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标准差椭圆

标准差椭圆

标准差椭圆的相关文献在2008年到2023年内共计206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农业经济、测绘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1篇、专利文献58927篇;相关期刊148种,包括当代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土地科学等; 标准差椭圆的相关文献由550位作者贡献,包括安树伟、曹宇鹏、刘海波等。

标准差椭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1 占比:0.34%

专利文献>

论文:58927 占比:99.66%

总计:59128篇

标准差椭圆—发文趋势图

标准差椭圆

-研究学者

  • 安树伟
  • 曹宇鹏
  • 刘海波
  • 徐迪
  • 方江平
  • 王额
  • 周超
  • 熊俊楠
  • 王楠
  • 程维明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永彬; 李春雨; 满卫东; 刘明月; 宋唐雷; 刘雅辉
    • 摘要: 为探究京津冀城市群城市规模的演变特征,基于NPP-VIIRS长时序夜光遥感影像,综合运用夜光变化率、位序规模法、重心迁移轨迹与标准差椭圆的方法,分析2012~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12~2020年间,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夜间灯光总量呈逐年递增,整体平均增长率超过130%;京津冀城市群中心城市对周边地级市辐射带动作用逐渐增强,城市体系规模分布逐渐由单个城市高位序主导转向多城市均衡发展的模式;城市群空间演变格局表现为东北-西南的趋势,城市群重心按逆时针方向整体迁移9.756 km,其中2012~2016年城市群向东北方向迁移7.631 km,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重点开发区起主要拉力作用,2016~2020年由于重点开发区的建设,城市群向西南方向迁移13.764 km。该项研究可为京津冀城市群及我国其他城市群时空演变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及方法借鉴。
    • 丁安
    • 摘要: 该研究基于2018—2020年武汉市的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并以武汉市为研究区域,采用数量统计及空间格局分析的方法对武汉市2018—2020年的不透水面变化特点进行分析,达到对武汉市城市发展的动态了解。研究结果表明:2018—2020年武汉市的不透水面面积整体呈现逐年增加的变化规律;不透水面的空间分布均表现为由中心向外围逐渐递减,且在距中心3千米~6千米处达到最大;从空间和数量上,武汉市城市及经济发展规律相一致,即均以长江为轴心发展。
    • 马晓蕾
    • 摘要: 虚拟水从植物累计蒸发蒸腾量的角度对农作物耗水量进行测算,更贴近农业的实际耗水量。运用虚拟水理论、ArcGIS标准差椭圆分析方法和空间重构模型,对2000年、2005年、2010年、2017年吉林省县域地区6种主要农作物虚拟水空间布局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从农业水-土资源空间匹配视角,提出了农业虚拟水空间重构的3种主要模式。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吉林省农作物虚拟水总量呈明显上升趋势,由147.46亿m^(3),上升到2017年的247.95亿m^(3);(2)吉林省单位面积农作物虚拟水由东到西呈逐渐增加趋势;(3)吉林省农业虚拟水和播种面积空间重心均位于长春市区,但虚拟水空间重心位于播种面积的西部;(4)吉林省农作物单位面积虚拟水由高到低,依次为水稻、葵花籽、玉米、烟叶、蔬菜、大豆。若要实现农业水、土资源的空间匹配,需结合区域自然气候条件,农作物耗水量区域差异等多方面因素,对吉林县域农作物种植结构与布局进行优化和调整。
    • 汪巧敏; 陈英
    • 摘要: 了解农村居民物价压力的时空差异对缩小县域经济水平差异、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甘肃86个县区为研究单元,在定量测度甘肃县域农村居民物价压力的基础上,运用加权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系数、标准差椭圆的方法,揭示甘肃省农村居民物价压力的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1)2010—2019年甘肃省大部分县域物价压力指数总体不高,农村居民物价压力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逐渐下降。(2)2010—2019年物价压力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西高东低态势,高压力区域主要位于兰州南部和陇南市,低压力区域主要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武威、金昌、定西、天水等零星分布。(3)甘肃省物价压力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高高集聚区域有兰州南部、庆阳市、陇南市,低低聚集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中部;物价压力的空间分布重心轨迹经历了向东南—西南—东南方向的演化规律,物价压力的重心具有由西南向西北迁移的趋势。结论:2010—2019年甘肃省各区县之间物价压力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河西走廊中部物价压力较低,中西部和南部地区物价压力相对较高,县域之间存在着发展不平衡问题。
    • 宫攀; 张槊; 王文哲
    • 摘要: 人口是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人口规模的变化及其结构特征关系到城市的兴衰。以近三次人口普查数据识别收缩型城市,揭示其人口结构特征,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我国“七普”期间城市收缩时空演化的新趋势、新格局与新特点。研究发现:城市收缩与城镇化快速发展并存,且收缩型城市呈现出更加明显的老龄化和劳动年龄人口短缺趋势,收缩型城市的人口问题与异地城镇化问题交织,制约其进一步发展;我国人口收缩型城市数量增多且收缩强度增加,收缩区域呈现扩散态势,城市收缩重心与人口分布重心偏移趋势相异;城市收缩在向外扩散的同时在空间上还具有集聚特征,同时区域间的人口分布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口收缩型城市呈蔓延式扩散的内在动因。基于以上,文章认为:收缩型城市需“开源”与“节流”双策并施,从要素积累的增长模式转向以改善经济效率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与养老服务体系,抑制人才流失,通过兜底性保障政策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负担过重问题;面对收缩型城市的扩散趋势以及人口越发集聚的分布趋势,可以通过做大做强都市圈实现抑制城市收缩现象的蔓延和人口的过度集聚;区域均衡发展是缓解城市收缩蔓延趋势的一项长期工作。
    • 曹宇鹏
    • 摘要: 基于2018-2020年珠江三角洲空气质量指数(AQI),本文对其进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近三年AQI指数逐渐下降,总体空气质量较好。AQI指数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指数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于广州市和佛山市,较低的主要位于深圳市。该指数的空间离散度减小,重心位于佛山市顺德区,有向西、北方向移动趋势。
    • 张诺; 王泽宇
    • 摘要: 南北差异和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新时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方向。本文利用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和可视化方法,使用2000—2020年风险投资数据,分析全国和南北地区风险投资演化趋势和空间集聚水平。结果发现:(1)北方区域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趋势,南方区域表现为在空间上不明显的扩散态势,这与全国呈现出的风险投资重心南移和空间收缩是一致的。(2)北方标准差椭圆的短轴长度呈现周期性波动,但长轴长度变化不明显。为了进一步研究,本文结合2000—2020年全国官员更替数据,试图从政府干预的角度解释风险投资变化表现出的南北差异。
    • 左雪漫; 闫国东; 陈瑾; 巫志龙; 胡喜生
    • 摘要: 采用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提供的2000,2010和2020年的空间分辨率为30m×30m的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分析福建省林地覆盖时空变化规律,并结合DEM数据,研究林地覆盖变化在不同海拔梯度的响应机制。结果显示:1)研究区2000,2010,2020年林地总面积分别是76279.98,75807.97,75595.75km^(2),总面积逐渐减少;2)2000—2020年,林地的重心未发生较大偏移;林地分布范围整体呈现扩张的态势;空间变化上,无论是2000—2010年还是2010—2020年,稳定区都占据一定的优势,面积在1200000km^(2)左右;2000—2010年,林地丧失面积为1134.78km^(2),林地获取面积为662.78km^(2);2010—2020年,林地丧失面积为316.50km^(2),林地获取面积为102.61km^(2);3)2000—2010年,林地主要与建设用地、草地发生转换,林地转出648.56km^(2)到建设用地,林地从草地转入577.51km^(2);2010—2020年,林地主要与建设用地转换,林地转出240.47km^(2)到建设用地;4)在海拔2000m时,林地丧失与获取几乎不发生。
    • 苏芳; 齐乐萌; 尚海洋
    • 摘要: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引导和培育公众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是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的根本保障。本文以2003年和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为基础,评估了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以下简称省域,不含新疆、西藏、海南及港澳台地区)的公众环境意识,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揭示了中国公众环境意识的时空差异特征,甄别了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结果表明:(1)2003—2013年中国公众环境意识水平基本维持不变,环境付费能力大幅下降,但公众对环境意识的关注程度有所提高;(2)中国公众环境意识的总体空间演化形态表现为整体分布规模略微缩小,省域公众环境意识空间差异显著,中西部地区环境意识有所增强,东部地区公众环境意识处于较高水平;(3)公众环境意识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空间集聚程度不断加剧;空间局部特征以高—高型和低—低型最为显著,各省份空间相似度较高;(4)人口密度、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教育经费投入、地区环境污染程度及地区城市设施水平等因素均对公众环境意识产生显著影响。
    • 张莉
    • 摘要: 准确把握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及演化趋势,为产业合理布局和产业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泰尔熵、地区集中度、空间自相关检验以及标准差椭圆方法,选取10个工业行业作为专利密集型产业的细分行业,基于2013—2017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分析我国31个省份专利密集型产业及其细分行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及演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的集聚水平较高,但细分行业的集聚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与仪器仪表制造业属于高度集聚型产业,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属于低度集聚型产业,其余6个产业属于中度集聚型产业;空间集聚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集聚模式以高-高型和低-低型为主,集聚省份分别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区位分布呈东北-西南的空间分布格局,产业中心向西南方向偏移,集聚方向顺时针旋转,西南部地区对专利密集型产业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