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球大气

地球大气

地球大气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448篇,主要集中在天文学、大气科学(气象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7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8497篇;相关期刊242种,包括今日科苑、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气象知识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2013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第八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学术讨论会、第二届全球华人空间/太空天气科学大会等;地球大气的相关文献由447位作者贡献,包括洪振杰、蒋虎、郭鹏等。

地球大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27 占比:2.25%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18497 占比:97.68%

总计:18936篇

地球大气—发文趋势图

地球大气

-研究学者

  • 洪振杰
  • 蒋虎
  • 郭鹏
  • 黄珹
  • 刘敏
  • Phil Berardelli
  • 严豪健
  • 乔栋
  • 佚名
  • 凌洪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佳琪
    • 摘要: 经历了150多年的工业化发展,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不断增加,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直接影响全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陆地和海洋温度、海平面上升、冰川消融和极端天气都令全球生态平衡面临着更大威胁。而碳达峰碳中和的提出,是在提醒我们,深刻而又持久的改变,正在发生。随着2015年,联合国通过《巴黎协定》,碳中和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2020年,欧盟、中国、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先后宣布碳中和目标,2021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召开前后,俄罗斯、印度、沙特等又纷纷提出碳中和目标。纵观全球,世界主要地区、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支撑作用,纷纷对重点领域的碳减排技术路线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战略部署。
    • 李人茜(编译)
    • 摘要: 为了更好地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C内,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我们需加快淘汰氢氟碳化物(HFC)制冷剂,以减少污染,改善能源获取。空调可以使空气清新,但也正在破坏地球大气。与冰箱和热泵等其他制冷技术一样,今天的空调依赖一种称为氢氟碳化物(HFC)的化学物质,这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温室气体。氢氟碳化物已被用来取代臭氧消耗物,其排放量在过去20年中迅速增加。为了实现巴黎气候变化目标,世界需迅速摆脱对氢氟碳化物的依赖,而这也可大大减少全球电力消耗,并带来如减少污染等其他许多好处。
    • 杜威
    • 摘要: 天文学家最讨厌阴天,没有什么比不能看到点点繁星更加糟糕的事情了。然而纵使在万里无云的夜空,我们也只能看到可见光等波段有限的光芒,紫外、红外等波段的光大都被地球大气中的水蒸汽、二氧化碳、臭氧等吸收得一干二净,地面上的人们几乎束手无策。然而,在这些波段可以看到许多可见光看不到的细节,对于天文学具有重要意义,诸如在红外波段我们可以观测到年轻的恒星、行星与原始星系,这对解析宇宙、银河系、太阳系甚至地球与生命的起源有重要意义。
    • 徐一航; 陈少松; 周航
    • 摘要: 为了研究土卫六探测器在地球大气和土卫六大气中飞行时气动热环境的差异,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别对地球大气成分和土卫六大气成分下探测器前方流场内气动热环境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结论与地球大气条件相比,土卫六大气条件下探测器表面的热流密度较高,其峰值可达到地球大气条件的1倍以上.探测器表面的热流密度先随着高度的减小而增加,而后当速度小于一定程度时热流密度开始减小.CH_(4)在激波层内发生较大程度的解离反应,置换反应生成的强辐射物CN在脱体激波之前形成一道小的激波薄层.随着攻角的增大下,表面热流密度增加,上表面热流密度减小.因此,当探测器以一定攻角进入大气时,下表面的热防护十分重要.
    • 樊奕茜; 肖芳; 贾朋群
    • 摘要: 第三次升级,是2003年F16星将SSM/I、SSM/T和SSM/T-2合并为更先进的SSMIS微波传感器,该传感器共有24个通道、21种频率,可探测近地表风速、水汽、云水、雪。同时,更新太空环境探测器SSULI和SSUSI,探测来自地球大气和电离层的紫外线辐射,增强对空间的观测。在全球气象圈享有一定声誉的美国国防气象卫星(Defense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Program,DMSP)系列,起步于人类进入太空时代不久的1960年代初,已经走过60年。目前依然有两颗DMSP卫星在轨,分别于2006年和2009年升空的DMSP F17和F18星,运行时间超过10年并开始迈向第2个完整10年的数据提供周期。
    • 刘正东
    • 摘要: 19世纪以前,天气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存在。暴雨、雷电、冰雹、大风这些极端天气困扰着人类的生活。随着气象学的兴起与发展,人类开始逐步掀开地球大气变化的神秘面纱。那么,气象学是如何走进大众视野的呢?这要从人类史上第一份天气报告说起。初出茅庐1809年,詹姆斯·格莱舍出生于英国伦敦的罗瑟希德区。格莱舍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便举家搬到历史悠久的格林尼治,一座宛似城堡的天文台--皇家天文台矗立在群树环绕的格林尼治公园。
    • 摘要: 氧气不是地球大气中占比最高的气体(占比最高的为氮气),但是最重要的。如果整个地球失氧5秒钟,人类面临的将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白天的天空将变成黑色太阳发出的光在到达地球表面之前,会与大气中的灰尘、氧气分子以及其他杂质互相碰撞,一部分光被散射开来,所以天空看上去是亮的。没有氧气意味着能与光碰撞的粒子变少了,所以天空会显得很暗,接近于黑色。
    • 摘要: 早期人类活动对地球大气的影响比以前已知的要大ENN环境新闻精粹2021年10月7日几年前,研究人员在分析来自南极洲詹姆斯罗斯岛的冰芯样本时就注意到了一些不寻常的事情:从1300年左右开始并持续到现代社会,黑碳水平在大幅增加。黑碳,通常称为煤烟,是一种吸光颗粒,由生物质燃烧产生,可导致全球变暖和冰原融化,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该研究由国际科学家团队联合进行,着手揭示南极冰层中所捕获黑碳意外增加的起源。
    • 摘要: 早期人类活动对地球大气的影响比以前已知的要大ENN环境新闻精粹2021年10月7日几年前,研究人员在分析来自南极洲詹姆斯罗斯岛的冰芯样本时就注意到了一些不寻常的事情:从1300年左右开始并持续到现代社会,黑碳水平在大幅增加。黑碳,通常称为煤烟,是一种吸光颗粒,由生物质燃烧产生,可导致全球变暖和冰原融化,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该研究由国际科学家团队联合进行,着手揭示南极冰层中所捕获黑碳意外增加的起源。
    • 熊远轩(整理)
    • 摘要: 过去几十年来,人类从未停止对地外文明的探索,试图证明我们在这个宇宙并不孤独。最近,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发布的一段视频,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线曙光。一个国际天文研究团队发现金星大气层中存在磷化氢(PH3),这意味着金星上可能存在生命。为什么在金星上发现磷化氢会被认为可能是生命存在的证据呢?这是因为磷化氢通常是由厌氧性生物的代谢产生,一般不会在非生命的自然活动中生成。当然也不绝对,在地球上,火山活动、闪电等自然现象都可能产生一定量的磷化氢,但数量极少。地球大气中磷化氢的最主要来源,除了厌氧生物代谢活动,就是人类的工业生产,都与生命活动有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