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朱熹理学

朱熹理学

朱熹理学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2年内共计9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工艺美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347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晋阳学刊、齐鲁学刊、浙江学刊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一届海丝文化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7年学术年会等;朱熹理学的相关文献由89位作者贡献,包括方利山、程利田、周庆义等。

朱熹理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6 占比:2.79%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3347 占比:97.16%

总计:3445篇

朱熹理学—发文趋势图

朱熹理学

-研究学者

  • 方利山
  • 程利田
  • 周庆义
  • 张丽菲
  • 张锦波
  • 曾其海
  • 西沐
  • 赵明
  • 魏冰娥
  • 乐爱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斌
    • 摘要: 朱熹不仅是书法家,更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要真正理解他的书学之道,就要从其思想的整体性入手,来讨论他的理学思想与书学之道的关系。“集义”在朱熹复杂的思想体系和丰富的人生实践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它是从朱熹形而上的理学思想中总结出来的、具体可行的形而下的方法。解释“集义”,离不开朱熹思想中几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天理流行”“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极而太极”等。通过理解“集义”方法在朱熹书学中的意义,还可以揭櫫书法学习不应只局限于技法学习或书学研究,而应追求更广泛意义上的书学之道。
    • 朱启凡; 方贤绪
    • 摘要: 进入工业时代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愈发紧张.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一直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传统.作为宋明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仁学思想就蕴含着深厚的生态文化意蕴.朱熹的生态仁学思想以"天地以生物为心"为核心原则,由"以生言仁"确立"物"的伦理地位.进而提出"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体系.朱熹的仁学生态思想对当代生态问题的解决有着诸多启示.进一步探求朱熹仁学思想与生态文化相关联的深厚意蕴,能够为现代中国与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 魏冰娥
    • 摘要: 源了圆认为朱熹的"理"观念是日本"合理主义"形成的诱因:"无极而太极"之"理"具备道德性格,演绎出"思辨的合理主义";基于"理在气先、理气不离"的"格物致知"生发出"经验的合理主义".随着西学援引,由"格物致知"生发的"经验合理主义"逐渐成为日本"合理主义"的主导,并由此助推自然科学的高速发展,政治生活中的忠于天皇、武士之勇、"达成目标"等价值坚守;伦理道德上消解朱熹理学中的"敬",确立自然性情的合法地位,强调出于主体心情自然流露的行为即是道德的行为,摒弃伦理法则的客观性,还伦理于俗事生活.以源了圆为代表的日本学者从文化比较视角对日本文化所作的致思在内容、方法与视野上均对我们解析儒学现代价值及其转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陈炜
    • 摘要: 我老家尤溪是理学大家朱熹诞生地,朱熹理学思想中倡导的"孝廉"思想,经过漫长的历史传承,已经深深融入到闽中大地的山山水水,后人在理学思想"孝廉清风"潜移默化中,涵养了千年古县的清明政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 叶平
    • 摘要: 朱熹理学概念体系的建构,是以概念范畴化的方式来实现的.朱熹理学范畴的实质为“感-用”范畴,其概念范畴化的方法是在不同概念间建立交感、观感、体用与互为体用四种模式的感-用关系.朱熹从对“仁义礼智”四德的范畴化开始,以感-用为标准来建构他的整个理学体系,一个概念的内涵在且只在与其他概念的感-用关系中得到确认,并于感-用的彼此互动中呈现.通过分析不同概念之间的感-用关系,可大致划定朱熹理学概念体系的基本范畴,勾勒出范畴概念的主要层次,从而较完整地展示出朱熹理学体系的内部结构.
    • 魏冰娥
    • 摘要: 源了圆认为朱熹的“理”观念是日本“合理主义”形成的诱因:“无极而太极”之“理”具备道德性格,演绎出“思辨的合理主义”;基于“理在气先、理气不离”的“格物致知”生发出“经验的合理主义”。随着西学援引,由“格物致知”生发的“经验合理主义”逐渐成为日本“合理主义”的主导,并由此助推自然科学的高速发展,政治生活中的忠于天皇、武士之勇、“达成目标”等价值坚守;伦理道德上消解朱熹理学中的“敬”,确立自然性情的合法地位,强调出于主体心情自然流露的行为即是道德的行为,摒弃伦理法则的客观性,还伦理于俗事生活。
    • 陈永宝
    • 摘要: 朱熹的“理”学思想是他哲学思想中的核心,也是在南宋时期他对中国古代思想的总结.“理”学思想逐渐被为后世学者所重视.然而,对“理”学思想进行诠释和研究的过程中,近代的分科细化取向导致朱熹理思想研究的分裂,主要表现为“以史言事”和“以文言理”两种取向.这种分化的目的虽意在历史研究的清晰化,但分离的研究方法却常成为学者误读朱熹思想的主要原因.这种分化的产生,离不开学者们对朱熹思想研究角度的过于聚焦,为求深度而倾向执其一端.以“理”学为切入点,采用哲学的“文本”和历史学的“史料”相结合的研究方式,通过对以往材料的再整理和适当填补,达到对部分研究的过度偏向的适当纠正.
    • 林淑美12
    • 摘要: 自从高玮谦老师在课堂上与我们分享他之前两次参加朱子之路的心得后,我就心生羡慕之情,期待有朝一日可以参与这样有意义的朝圣之旅、文化之旅。终于,''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因缘际会之下,我得以参加2018年第11届朱子之旅,真的很感谢高玮谦老师、张崑将老师和朱子后裔联谊会。
    • 肖溱
    • 摘要: 朱熹是宋代儒学的集大成者,其哲学思想不仅在宋朝备受关注,对后世的明、清二朝都有着深远影响.道教作为发源于我国的本土宗教,以先秦道家思想为发端,形成与佛教截然不同的宗教形式,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事实上,朱熹的哲学体系,在诸多方面都受道家、道教思想的影响而形成.主要体现在天理思想、心性论对道家、道教思想的化用以及朱熹的道教史观形成,此外对老庄及道家、道教经典的评价也体现了道教、道家思想对朱熹哲学体系构建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