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概念史

概念史

概念史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224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共产党、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592篇;相关期刊169种,包括广东社会科学、天津社会科学、学海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文艺学新问题与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等;概念史的相关文献由242位作者贡献,包括陈红娟、靳书君、孙江等。

概念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3 占比:12.2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1592 占比:87.67%

总计:1816篇

概念史—发文趋势图

概念史

-研究学者

  • 陈红娟
  • 靳书君
  • 孙江
  • 宋时磊
  • 李永杰
  • 杨东
  • 沈文钦
  • 郭忠华
  • 郭毅
  • 乔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聂馥玲; 雷中行; 杨诗敏(问); 钟少华(答); 肖金; 索昵尔(整理)
    • 摘要: 传统经史子集等丛书文本向来是中国士人汲取知识的重要文献来源,直到晚清时期才出现了变化。钟少华先生发现在晚清时期除经史子集形式的文本外,还有“百科全书”形式的新工具。作为早期系统研究晚清百科全书的学者,钟少华先生收集了大量中日出版的百科全书资料,对百科全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将研究范围拓展至概念史
    • 蒋纯焦
    • 摘要: 中国近代发展新式高等教育之初,由于学校系统尚未建立,办学者尝试在校内按学业程度分设若干等级,以自行解决高层次教育的生源问题。清末学制颁行后,统一实行“预科—本科”制度。“本科”作为教育概念是从日本引进的,为一校之根本,与他科(如预科、别科、专修科)相对。清末各高等教育机构、中等实业学堂和师范学堂,均设有预科和本科。1922年“新学制”全面取消预科,“本科”作为相对概念出现合法性危机,一度销声匿迹。20世纪30年代,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国民政府确立了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高等教育学历层次,“本科”作为教育概念发生含义转换,从一校之“本”上升为高等教育之“本”,是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和中坚力量。作为学历教育层次的“本科”虽与undergraduate同义,但它属于典型的具有中文特色的教育概念,不是源于对后者的译名。对“本科”的概念史考察,有助于深化“以本为本”的认识,为建设中国特色的本科教育构筑本土文化和本土语境的历史根基。
    • 吴自选; 李欣
    • 摘要: 《共产党宣言》博古译本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及翻译史的重大理论与实践价值。“消灭私有制”是《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命题,“私有财产”及“私有制”是其核心概念。概念史对博古译本“私有财产”的生成和演化以及1949年之后的“消灭私有财产”被“消灭私有制”替代等层面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同时也存在中国本土适切性的问题。基于概念史的方法,对“私有财产”在中国的生成史和演化史进行研究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概念在中国的生成和演化具有特定的历史性、跨文化性和语境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构成互为镜像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概念在中国的生成、演化史不具备典型的“鞍型期”,并修正了“基本概念”的“四化”标准;翻译是马克思主义概念中国化的主要路径,但翻译学本身不能完整描述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国化的进程。对“私有财产”到“私有制”进程的历史语义考察,推进了作为方法论的鞍型期假设和基本概念标准的“中国化”,有助于探索翻译为何、翻译何为等翻译学的基本问题,并借助中国的翻译史经验深化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 侯竹青
    • 摘要: 中共自成立之初,就提出了为“最大多数人”的革命宗旨。随着“人民”概念的启用和重构,为“最大多数人”的思想逐渐融入“人民”概念中,形成了人民思想,其大致包括三个层面的意涵:“人民”的主体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让人民思想在乡村社会得以传播,中共极其重视教科书的编纂。解放战争初期,革命根据地的儿童教材通过整体与局部结合的方法,将抽象的“人民”变成了栩栩如生的阶层形象,将中共的人民思想具象起来,形成了符合民众文化水平状况的语义代码,从而有利于人民思想在乡村社会快速传播。而不同革命根据地的读者通过领会教科书中的人民思想,形成了共同的“人民”价值理念,成功地实现了人民思想在乡村受教育者间的传播;受教育者又构成了传播中共意识形态的新生主体,使教科书中的人民思想向乡村社会广泛传播。
    • 姜姗; 张大庆
    • 摘要: “气色”在当代汉语中常用于代指人脸上反映的身心健康或疾病状态,但对于“气色”为何有此用法,以及为何选用“气色”来代指此类语义的原因尚不明确。文章旨在考察“气色”概念的历史,从语言与医学思想两个视点出发,基于古代医学文献,以及两种汉语古今语料库,回溯“气”与“色”的独立本义,追寻其内涵来源;在古代医籍文本中,探讨了“气色”和身心健康、生命现象等关联的过程,及其在望诊中的运用;通过对古代非医文献中有关“气色”的语料统计和分析,明确古代汉语中“气色”的7种不同义项,证明了在现代汉语中其含义缩减的发展基础;最后基于现代汉语的语料,呈现其语义脱落和缩减的最终过程,并就“气色”概念史中的几个关键转折节点和成因进行深入分析,阐明其中源自语言发展规律、社会思想文化变迁的影响与动力。
    • 刘庆华
    • 摘要: 品牌传播学中关于“名牌”的概念流变研究一直处于盲点。有研究显示,“名牌”一词在宋代已有出现,但其意涵与现代不同。晚清民国时期西方名牌观念开始在中国传播、发展,名牌在东西方语境下均被接受与使用;新中国成立后“名牌”的功能在顶层设计下由个体消费转向服务社会;20 世纪80、90 年代顶层设计与大众消费的双重推动使“名牌”的概念逐步趋于大众消费视角,“名牌”的概念认知进入混乱期,其含义趋于“窄化”;进入21 世纪“名牌” 一词逐渐被“品牌”取代,完成了自身概念的升替。
    • 杨彬彬
    • 摘要: 概念演变和话语演进是社会变迁与观念转变的重要体现,概念史研究为剖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改革开放以来,小康社会从一种描述性话语到一种规范性话语、从一种单一性语言到一种复合性语言、从一种政治性表达到一种大众性表达,概念的内在意蕴、表达形式、话语特点的变化深刻映现了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与历史成就,集中展现了党对小康社会的思想认知和理论阐释。社会发展、思维认知、话语表达之间是一个协调互动的链条,社会体系、观念体系、话语体系三者密不可分又相互独立。概念话语在历史变动中展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共同富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 白红义; 马锦辉
    • 摘要: “新闻出版”一词最早的意涵为“新闻纸出版”,而并列2+2式四字词“新闻出版”的生成,是“新闻”与“出版”两个概念在近代中国合流的结果,受到了近现代汉语的四字造词习惯、官方对新闻出版事业的集约化管控,以及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全球新闻出版自由浪潮三方面的影响,而中国共产党在此基础上将“新闻出版”纳入行政话语体系,推动着“新闻出版”一词流传至今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概念。
    • 李文巍; 严立明
    • 摘要: “大概念”为中国现代史研究与教学提供了重要方法论。探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现代史教学中的认知功能,着力挖掘“社会主义制度”的概念演进,呈现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深化过程,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立足经典规范”“聚焦关键问题”“注重多维比较”三大学习要领,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更为系统完善的历史理解能力。
    • 喻发胜; 鲁文禅
    • 摘要: 概念是历史过程中人们认知、思想和观念的体现与凝聚。一个概念最终被大众所接受,是历史演变和多方博弈的结果。当下,新闻概念面临适应性挑战,亟待重新认知。新闻概念的成形与突变和媒介技术的变革息息相关:撒播媒介的技术座架将新闻从人类的一种朴素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最终形塑为界限分明的定义;互联媒介的诞生与普及打破了新闻概念成形的内在共识,解构了由撒播媒介确立的新闻概念的现代性藩篱,而其再中心化和寡头化的内在演化趋势使新闻概念面临重新认识。本文从媒介技术史的视角探讨新闻概念的嬗变,回溯新闻概念产生的历史语境与时空边界,为网络社会如何与时俱进定义新闻提供一些启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