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条带开采

条带开采

条带开采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3年内共计546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工业经济、测绘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91篇、会议论文39篇、专利文献21685篇;相关期刊118种,包括煤、煤矿安全、煤矿现代化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2012全国"三下"采煤学术会议、2011全国矿山测量新技术学术会议、第六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大会等;条带开采的相关文献由906位作者贡献,包括邹友峰、郭文兵、李德海等。

条带开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91 占比:2.21%

会议论文>

论文:39 占比:0.18%

专利文献>

论文:21685 占比:97.61%

总计:22215篇

条带开采—发文趋势图

条带开采

-研究学者

  • 邹友峰
  • 郭文兵
  • 李德海
  • 邓喀中
  • 胡炳南
  • 张华兴
  • 徐乃忠
  • 谭志祥
  • 刘明
  • 张彦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栾元重; 郭传超; 于水; 王义昌; 张西步; 栾亨宣
    • 摘要: 本文针对砾岩层下3煤开采地表移动与变形值偏小的机理问题,运用关键层理论确定了山东某煤矿3煤开采厚110 m砾岩层为高位主关键层,采用UDEC软件模拟计算了含有砾岩层3煤开采地表下沉和水平移动值,及砾岩层厚度分别为50 m、100 m、150 m、200 m时不同高度处的岩层下沉值;分析了位于砾岩层上和砾岩层下及砾岩层内部不同高度岩层下沉值变化规律。又根据砾岩层受开采影响内部岩块能量运移过程,建立了砾岩层内部能量与体应变、tanβ间函数模型。研究表明:砾岩层内部岩块运动过程中体积不断扩展,阻止了岩层移动向地表移动传播;开采区域上覆岩体存在多个离层空间,这些离层空间承担了地表变形当量,使地表变形值偏小。
    • 张彩凤
    • 摘要: 为了在地表沉降变形最小的情况下最大化地采出煤炭资源,提高煤炭经济效益,文章采用ANSYS有限元程序对水平煤层的开采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条带开采中采厚的变化对地表沉陷的影响。试验表明:随着采厚的增加,地表沉陷面积逐渐增大;当采厚较大时,下沉系数较小,地表的最大下沉量却较大,为了保护地面建筑,应减小开采率;当采厚较小时,最大下沉量小,但下沉系数较大,最大拉压应力较大,应增大留宽,以免煤柱破坏。
    • 张贵银
    • 摘要: 某矿山面临村庄下压矿开采难题,为最大限度地回收“三下(位于地表水体、建筑物和铁路下)”压覆矿产资源,该矿山村庄下压矿采用条带开采方案,留设矿柱的长期稳定性对地表建筑物破坏程度起到决定性作用。根据建立的矿柱尖点突变破坏模型可知:条带开采留设矿柱中间弹性核区与两侧塑性区宽度比值远大于矿柱突变失稳临界点是矿柱保持长期稳定的前提。通过对某矿条带矿柱失稳FLAC^(3D)数值模拟研究和矿柱稳定性现场监测结果分析表明:按照采宽120 m、矿柱90 m条带开采设计方案,矿柱弹性核区宽度为40 m,所占矿柱宽度比例44.4%,矿柱长期稳定性较好;实现了在保护地表建筑物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了“三下”矿产资源回收率,对建设绿色矿山具有重要意义。
    • 李学良
    • 摘要: 为准确掌握煤矿老采空区覆岩残余移动变形特征及规律,在分析不同条件下各类采空区覆岩结构特征的前提下,总结归纳了覆岩移动变形的监测对象及要点,并对目前存在的监测方法及适用性进行了简要分析,最后以条带老采空区为监测对象,采用光纤—微震相结合的方法,从方案设计、数据采集、结果分析等角度对采空区覆岩移动变形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条带老采空区覆岩移动变形处于毫米级,监测期范围内覆岩无明显移动破坏现象,覆岩结构相对稳定,光纤—微震相结合的方法可有效地对采空区覆岩移动变形进行实时监测,满足预期监测目的。
    • 黄温钢; 王作棠; 夏元平; 辛林
    • 摘要: 煤炭地下气化条带开采适应强,且有助于围岩稳定控制,应用前景良好。为研究地下气化热-力耦合作用下条带开采过程中燃空区围岩的温度场、应力场和位移场的演化规律,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对贵州盘江山脚树矿4号煤层地下气化条带开采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气化开采和常规开采后的围岩应力和变形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气化工作面推进,围岩体内部约2 m区域的温度先升高后降低,温度传导范围一直呈扩大趋势,最大影响范围为10~12 m,温度在顶板中的传导范围最大,两侧煤体次之,底板最小。地下气化高温会在燃空区围岩体中产生热应力,导致地下气化条带煤柱所受垂直应力要明显高于常规开采的,并使燃空区悬露面、煤柱与顶底板交界面均承受水平压应力。燃空区邻近区域的顶底板位移趋势与常规的相同,但顶底板深部的位移则出现相反情况,即顶板上移、底板下沉。燃空区围岩的水平位移量明显大于常规条带开采的,且开采区域的左侧围岩体向左水平移动,右侧围岩体向右水平移动。地下气化条带开采过程中直接顶变形的波动幅度明显大于常规开采的,并在有煤体支撑的区域出现上移现象,其模型顶部岩层出现了整体上移现象,且其变形量大于常规开采的,说明地下气化过程中形成的热应力能一定程度上阻止覆岩的下沉变形。数值模拟结果可为地下气化条带开采的工程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 王振伟; 张假妮
    • 摘要: 为了降低断层对回采工作面正常推采的影响,确保煤炭产量和煤质指标,降低安全管理难度,本文基于厚煤层条带开采情况下工作面过断层群实践,提出以采煤工作面整体“避、让”为中心改造两巷避开岩石的过断层方式,根据断层空间形态,通过调整改造工作面两巷及采煤工作面位置,实现少割岩石或不割岩石的目的,并通过理论计算论证了条带煤柱稳定性。该技术在古城煤矿2201工作面进行了应用,应用结果显示:改造区回采期间推进速度正常,未引起自燃发火;多数区域均按常规方式进行放顶煤开采,多开采煤炭38.7万t;工作面未进行爆破作业,安全及生产管理难度小。该技术的应用有效解决了回采工作面过断层群时周期长、爆破对设备影响大、煤炭回收率低等问题,成功实现了煤炭的安全、经济、高效开采。
    • 赵世振; 翟迪
    • 摘要: 针对条带开采采出率较低、全采全充成本较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条带开采与充填开采相结合的网状带式充填开采方法.以某矿工作面地质条件为工程背景,确定合理的工艺参数后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采区内煤炭资源实现全采的条件下,地表变形量也小于建筑物Ⅰ级损坏等级指标,并给出合理的采留宽及临界采留宽;且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得出各个因素对地表下沉影响程度的排列顺序为:采留宽>采出率>采高>充填体强度.该技术可以为降低充填成本,保护地表生态环境提供借鉴.
    • 庞广彦
    • 摘要: 为了深入了解深部条带开采地表变形特征,有效控制煤矿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变形,防止矿区开采灾害的发生.以山东某矿地质采矿条件为研究基础,采用FLAC数值模拟软件结合TATLAB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模拟研究,最后得到不同采动程度等因素对矿区深部条带开采地表变形特征的影响,为后续的深部条带开采地表沉陷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 何荣; 刘畅远; 徐可心
    • 摘要: 矿区地下开采造成地表不同程度的沉降,引发安全隐患,InSAR技术是地表变形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项目利用31景Sentinel-1A影像,基于SBAS-InSAR技术,通过去除地形误差、轨道误差及大气延迟误差等,获得下沉盆地年平均沉降速率达到61 mm/a,最大沉降127 mm,整体呈现下沉趋势,不均匀沉降较为明显,局部区域沉降量持续增大.统计下沉盆地沉降面积发现,沉降量大于100 mm的沉降面积达到0.32 km2,累计沉降面积达到4.33 km2,沉降面积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将SBAS-InSAR结果与水准数据对比分析,均误差为2.9 mm,两者结果基本吻合.从SBAS结果提取研究区下沉盆地的剖面时序沉降信息并做高斯曲线拟合,曲线形态与开采沉陷概率积分法特征一致.研究表明:基于SBAS-InSAR在大采深条带开采矿区地表变形监测中是可行的,受条带工作面开采的影响,引发相邻老采空区持续发生沉降,地表变形较小,地表移动范围大,SBAS-InSAR可以有效得到全盆地、全要素地表变形信息,为类似矿区开采沉陷高精度监测提供参考.
    • 苌珂
    • 摘要: 为分析王台铺煤矿XV2317南条带工作面采后的覆岩破坏范围,在工作面风巷内设置两个压水试验钻孔,采用井下压水试验法对采后的破坏范围进行实测分析.得到1#钻孔处垮落带范围为12.45~16.6m,裂隙带最高位于49.80 ~53.95 m,2#钻孔处垮落带范围为8.8~13.2 m,裂隙带最高位于57.2~ 61.6 m.综合两钻孔结果可以确定垮落带高度约为8.8~16.6 m,裂隙带上限为49.8~ 61.6 m.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