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桃蛀螟

桃蛀螟

桃蛀螟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53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园艺、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1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8285篇;相关期刊127种,包括昆虫学报、植物保护学报、植物保护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八届全国干果生产、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第一届全国玉米有害生物控制技术学术研讨会、中国园艺学会桃分会第二届学术年会等;桃蛀螟的相关文献由85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振营、何康来、张民照等。

桃蛀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1 占比:3.39%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8285 占比:96.51%

总计:8585篇

桃蛀螟—发文趋势图

桃蛀螟

-研究学者

  • 王振营
  • 何康来
  • 张民照
  • 杜艳丽
  • 石洁
  • 孙淑玲
  • 孙瑞红
  • 宫庆涛
  • 张海剑
  • 武海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袁星星; 董少奇; 王鑫辉; 郭线茹; 王高平; 李为争; 张利娟; 赵曼
    • 摘要: CYP家族基因是昆虫体内重要的解毒酶基因,本研究拟明确桃蛀螟体内解毒酶基因CYP4G113的基本序列特征、表达模式及其在桃蛀螟适应性进化中的功能。基于桃蛀螟转录组数据信息,克隆获得桃蛀螟CYP4G113的开放阅读框;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real-timePCR,qRT-PCR)技术,测定CYP4G113在桃蛀螟各发育阶段和幼虫不同组织内的表达水平;利用RNAi(RNAinterference)技术研究该基因被干扰后对桃蛀螟生长发育的影响。获得了桃蛀螟CYP4G113全长c DNA序列(Gen Bank登录号:MT721971),其开放阅读框为1707 bp,编码568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约为64.59 kDa,理论等电点为8.54;qRT-PCR结果显示,该基因在桃蛀螟各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其中1龄幼虫期表达量最高,卵和5龄幼虫中表达量最低;4龄幼虫不同组织中,唾液腺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该基因被干扰后,桃蛀螟幼虫在其适宜寄主植物-玉米上的存活率及化蛹率均显著下降。桃蛀螟CYP4G113在低龄幼虫中表达量相对较高且主要在唾液腺中表达,该基因被干扰后的幼虫生长发育受到显著影响,显示该基因在桃蛀螟寄主适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基于RNAi的害虫控制提供新的靶标基因。
    • 李少华; 王云鹏; 王荣成; 尹萍; 李向东; 郑方强
    • 摘要: 【目的】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是重要的农业害虫,近年来在我国黄淮海玉米产区危害日益严重,已成为玉米安全生产的威胁之一。空间分布型是昆虫种群的重要生态属性,研究桃蛀螟幼虫在玉米田的空间分布型,明确其在玉米田的空间分布特征,为桃蛀螟的田间抽样计划制定、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传统统计学(聚集度指标、Taylor幂法则和Iwao回归模型)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玉米田桃蛀螟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基于Iwao回归模型确定桃蛀螟幼虫的理论抽样数,通过序贯抽样技术得到不同允许误差(D=0.1、0.2、0.3)和经济阈值(m_(0)=0.5、1、1.5、2头/株)下的最大理论抽样数。【结果】两种统计学方法的结果均表明桃蛀螟幼虫种群在玉米田的空间分布型属于聚集分布。聚集度指标分析表明桃蛀螟幼虫的分布型为聚集型;Taylor幂法则结果显示桃蛀螟幼虫种群为聚集分布,且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Iwao回归模型证明桃蛀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属于聚集分布,且为一般的负二项分布。根据半方差函数模型参数,确定桃蛀螟幼虫种群的最优拟合模型为球型、指数型和线型,表明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型;通过Kriging插值法分析得到桃蛀螟幼虫种群的三维和二维空间分布图,其聚集中心主要分布在田块边缘。基于Iwao回归模型抽样技术明确了桃蛀螟幼虫在置信概率t=2,不同平均密度m=0.5、1、2、3、4、5、10、15时的理论抽样数。进行序贯抽样确定了最大理论抽样数,在t=2,D=0.1、0.2、0.3时,当m_(0)=0.5头/株,最大理论抽样数分别为3417、854和380株;当m_(0)=1头/株,最大理论抽样数分别为1717、429和191株;当m_(0)=1.5头/株,最大理论抽样数分别为1150、287和128株;当m_(0)=2头/株,最大理论抽样数分别为867、217和96株。【结论】桃蛀螟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中的负二项分布,聚集中心主要分布在田块边缘。基于序贯抽样确定的理论最大抽样数可用于指导玉米田桃蛀螟幼虫的监测和防治。
    • 武兰兵
    • 摘要: 玉米大喇叭口期是推行"一喷多效"技术的关键期,也是需肥临界期,是确保玉米高产优质的重要环节。该阶段主要病害为褐斑病、大斑病、顶腐病、鞘腐病等,主要虫害为玉米螟、玉米蚜、桃蛀螟、棉铃虫等,应本着增产保健兼顾的原则,突出"科学植保、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的理念,以环境友好型防控措施为主,突出科学选用药和指标化防治,杀虫、治病、增产兼顾,实施"一喷多效"技术。
    • 陈万斌; 杨宸; 黄晓丹; 何康来; 王振营
    • 摘要: 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Guenée)是我国黄淮海夏玉米区的主要玉米穗部害虫,幼虫取食玉米果穗不但直接影响玉米产量,而且严重降低玉米品质。为了更好地利用性诱剂监测玉米田桃蛀螟种群动态和有效防控桃蛀螟为害,比较了桃蛀螟性信息素成分顺-10-十六碳烯醛[(Z)-10-hexadecenal,Z-16:Ald]和反-10-十六碳烯醛[(E)-10-hexadecenal,E-16:Ald]在不同配比和不同剂量下的诱蛾效果;利用筛选出的诱集效果最佳的桃蛀螟性诱剂对黄淮海夏玉米田桃蛀螟的发生动态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桃蛀螟性信息素成分顺反比Z∶E为1∶9、剂量100μg的诱芯对桃蛀螟雄蛾的诱蛾效果最好,2017年和2018年的总诱蛾量分别为140头/诱芯和186.3头/诱芯。2018年和2019年在黄淮海夏玉米区不同地点的监测结果发现,黄淮海夏玉米穗期桃蛀螟在8月下旬-9月上旬出现发生高峰,但高峰出现的时间和发生量因地域不同而存在差异。该配方可在生产中用于黄淮海夏玉米田桃蛀螟种群监测,为桃蛀螟的绿色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 周丹; 朱龙粉; 李志鹏; 沈迎春; 张欣如; 何雅萍; 王烨
    • 摘要: 本研究探究了4种杀虫剂对薄壳山核桃上暗影饰纹夜蛾和桃蛀螟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从杀虫效果看,供试药剂中20%氯虫苯甲酰胺SC 3000、2000倍液,5.7%甲维盐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防效最佳,防效达100.0%;10%虫螨腈SC 3000倍液防效较低,防效达78.6%;其他药剂处理防效均在84.6%~91.5%。从保果效果看,20%氯虫苯甲酰胺SC 3000、2000倍液效果最佳,2次调查的保果效果为88.0%~100.0%;10%虫螨腈SC 2000~3000倍液,2次调查保果效果较差;其他药剂处理第1次的保果效果在74.9%~100.0%,第2次的保果效果均低于60.0%。暗影饰纹夜蛾和桃蛀螟钻蛀危害对单粒重影响不大,但产生较多的虫粪污染内果皮,导致果实品相较差。20%氯虫苯甲酰胺SC 2000、3000倍液对上述2种虫害有较好防效,鉴于经济成本,推荐3000倍液。
    • 王田利
    • 摘要: 加强桃流胶病、褐腐病、软腐病、溃疡病、桑白蛤、山楂红蜘蛛、天牛、二代桃蛀螟等病虫害防治,减少对枝干、叶片、果实的危害。(1)流胶病在桃树上是一种极普遍的病害,主要发生在新梢上,以皮孔为中心,在皮孔中心处发生大小不等的病斑,然后会流出一些软胶,呈无色半透明状。如果枝干有伤口,也会流出树胶,树胶会变成褐色,最后结晶,吸水时出现膨胀,严重时导致树皮开裂,枝干枯死,树势衰弱。
    • 蒋红国
    • 摘要: 7月桃树上的主要害虫包括梨小食心虫(第三代、第四代)、桃蛀螟、金龟子、潜叶蛾、红颈天牛等,主要病害包括细菌性穿孔病、炭疽病、疮痂病、褐腐病等,应根据各类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和桃树生长情况,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 静大鹏; 黄晓丹; 张天涛; 王振营
    • 摘要: 【目的】明确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幼虫取食Cry1Ab蛋白后体内CYP6 AE76的过表达及对Cry1Ab蛋白有解毒作用。【方法】分析桃蛀螟CYP6 AE76序列特征;利用RT-qPCR检测CYP6A E76在不同发育阶段(1-5龄幼虫)和4龄幼虫不同组织(头、中肠、血淋巴和脂肪体)以及4龄幼虫取食含有Cry1Ab蛋白(LC_(50)=1.08 ng/cm^(2))的人工饲料3 d存活的幼虫中肠和血淋巴中的表达量;利用RNAi饲喂法沉默桃蛀螟4龄幼虫CYP6AE 76后检测中肠中CYP6AE 76的表达量,并统计120 h后幼虫体重并计算幼虫存活率;利用RNAi饲喂法沉默桃蛀螟初孵幼虫CYP6AE 76后饲喂含1.08 ng/cm^(2) Cry1Ab蛋白的饲料,7 d后统计幼虫体重并计算幼虫存活率。【结果】桃蛀螟CYP6 AE76基因开放阅读框长1572 bp,编码524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60.34 kD,属于CYP6家族基因。发育表达谱结果表明,CYP6AE 76基因在桃蛀螟整个幼虫阶段均有表达且在1龄幼虫期表达量最高,随着幼虫龄期增大而表达量降低;组织表达谱结果表明,CYP6AE 76在4龄幼虫中肠中表达量最高。4龄幼虫取食含有Cry1Ab蛋白(1.08 ng/cm^(2))的人工饲料后,CYP6AE 76在中肠和血淋巴中的表达量相比对照显著上调。通过RNAi沉默CYP6 AE76后,桃蛀螟初孵幼虫再取食含有Cry1Ab蛋白的人工饲料后体重显著降低。【结论】CYP6 AE76可能参与对桃蛀螟幼虫摄入的Cry1Ab蛋白的解毒。
    • 张文升; 张甘雨; 陈珍珍; 姜莉莉; 武海斌; 孙瑞红
    • 摘要: 桃蛀螟属世界性多寄主鳞翅目害虫,是多种果树的重要蛀果害虫之一,在桃、板栗、石榴、枇杷等果树上发生危害日趋严重,有关其发生与防治的研究报道不断。综述了桃蛀螟在主要寄主果树上的发生规律和防控措施,供科研与生产应用参考。
    • 尹华阳; 董广平; 方建民; 叶骏
    • 摘要: 本文以桃蛀螟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踏查的方法,对安徽省6个薄壳山核桃主要种植区的桃蛀螟危害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6个调查区域薄壳山核桃桃蛀螟危害较重,平均总蛀果率为56.17%,轻微受害率为25.00%,严重受害率为46.67%。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一套针对性防控策略,以期为安徽省薄壳山核桃桃蛀螟的防治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