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殖民

殖民

殖民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437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篇;相关期刊335种,包括台声、学理论、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四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等;殖民的相关文献由469位作者贡献,包括谢冬文、司方维、张岳庭等。

殖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31 占比:98.6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23%

专利文献>

论文:5 占比:1.14%

总计:437篇

殖民—发文趋势图

殖民

-研究学者

  • 谢冬文
  • 司方维
  • 张岳庭
  • 何江丽
  • 刘月秋
  • 刘本森
  • 刘瑛达
  • 刘福堆
  • 刘辉
  • 吴格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莫露
    • 摘要: 人物话语是小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叙事话语的角度,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小说中人物话语不同表达形式的运用来呈现主题的,分析上尉斯托克和战俘米开尔两人关系从敌对、亲密到最后决裂的过程。
    • 张晓刚; 刘震
    • 摘要: 在日伪殖民当局的重化工业体系布局中,满洲化学工业株式会社(下称“满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围绕此问题,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多聚焦于宏观层面,围绕“满化”展开具体细致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文章主要从殖民侵略、经济、城市发展等角度对“满化”相关研究进行爬梳整理。此外,国外学界尤其是日本学界普遍存在一种“殖民有功”的错误论调,国内学界须予以充分警惕。
    • 李侠男
    • 摘要: 《钻石和女人》是叙利亚女作家丽娜·哈桑以20世纪初法国委任统治期前后为时代背景而创作的作品。小说聚焦移居拉美国家的叙利亚人民,关注特定历史时空下的女性境遇,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塑造了许多边缘化的女性形象,其中有深受殖民和男权双重压迫的女性,也有迫于无奈出卖自身身体的女性以及敢于反抗、追求自由的女性。小说借贯穿全文的“钻石”这一美好事物的象征,呼吁女性突破传统社会男女不平等格局,构建一个相互理解、积极对话的新型男女平等关系。
    • 徐晓东; 庞蓉
    • 摘要: 20世纪初,荷兰开始在所属东印度殖民地实施伦理政策,意图通过推进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的改革来提高殖民地土著的福利水平,缓解殖民地的社会矛盾并维护殖民统治。改革过程中部分西化的殖民地土著上层贵族普里亚伊与中下层贵族和平民转型为新的精英阶层,导致土著二元社会的重构。新的精英阶层在西方思想和观念的影响下反思殖民地与荷兰之间的关系,意识到土著应作为一个独立民族而存在。他们阐扬与传播民族主义,公开表达对荷兰殖民统治的不满,逐渐构建起统一的民族认同,推动印度尼西亚反殖民运动的兴起。
    • 刘海霞
    • 摘要: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阐释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文化混杂性是如何消解殖民统治的。弗吉尼亚·吴尔夫的重要小说《达洛维夫人》中的殖民长官英印人彼得的心理与身份嬗变过程是个很好的演绎例证:居间在殖民与被殖民文化的阈限空间,受本族文化与异质文化的共同影响,彼得成为文化混杂体、双重他者;同时,阈限空间的视角不断重塑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等,使他能够洞察到英国等级制度的腐朽与被殖民主体的人性价值,并以与被殖民地人通婚的反叛行为从内部消解了殖民关系中英帝国的文化霸权、种族优越的意识形态和根深蒂固的东方主义。
    • 吕承文
    • 摘要: 英国政治学者迈克尔·曼在其著作《社会权力的来源》中最让人回味的理论观点是帝国观——一种关于帝国政治体系的政治概念观点,中西方的文化思想差异导致了这种概念观点之间的差异:西方追求殖民化的帝国观的同时中国追求的却是以德化为导向的帝国观。西方学者将中华历代王朝称为基于西方中心主义视野下近乎罗马帝国的“中华帝国”。除了每一个文明与生俱来的中心意识是共同点外,中华王朝采取的是西方帝国所完全不同的统治方式,更关键的是中华王朝在历史上从未像罗马帝国那样中断过。
    • 李永东
    • 摘要: 给徐的创作贴上浪漫奇幻的标签,拘囿了对徐作品的阐释向度,进而影响了对“孤岛”时期徐创作的价值判断和文学史定位。实际上,《荒谬的英法海峡》既构设了理想的乌托邦社会,又不断解构这个乌托邦,揭示了乌托邦与殖民的连带关系,形成了对“殖民乌托邦”的深刻透视。叙述中难以妥帖安置的裂隙矛盾和逸出的观念情感,引导我们把小说的故事视为上海“孤岛”的隐喻。无论是空间围困、观念悖论,还是人物组合、爱情关系,在隐喻中都实现了意义指涉的迁移。揭开乌托邦和浪漫爱情叙事的乔装外表,才能发掘小说中的上海“孤岛”体验和战时国家情怀的潜在表意。徐创作对潜文本的精心构设,为我们研究孤岛文学乃至半殖地写作提供了诸多启示。
    • 左荣全; 谢彬
    • 摘要: 澜沧江—湄公河很早就成为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通道,在中外交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6世纪中后期以来,早期西方殖民者来到中南半岛,很快就认识到湄公河的这一重要性,因此打着探险的幌子,逆流而上,实施了多次殖民考察活动。最早到湄公河从事殖民探险活动的是葡萄牙人和荷兰人,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传教和经商。此后,殖民探险活动均由法国殖民狂热分子实施,且目标明确,就是为法国寻找通往中国西南的航道,服务于法国的殖民扩张。这些殖民探险活动影响甚巨,它们加速了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殖民,地化的进程,泰国与老挝之间的边界线也在此期间发生较大变化并延续至今。当前,中南半岛各国以澜沧江—湄公河为纽带加强开发合作,而美国等西方国家仍在加紧推行印太战略,维护他们在亚太地区的霸权。在此背景下,梳理早期殖民者在湄公河流域开展的殖民探险活动,有其内在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 常泽儒; 席会东
    • 摘要: 大正十一年(1922年),台湾日日新报社出版的《宜兰堡图》,是457份台湾堡图的其中一张。该图描绘了宜兰郡的地形地貌和地籍区划,也反映了大正年间台湾地方行政制度改革背后的殖民烙印。《宜兰堡图》的前世今生《宜兰堡图》是一幅比例尺为二万分之--的地形图,四角标注有经纬度,内部绘制有等高线。
    • 郑梓程
    • 摘要: 本文围绕着爱德华·马奈的《奥林匹亚》,结合雅克·拉康的凝视理论和霍米巴巴的殖民理论来梳理画中“黑人女仆”形象.通过《奥林匹亚》中“观众—白人裸女—黑人女仆”的凝视主体转向进行研究,进一步分析了作为画中“凝视者”的黑人女仆形象如何接受来自19世纪末白人画家和观众的“他者”审视,从而探讨了自19世纪末以来法国现代性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凝视权力结构是如何随着“他者”对主体的改变而改变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