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栖霞组

栖霞组

栖霞组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215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古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18255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沉积学报、沉积与特提斯地质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等;栖霞组的相关文献由629位作者贡献,包括颜佳新、郝毅、谭秀成等。

栖霞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4 占比:0.1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8255 占比:99.82%

总计:118470篇

栖霞组—发文趋势图

栖霞组

-研究学者

  • 颜佳新
  • 郝毅
  • 谭秀成
  • 张亚
  • 文龙
  • 罗冰
  • 肖笛
  • 谷明峰
  • 周进高
  • 姚倩颖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翟常博
    • 摘要: 在岩石学特征的基础上,对川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不同类型白云岩储层进行分类,并进行储层特征分析和评价,结合地层、构造-沉积格局,分析白云岩储层的分布规律和主控因素,为四川盆地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川北地区栖霞组白云岩储层可分为孔洞型和孔隙型,孔洞型储层发育溶孔白云岩,孔隙型储层主要发育晶粒白云岩和残余白云岩;白云岩储集空间可分为溶孔/溶洞、粒间孔、晶间孔、溶缝4种类型;储层总体以低孔、低渗为主,局部发育低孔-高渗型储层;成岩作用类型有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破裂作用和充填作用。白云岩储层在栖霞组各层段均有发育,但无论是储层厚度、分布范围和连续性,栖霞组第二段均好于第一段;平面上,白云岩储层沿基底深大断裂两侧厚度递减、断续分布,受深大断裂控制,但同时还受颗粒滩相分布的影响,此外白云石化作用和有机质活动也是控制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
    • 饶诗怡
    • 摘要: 四川盆地栖霞组是目前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层位,前人已对其开展过大量研究,但在诸多方面仍存在争议,不利于栖霞组进一步勘探开发工作。本文在调研盆地栖霞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川中地区栖霞组勘探实践中相关地球化学实验结果,对前人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包括层序地层格架、沉积相带、储层类型、储层成因、白云石化作用类型等。前人认为盆地栖霞组储层类型主要为晶粒白云岩储层和溶洞型灰岩储层,但在层序地层格架、沉积相带和储层成因方面有不同观点。其中,前人大多将栖霞组划分为1个或2个三级层序,在沉积相带的划分上有碳酸盐岩台地、碳酸盐岩缓坡和二者兼具等观点,认为栖霞组白云岩可能为埋藏、热液、渗透回流或多种白云石化作用叠加形成,白云岩储层成因则有热液溶蚀作用改造、有利相带叠加溶蚀作用等多种观点。
    • 苏瑞其
    • 摘要: 该区为隐伏型石灰岩矿床,出露地层为前震旦系大岭组(AnZdl),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_(1)q)、文笔山组(P_(1)w)、童子岩组(P_(1)t),二叠系上统翠屏山组(P_(2)cp),属浅海沉积的碳酸盐岩碎屑和生物碎屑的石灰岩矿床。重点探讨了矿床地质特征,为矿山开采及外围找矿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 韩月卿; 韩文彪; 金振奎
    • 摘要: 近期四川盆地二叠系栖霞组获得多项油气勘探突破,如川西北双鱼石区块已发现大型油气藏。然而在实际勘探开发过程中,栖霞组储层段在不同钻井上的气测显示差别很大,且部分井发生失利的情况,说明储层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沉积相作为优质储层的关键控制因素尚需深入研究。针对这一问题,本次研究通过详实的野外露头和大量的薄片鉴定分析,系统梳理了栖霞组不同类型的岩石特征和沉积相类型。本次研究认为,川西地区栖霞组碳酸盐岩按照岩石形态可划分为四种岩石类型:层状灰岩、云斑灰岩、砂糖状白云岩、生物礁灰岩。根据结构分类方案,川西地区栖霞组碳酸盐岩可分为石灰岩和白云岩,其中石灰岩可细分为灰泥石灰岩类、颗粒石灰岩类、礁石灰岩和钙华石灰岩,白云岩可细分为泥粉晶白云岩、细晶白云岩、中粗晶白云岩和白云石胶结物。川西栖霞组主要为一套的弱镶边台地相沉积,包括滩、礁、台洼三种亚相。栖霞组滩相以薄–中层灰泥–亮晶颗粒滩和灰泥颗粒滩为主,在台缘和台内均有发育,高能滩较为少见,以中低能滩为主,且滩体不是连片发育,非均质性较强。台洼是栖霞组最为主要的沉积相类型,其中开阔台洼分布范围最广,岩性以生屑质灰泥石灰岩为主。因滩体分隔使得水体相对局限,Mg/Ca比值升高,使其具有发生中等盐度回流渗透白云岩化作用的条件,从而促进了局限台洼和周缘滩体中的石灰岩发生白云岩化而形成优质储层。
    • 徐诗雨; 林怡; 曾乙洋; 赵春妮; 何开来; 杨京; 黎洋; 祝怡
    • 摘要: 川西北双鱼石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是目前最有潜力的勘探领域之一,针对该地区栖霞组气藏气水分布特征和主控因素不清的问题,通过对实验测试、钻测井、地震解释、生产动态等资料综合分析,系统阐明了该区流体性质和气水分布特征,并进一步讨论了气水分布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双鱼石地区栖霞组天然气是典型的干气,产出液分为地层水、返排液、凝析水3种类型,地层水化学特征表明气藏保存条件较好;有地层水产出的井主要分布在构造低部位或紧邻构造低部位的断层附近,气藏具有构造高部位储层连片含气,构造低部位受断层封堵局部含水的特征,局部气水关系复杂;气水分布主控因素有构造位置和构造幅度、断层局部封堵性、烃源岩生烃强度、储层物性和非均质性以及古地貌特征等。该成果可为指导栖霞组有利勘探区带评价及寻求规模储量接替领域提供理论支撑。
    • 张正鹏; 熊晓军; 肖尧; 张敏知; 唐松; 刘微; 李明
    • 摘要: 川中地区二叠系栖霞组储层厚度薄且主要发育于栖二地层底部,而栖二底界面的地震反射呈现为中、弱强度的弱连续性的波峰反射和空白反射特征,目前三维地震数据体难以准确地识别栖二底界面的地震反射层位。基于井控反褶积高分辨率处理方法,以研究区完钻井井震标定的合成记录的保真度为质控手段,针对栖霞组地层开展了叠后三维地震资料的高分辨率处理,获得了具有高保真度的叠后高分辨率三维数据体。高分辨率处理前、后的三维数据体的对比分析发现:该方法获得的高分辨率三维数据体不仅栖二底界面的地震反射连续性增强,而且栖霞组顶界面的地震反射由于分辨率提高而消除了复波反射。基于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体,完成了栖二段地层的构造解释,获得了可靠的栖二底界面的构造图,为栖霞组薄储层预测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 张连进; 王俊杰; 庄小菊; 陈洋; 文雯; 兰雪梅; 陶佳丽
    • 摘要: 针对川西北栖霞组海相碳酸盐岩气藏构造复杂、超深埋藏、高温高压、储层薄、裂缝发育等地质特点,基于三维地震数据,采用蚂蚁追踪技术和嵌入式离散裂缝数值模拟方法,编制嵌入式离散裂缝数值模拟器,优化气藏开发参数,预测气藏开发潜力。研究结果表明:气藏开发前期更适合用蚂蚁追踪技术来预测天然裂缝,嵌入式离散裂缝数值模拟器在捕捉流体在裂缝中的运移方面具有常规油藏模拟器无法比拟的优势,可显著提高裂缝性气藏数值模拟精度;优化栖霞组气藏合理开发井型为大斜度井或水平井,合理开发井距为1600~1800 m,水平井最优长度为600 m,人工裂缝最优半长为100 m。研究成果对同类碳酸盐岩气藏高效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 彭晓东; 徐锦龙; 方朝刚; 沈仕豪; 章诚诚
    • 摘要: 对宣广盆地中二叠世栖霞组进行层序地层学分析,结合栖霞组富有机质页(泥)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评价页岩气勘探前景。研究表明:区内栖霞组可分为3个三级层序;每个层序划分出海侵体系域、凝缩段和高水位体系域,代表了一次相对较大的海平面升降旋回。富有机质页(泥)岩主要分布于凝缩段、凝缩段与海侵体系域或高水位体系域的转换过渡层段。栖霞组富有机质页(泥)岩厚8~35 m,TOC值0.77%~9.49%,有机质成熟度为1.428%,脆性矿物(石英、长石)相对富集,具有良好的脆性和可压性,页岩气成藏条件良好,特别是栖霞组五段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
    • 王利超; 周杨; 胡林辉; 张亚; 王柏智; 乔艳萍
    • 摘要: 四川盆地下二叠统栖霞组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近年来,川西北地区在栖霞组取得了重大的油气勘探突破,其中优质储层主要位于白云岩层位。然而,有关该区栖霞组白云岩的成因至今仍有争议。ST18井钻遇栖霞组,岩心观察发现特殊的斑马状白云岩。针对斑马结构中的亮带和暗带,系统开展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对比研究。斑马结构中亮带由中粗晶—鞍形白云石组成,阴极发光呈亮红色;而暗带则由中—细晶白云石组成,阴极发光呈暗红色。亮带和暗带白云石的δ^(13)C值均在同时期海水δ^(13)C值范围内,而δ^(18)O值较同时期海水偏负,表明白云石化流体来源于海水,且受到较高温度的影响,使得氧同位素发生分馏。亮、暗带白云石有序度均较高,推测是在后期埋藏作用下发生了调整,使得有序度增加到同一水平。此外,热液矿物黄铁矿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白云岩形成过程中热液流体的参与。研究表明,ST18井栖霞组斑马状白云岩的形成过程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流体沿着构造裂缝溶蚀—交代原始灰岩,形成暗带白云石;(2)热流体沉淀形成亮带白云石;(3)深埋藏环境下亮暗带白云石均发生调整,形成有序度较高的斑马状白云岩。
    • 何文渊; 蒙启安; 印长海; 王显东; 张慧君; 师江波
    • 摘要: 近年来,四川盆地中部的下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储层勘探接连获得重大突破,但储层发育较薄,研究程度和勘探程度较低,白云岩储层的分布特征认识不清。以四川盆地合川-潼南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HS4井、HS2井等新钻探井资料,结合露头剖面和地震资料,系统分析了栖霞组的沉积格局、生储盖空间配置关系及储层分布特征,揭示了有利勘探区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栖霞组的沉积格局受川中古隆起控制,具有洼隆相间的特征,表现为沿川中古隆起发育台内滩和滩间相带,其中白云岩储层主要受控于局限的微古地貌高部位,叠加云化和岩溶改造作用可形成优质白云岩储集层;寒武系—二叠系发育多套烃源岩,为栖霞组天然气富集提供了优越的生烃条件,同时具备较好的盖层和保存条件,发育“下生上储”“旁生侧储”和“自生自储”3种源储匹配关系,其中“下生上储”和“自生自储”具有较好的源储匹配关系;合川-潼南地区栖霞组古地貌围斜—高部位和滩体发育区的叠合部位是栖霞组白云岩储层发育的优势地带;根据这一认识并结合源储匹配关系;将合川-潼南地区栖霞组白云岩储层划分为2个有利勘探区带。研究成果为合川-潼南地区的层序评价及区带优选提供了理论指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