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气候

气候

气候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3年内共计13253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93篇、会议论文73篇、专利文献3387篇;相关期刊3507种,包括气象知识、地理教学、地理教育等; 相关会议61种,包括福建省烟草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第八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学术讨论会、广西省气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等;气候的相关文献由21032位作者贡献,包括缪强、冯立新、张敏燕等。

气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793 占比:73.89%

会议论文>

论文:73 占比:0.55%

专利文献>

论文:3387 占比:25.56%

总计:13253篇

气候—发文趋势图

气候

-研究学者

  • 缪强
  • 冯立新
  • 张敏燕
  • 吴敬涛
  • 曾艺
  • 李波
  • 任战鹏
  • 王彬文
  • 陆佳政
  • 丁屹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李纪兵; 李巍; 胡翠; 钱莹莹; 张婷; 钱华
    • 摘要: 目的:评估苏州地区气候因素对儿童特应性皮炎(AD)患者就诊数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1~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确诊AD患者资料及同时期苏州地区气候数据,包括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降水量。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分析,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索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降水量与AD患者就诊例数的相关性。结果:15395例儿童AD患者中男童54.3%,女童45.7%,1~2岁儿童就诊例数最多,就诊高峰在当年3~4月。同时期苏州地区的日平均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日平均风速,日平均降水量分别为18.01°C,73.34%,9.16 m/s,2.48 mm。AD就诊例数与相对湿度显著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就诊例数与空气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气温、风速及降水量无明显相关。
    • 焦润安; 常正星
    • 摘要: 以白龙江流域不同海拔的油橄榄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海拔对油橄榄园气候特征和油橄榄株高、基径和冠幅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海拔条件下油橄榄生长指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油橄榄株高在海拔960~1 083 m范围内随着海拔的升高呈降低趋势;除海拔990 m的油橄榄园外,油橄榄基径、冠幅和冠幅面积(CA)随着海拔的升高均降低。空气湿度、露点温度、气温均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平均温度露点差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土壤温度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随着土层加深而降低。各海拔的油橄榄基径与空气湿度均呈正相关。海拔通过影响气温、空气湿度、土壤温度等气象因素而影响橄榄的生长发育。
    • 樊华; 燕泓达; 王子博; 占子玄; 余小平; 黄小红; 胡全玲; 曾超
    • 摘要: 气候条件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也是旅游者出行考虑的主要问题。人体舒适度指数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用的表征气候舒适度(人体舒适度)的方法,研究人体舒适度的意义在于提示公众根据气象因素的变化来及时调理生理、适应环境以及采取一些防范措施,在旅游资源评价方面,人体舒适度已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指标。本研究通过对吉安市进行舒适度等级划分,比较吉安市“舒适(0级)”日数时间分布特征,从而给出吉安市康养旅游的建议,以期为当地合理开发利用康养旅游资源、制定发展规划等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 杨柳生; 林静远; 木力迪尔·艾尔肯; 高若允; 余杭; 林勇明; 王道杰; 李键
    • 摘要: 为了探讨泥石流频发流域的不同气候与区段对失稳性坡面土壤pH值的影响,掌握土壤pH值的空间变异规律,以蒋家沟流域温带湿润山岭区、亚热带和暖温带半湿润区、亚热带干热河谷区的典型失稳性坡面不同区段(堆积区、失稳区、稳定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取样法共采集0—20 cm的土壤样本135个,结合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多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不同气候和失稳性坡面区段与土壤pH值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温带湿润山岭区、亚热带和暖温带半湿润区失稳性坡面土壤pH值总体偏酸性(pH7.5)的亚热带干热河谷区之间差异显著(p稳定区。蒋家沟流域失稳性坡面土壤pH受气候和区段的共同影响,气温、降水及土壤含水量是主要影响因子,同时还受到灾害扰动的影响。
    • 徐虹; 刘琴
    • 摘要: 了解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对区域环境保护及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13Q1数据,运用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云南省植被NDVI的变化、未来趋势以及植被与气候关系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2001—2019年云南植被NDVI均值为0.68,变化率为0.37%/a(p<0.001),空间上表现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特点。(2)全省Hurst指数值为0.52,植被改善的趋势在未来将持续。不同土地覆盖类型,林地、耕地植被变化的趋势为持续改善,居民地为持续退化;草地和灌木林将由改善转变为退化。(3)近19年年平均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率分别为0.03°C/a和-2.67 mm/a,两者与年NDVI之相关程度均值分别是0.26,0.21,在大部分地区表现为正相关。总体上看,气温对植被的影响大于降水。(4)植被与气温和降水的滞后响应时分别是1.9月和1.5月。月时间尺度上,植被对降水的响应更敏感。不同植被类型,林地、灌木林植被的滞后时间长于耕地和草地,森林植被最不易受短期气候变化的影响。综上,近19年云南植被NDVI呈改善趋势,未来将持续;植被NDVI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 张维化; 师磊
    • 摘要: 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是国家推动节能降耗的重要工作。公共机构节能降耗最主要的方法是制定科学合理的能耗定额标准。而区域划分是影响标准公正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首次将室外温度对内蒙古自治区公共机构综合能耗的影响加入内蒙古自治区公共机构能耗定额的区域划分考量之中。首次从影响公共机构能耗的多种气候温度相关的角度,运用大数据的分析手段,建立了与公共机构能源消耗相关的气候研究数据模型,对能耗定额中与气候相关的内蒙古自治区温度区域进行了聚类分析研究。公共机构能耗定额地方标准中的区域划分研究在内蒙古自治区尚属首次,本次研究是对该区域划分研究的开拓性探索。
    • 李楠; 周志伟
    • 摘要: 工业革命之后,随着混凝土、玻璃等现代建筑材料的兴起,建筑与其地域之间的关联性被割裂,城市建筑与地域环境多存隔膜,对于这种情况的反思与修正一直持续至今。传统建筑材料具有就地取材、良好的热工性能等优势,在建筑设计与建造过程中能够节约能源、人力,更能实践生态环保理念,因此,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对传统材料潜力的挖掘已成为融合城市建筑与环境的重要手段,通过材料引起身体体验、情感与文化共鸣,以回应城市建筑所处的地域环境。为此,从"城市"环境理解为"城市气候""城市景观"与"城市文化"三大构成要素的复合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试图借由传统材料应用关联"城市"的各构成要素,构建建筑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多层次关联,抵御全球化以来地域风貌与文化多样性的衰减与同质化的侵蚀,为城市建筑的材料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 邰蕾蕾; 丰志培; 王珊
    • 摘要: 通过考虑气候和经济社会因素,将气候因素与函数综合考虑并进行分析,构建“经济气候”模型,分析并得出气候因素对安徽省中药材产业影响程度,利用所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数据,对气象因素对中药材产业的影响结果进行预测。通过分析安徽省气候变化的特点与方向,确定气候因素对中药材产业的影响程度,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数据分析支撑,为有针对性的管理中药材产业提供方法与数据基础,同时对降低严重气象灾害对中药材生产带来的负面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徐功元; 徐栋; 余佼洋; 王楠方; 李云晓
    • 摘要: 望春玉兰于早春2月下旬开花,先花后叶,一个生长周期开花1次。2020年7月,在河南省南召县首次发现2次开花现象。为弄清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以南召县生长的望春玉兰为试验材料,通过走访林区林农,并设置调查路线,查阅南召县多年气候条件和试验地近4年来气象资料,连续开展4年望春玉兰气候环境因子调查分析,以揭示望春玉兰出现花期变异的影响因子。2020年之前没有发现望春玉兰2次开花现象,2020年6月下旬至7月初,出现了望春玉兰2次开花现象,2次开花的性状与早春1次开花的性状一致,比较稳定。望春玉兰出现花期变异现象与多年气候异常有关,特别是受多年降雨量减少、持续干旱、温度偏高、无霜期延长等影响,当年生长初期出现寒潮和干热风的影响,是导致其2次开花花期变异的主要原因。
    • 张恒进; 郑永光
    • 摘要: 目前尚没有研究给出中国大陆长时间序列的小时分辨率雷暴气候特征。基于1971-2010年全国796个国家级基本基准站逐时雷暴观测数据,给出中国逐时雷暴的时、空演变和持续时间等气候分布特征,获得了一些新的事实。中国总体年平均雷暴时数与雷暴日数空间分布形态较为接近,但年平均雷暴日数高值区的青藏高原地区不同,其年平均雷暴时数较小,表明其对流活动持续时间比平原地区更短;还发现,年平均雷暴日数和时数高值区的年相对变率明显小于低值区。在四个季节中,冬季雷暴时数最少,且多发于前半夜,夜雷暴在全天雷暴时数中的占比最高;而夏季夜雷暴时数在四季中最多,但其在全天雷暴时数中的占比最低;而四川盆地夜雷暴全年都很显著。各个站点雷暴时数日变化峰值以下午最多、上午最少,前半夜多于后半夜。对于以胡焕庸线为界以南以东地区,受东亚夏季风影响,雷暴日的平均雷暴发生时数不低于3 h,而该线以北以西地区则显著小于3 h。对于不同的雷暴持续时数,中国总体和各个区域持续2 h的雷暴时数为最多。中国总体和各个区域雷暴时数的年代际变化整体呈现递减趋势,但2000年以来,夜间雷暴时数明显增多。中国总体雷暴时数的明显减少主要归因于下午时段雷暴时数的明显减少,2000年以来中国总体雷暴时数的增多趋势是由于夜间时段雷暴时数增多而导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