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极限应变

极限应变

极限应变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15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9111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城市建设、福建质量管理、科学技术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四届“全国建筑材料测试技术”交流会暨中国(深圳)建设工程测试及质量大会、第十五届全国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塑性工程学术年会暨第四届全球华人塑性加工技术研讨会等;极限应变的相关文献由323位作者贡献,包括郑颖人、陈光南、侯波等。

极限应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 占比:0.46%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19111 占比:99.48%

总计:19211篇

极限应变—发文趋势图

极限应变

-研究学者

  • 郑颖人
  • 陈光南
  • 侯波
  • 沈还
  • 程宇熙
  • 胡世光
  • 贝建伟
  • 边晓亚
  • 陈炜
  • 何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家乐; 边晓亚; 程宇熙; 段坤
    • 摘要: “低掺量水泥固化高含水率黏土”(HW-CSC)作为重要的岩土工程材料,需对其物理力学特性进行研究。选取海泥为黏土材料,通过室内三轴试验,测定不同测试围压条件下HW-CSC试样强度,研究分析不同测试围压对HW-CSC试样强度的影响和极限应变概率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当含水率较低及养护龄期较长时,测试围压对HW-CSC试样强度影响较大;而当含水率较高及养护龄期较短时,测试围压对HW-CSC试样强度影响较小;HW-CSC试样的极限应变在养护龄期较短时随测试围压的增大而增大,在养护龄期较长时,测试围压对HW-CSC试样极限应变的影响无明显规律,但测试围压条件下HW-CSC试样极限应变服从正态分布。
    • 李奔奔; 李鹏举; 詹瑒
    • 摘要: 本文通过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约束海水海砂混凝土(SSC)方柱试验数据考察了3个计算模型(Lam模型、Wei模型及Lim模型)对其极限应力及极限应变的适用性及预测精度。分析结果表明,计算模型预测极限应力的精度总体高于预测极限应变的精度。在预测极限应力的3个模型中,Lam模型呈现出相对较高的精度,平均绝对误差AAE最小,为12.4%,Lim模型和Wei模型的AAE分别为16.8%及18.2%。在预测极限应变的3个计算模型中,Lim模型的精度最高(AAE=14.3%),而Lam模型及Wei模型则大幅低估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约束SSC方柱的极限应变,预测值与试验值比值的平均值Mean分别为68.1%和56.1%。故而在这3个模型中,预测极限应力时Lam模型表现出最高精度,在预测极限应变时,Lim模型表现最佳。
    • 陶连金; 黄琳昆; 石城; 张乃嘉
    • 摘要: 为解决目前超大跨度扁平地下洞室(跨度大于50 m)变形控制尚无明确规范的问题,基于某工程实例,采用理论解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大跨洞室变形控制标准进行研究。以围岩应变作为岩体强度指标评判大跨洞室稳定性,建立洞室拱顶沉降量S与围岩极限应变ε的关系,并提出以"沉降跨度比"作为大跨洞室沉降变形控制指标,给出适用于各施工阶段的变形控制标准,并建立变形控制标准分级管理办法。研究结果表明:1)大跨洞室沉降变形允许值与洞室几何形状、围岩强度特性相关;2)结合本工程大跨洞室"分部开挖-预留岩柱"的开挖方案,洞室变形主要发生在大跨洞室阶段。
    • 贾静恩; 张彬
    • 摘要: 基于试验研究不同长度(0 mm、6 mm、12 mm、18 mm)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内部孔隙结构表征及在不同应变率下劈裂拉伸力学特性,采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及电镜扫描(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技术,分析试件T谱分布、孔径分布、孔隙率及纤维与混凝土间的黏结情况,并利用万能试验机与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对不同长度玄武岩纤维混凝土试件开展不同应变率下的劈裂拉伸试验,分析纤维长度、应变率对混凝土劈裂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混凝土的T谱曲线为双峰型,素混凝土试件T谱峰值最大,孔隙率最大,纤维的掺入能有效降低试件孔隙率,长度为6 mm时效果最佳;试件内部孔隙以微孔、小孔为主,纤维的掺入使试件微孔占比增大,小孔占比降低;随着应变率的增大,试件表现出应变率强化效应,动态增强因子(dynamic increase factor)与应变率间呈良好对数相关;纤维的掺入能有效增强试件拉伸强度,减小其极限应变,纤维长度为18 mm时效果最佳;SEM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与混凝土材料间黏结作用能有效承担荷载,减小裂隙扩展,增强试件抵抗受力变形能力。
    • 边晓亚; 程宇熙
    • 摘要: 低掺量水泥固化高含水率黏土(HW-CSC)作为围海垦地填料,工程应用前景广阔。本文通过室内试验,测试不同配合比下HW-CSC试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分析水泥质量分数(wc)、含水率(ww)和养护龄期(t)对HW-CSC试样强度和极限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HW-CSC试样强度随wc的增大而增大,随ww的增加而减小,但减小的速率逐渐变慢。ww=100%时,试样最佳wc范围为16%~18%;ww≥125%时,wc范围为12%~18%的试样强度偏低。HW-CSC试样强度随养护时间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14~28 d增长缓慢,28~70 d迅速增长,70 d以上保持稳定。HW-CSC极限应变随wc的增加而增大,随ww的增加而减小,随t的增加趋于集中分布。总体来看,HW-CSC极限应变分布集中于1.0%~2.5%。
    • 边晓亚; 程宇熙
    • 摘要: 低掺量水泥固化高含水率黏土(HW-CSC)作为围海垦地填料,工程应用前景广阔.本文通过室内试验,测试不同配合比下HW-CSC试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分析水泥质量分数(wc)、含水率(ww)和养护龄期(t)对HW-CSC试样强度和极限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HW-CSC试样强度随wc的增大而增大,随ww的增加而减小,但减小的速率逐渐变慢.ww=100%时,试样最佳wc范围为16%~18%;ww≥125%时,wc范围为12%~18%的试样强度偏低.HW-CSC试样强度随养护时间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14~28 d增长缓慢,28~70 d迅速增长,70 d以上保持稳定.HW-CSC极限应变随wc的增加而增大,随ww的增加而减小,随t的增加趋于集中分布.总体来看,HW-CSC极限应变分布集中于1.0%~2.5%.
    • 郝需婷; 格日乐; 张永亮; 斯琴; 王争贤; 杨锐婷
    • 摘要: 为探究根系固土力学机理,于2019年5月初,分别对5种植物0~6 mm直根的相同根径施加70%平均极限抗拉力,进行原位瞬时轴向拉伸受损试验.3个月后,根据其愈伤后存活率、活力值、直根极限应变、弹性模量的变化,与平行对照(未受损)进行比较,分析5种植物根系固土力学特性的共同规律及种间差异.结果表明:愈伤3个月后,试验根存活率、活力值较平行对照均有明显下降,降低值由大到小依次为:沙棘、柠条、杨柴、沙打旺、紫花苜蓿.5种植物在代表根径级为0~1.5 mm时,其在愈伤后直根极限应变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紫花苜蓿(14.89±0.98)、沙棘(13.35±0.95)、杨柴(12.68±0.82)、沙打旺(12.66±0.76)、柠条(8.68±0.43);平行对照的直根极限应变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柠条(27.76±2.16)、沙棘(16.95±1.36)、杨柴(16.39±1.17)、沙打旺(16.13±1.18)、紫花苜蓿(12.59±0.69).愈伤自修复后直根弹性模量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沙打旺(4.12±0.35)、杨柴(3.61±0.12)、紫花苜蓿(2.79±0.14)、柠条(2.21±0.21)、沙棘(1.64±0.13);平行对照的直根弹性模量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柠条(3.89±0.23)、沙棘(2.74±0.19)、杨柴(2.47±0.18)、沙打旺(2.22±0.07)、紫花苜蓿(0.86±0.073).5种植物根系在受拉受损后经愈伤自修复后发现,草本植物根系恢复抗拉能力比灌木、半灌木强.
    • 王吉文; 杜晓明; 袁振圣
    • 摘要: 为了探究CFRP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RC梁)在交变荷载作用下的耐久性,对8根CFRP布加固RC梁进行了恒载和交变荷载作用下的15 d、30 d老化试验,并通过三点弯曲试验得到了试验梁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模式、极限荷载、极限应变、弯曲性能、裂缝数量以及裂缝宽度.结果表明:经交变荷载作用15 d、30 d后,CFRP布加固RC梁的力学性能下降显著,试验梁的极限荷载、剥离荷载与极限应变均呈下降趋势;与相同龄期下的恒载(24 kN)相比,交变荷载作用15 d、30 d后,试验梁的极限应变平均降低了11.44%、15.23%;交变载荷作用下CFRP布加固RC梁的抗裂性能与弯曲性能减弱程度比恒载作用更显著.
    • 王彦菊; 栾伟; 孟宝; 沙爱学; 贾崇林
    • 摘要: 板料成形极限图是用来评价板料成形性能的综合指标.通过胀形数值仿真得到0.2?mm和2.5?mm厚的三种不同热处理条件下GH605板料的成形极限曲线.通过实验对比验证0.2?mm厚的三种料的成形极限计算结果,结果表明仿真结果可以较好地反映实验结果.从材料性能差异的角度,分析研究加工硬化指数(n值)和厚向异性指数(r值)对成形极限的影响.综合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两种经过水冷固溶的板料成形性能显著优于经过退火处理的板料,成形极限曲线随着n值和r值的增大而升高,且n值对成形极限曲线的影响比r值的影响更显著.通过数值模拟建立的材料成形极限图,可为材料研制和工艺选材提供理论依据.
    • 李奔奔; 李鹏举; 詹瑒
    • 摘要: 通过复材约束海水海砂混凝土(SSC)圆柱试验数据考察了3个计算模型(Lim模型、Wei模型及Jiang模型)对极限应力及极限应变的适用性及预测精度.分析结果表明,计算模型预测极限应力的精度总体高于预测极限应变的精度.在预测极限应力的3个模型中,Lim模型和Jiang模型呈现出相似的较高的精度,平均绝对误差AAE分别为10.7%和11.0%,预测值与试验值比值的平均值Mean分别为104.3%和105.8%.Wei模型对极限应力的预测值与试验值相比整体偏低(Mean=81.0%),误差相对较大(AAE=19.6%).在此3个模型中,建议采用Lim模型来预测复材约束SSC的极限应力,同时Jiang模型由于预测精度与Lim模型相似,但所需公式数量少,相比Lim模型计算更简便,也推荐使用.在预测极限应变的3个计算模型中,Lim模型的精度最高(AAE=27.8%,Mean=99.4%),而Wei模型及Jiang模型则低估了复材约束SSC的极限应变,Mean值分别为74.5%和52.2%,建议采用Lim模型来预测复材约束SSC的极限应变.就整体而言,在3个计算模型中,Lim模型在预测极限应力及极限应变时都取得最佳精度,为预测复材海水海砂混凝土极限状态的最优模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