponin 均阳性.6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2个月,3例有复发或转移.结论 气管及支气管AdCC的筛状型和管状型结构,可与其它气道肿瘤鉴别.实体型由于缺乏腔隙样结构应结合免疫标记综合判断,治疗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辅以放疗.
    • 王佳宁; 李树强; 孙英冬
    • 摘要: 目的 探讨窗式切除和袖状切除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侵犯气管中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8年8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并手术治疗的33例PTC侵犯气管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受侵气管手术方式,分为窗式切除组(15例)和袖状切除组(18例),比较两组住院时间、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并发症发生率等,记录治疗结果.结果 33例患者均行甲状腺癌根治性手术.窗式切除组中气管Ⅰ期修复12例(其中下段气管切开4例),气管与皮肤造口Ⅱ期修复3例;袖状切除组18例均于气管环切除后行端端吻合(其中下段气管切开3例).窗式切除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袖状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窗式切除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袖状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TC侵犯气管属于局部晚期,治疗上仍首选根治性手术+术后辅助治疗的方式,针对受侵气管合理选择重建方式有助于延长生存期和保证生活质量.
    • 陶绍霖; 康珀铭; 沈诚; 冯涌耕; 周景海; 邓波; 王如文; 谭群友
    • 摘要: 目的 探讨气管袖状切除及端端吻合重建术在良恶性气管狭窄治疗中的效果并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8月至2018年1月因气管狭窄行手术治疗的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例患者采用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转流后诱导麻醉,1例行双腔气管插管,20例于病变上方行小导管气管插管,均行病变气管袖状切除及端端吻合重建术.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康复出院,无围术期死亡病例.手术时间为(209.35±77.75)min,出血量为(182.50±236.26)mL,术后住院时间为(13.28±3.42)d.术后1例患者出现吻合口瘘,经过局部加强换药后二期行转肌瓣气管瘘口封堵术愈合;1例患者术后7 d出现气管软化,急诊气管切开,行永久性气管外置术.随访12~36个月,无吻合口狭窄、肿瘤复发转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针对气管狭窄的治疗,气管袖状切除及端端吻合重建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呼吸困难情况、气管狭窄部位及程度选择适合的气道建立方法、合理的肿瘤切除长度及缝合重建方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