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景观破碎化

景观破碎化

景观破碎化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64篇,主要集中在普通生物学、林业、自然地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7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641061篇;相关期刊105种,包括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湿地科学与管理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第十届青年学术交流会、第六届观光农业与休闲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第四届现代生态学讲座暨学术研讨会等;景观破碎化的相关文献由533位作者贡献,包括卢剑波、徐高福、丁立仲等。

景观破碎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7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41061 占比:99.97%

总计:641224篇

景观破碎化—发文趋势图

景观破碎化

-研究学者

  • 卢剑波
  • 徐高福
  • 丁立仲
  • 周林飞
  • 洪伟
  • 马克明
  • 仝川
  • 何东进
  • 俞伟
  • 刘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唐洪亚; 李东东; 曹洋
    • 摘要: 以2000年、2010年、2018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GIS、ENVI等软件的技术支持,获取黄山市景观类型面积变化及转换情况,借助Fragstats软件分析黄山市景观格局指数并选取9个景观类型指标探究黄山市景观破碎化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8年,黄山市景观类型的变化较大,主要表现为耕地景观逐渐减少、建设用地景观持续扩张、林地景观先增加后减少。各景观类型空间聚集程度低、破碎化程度高,景观平均斑块面积降低,异质性增加,分布趋于均衡化;山地、人口、旅游收入及交通发展是驱动景观破碎化变化的主要因素。
    • 杜雨潇; 闫佳博; 卜元坤; 顾丽
    • 摘要: 以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重点区域陕北地区为研究区,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FLUS模型、Fragmentation模型分析1980-2015年林草景观破碎化的空间结构特征以及生态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以林地、草地和耕地的景观类型为主,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林草总面积大幅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明显改善了陕北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2)Kappa系数与FOM系数数值均表明FLUS模型精度较高,可适用于未来土地利用情景模拟,利用FLUS模型预测2030年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情况,发现研究区2030年耕地将明显减少,林草面积有大幅增加,建设用地持续扩张;3)空间格局上,景观破碎化呈现以“大核心类型为主导,边界类型集中分布”的特点,景观破碎化程度减弱。研究结果为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林草景观结构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
    • 贾志斌; 赵锐锋; 韦江伟
    • 摘要: 【目的】阐明不同时期黑河中游地区河流湿地景观破碎化状况及变化趋势,探究景观破碎化与湿地损失之间的关系。【方法】基于1975年、1992年和2001年的TM与2016年的ETM遥感影像数据,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分析黑河中游湿地景观的时空变化,运用相关分析揭示湿地景观破碎化与湿地损失之间的相关程度。【结果】1975~2016年期间黑河中游湿地景观只占总面积的2.5%~3.0%,湿地面积净损失6213 hm^(2),湿地的景观格局朝着破碎化程度更高的方向发展,破碎化过程直接导致湿地面积的减少从而造成湿地损失。【结论】湿地破碎后的景观格局会降低下一个时期湿地发生损失的机率,探索湿地景观破碎化与湿地损失间的关系能够为湿地保护工作提供有效的建议,更好的防止和降低湿地损失。
    • 张晓宇; 宁晓刚; 王浩; 刘娅菲; 刘若文
    • 摘要: 探讨人类活动对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景观破碎化的影响,对于掌握东北虎豹保护与人类发展之间的矛盾,优化虎豹栖息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人类足迹理论构建适地化的人类足迹指标体系,结合景观格局分析、回归分析、GIS空间分析等方法,从全局和局部两个角度探讨了各人类足迹指标对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及核心保护区、一般控制区(虎豹潜在栖息地)、一般控制区(人口聚集区)三大管控分区景观破碎化的影响范围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虎豹公园内较高、高度景观破碎化区域占公园全域面积的8.96%,且主要分布在一般控制区(人口聚集区)中,占比高达60.54%;(2)从公园全域来看,对景观破碎化的影响从高到低的人类足迹指标依次为土地利用状况,交通可达性、人口密度、工矿活动,夜间灯光强度与景观破碎化的相关性不显著;(3)从各管控分区来看,核心保护区、一般控制区(虎豹潜在栖息地)与公园全域具有相似的规律,而在一般控制区(人口聚集区)中,工矿活动的影响程度上升到第二位;(4)从区域上占主导的人类足迹指标来看,以土地利用状况影响为主的区域最为广泛;以交通可达性影响为主的区域分布在春化镇、大肚川镇、春阳镇周边地区;以人口密度影响为主的区域分布在罗子沟镇、复兴镇周边地区;以工矿活动影响为主的区域最小,分布在工矿业较为集中的罗子沟镇周边地区。
    • 梁加乐; 陈万旭; 李江风; 董孟君; 周婷; 潘思佩
    • 摘要: 黄河流域快速的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张加剧了土地利用转型和生态景观破碎化,引发了诸如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功能减弱以及生境破碎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探明黄河流域景观破碎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对维护流域生态系统稳定和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是以往研究缺乏对黄河流域景观破碎化时空特征及其归因分析的相关研究,难以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以及景观格局优化提供科学指导。基于FRAGSTATS4.2软件测度了2000—2018年黄河流域县域单元景观破碎化时空格局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了黄河流域景观破碎化时空分异的成因。研究表明:①研究期间黄河流域斑块密度(PD)无显著变化,边缘密度(ED)、景观形状指数(LSI)、平均斑块面积(Area_AM)均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聚集度指数(AI)呈先减后增的趋势;蔓延度指数(CONTAG)持续降低,分离度(DIVISION)、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逐年增高。②研究期间黄河流域景观破碎化程度总体逐渐加剧,流域中下游各省破碎化程度变化剧烈,上游各省破碎化程度变化趋于平稳。③地理探测器结果显示,黄河流域景观破碎化受到自然、社会等多重因素影响,因子间存在显著交互增强效应,不同分区主要影响因子明显不同,人类活动强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研究结果可为探明流域景观破碎化形成机理提供思路,对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系统保护和土地利用规划制定提供依据。
    • 曹晨晨; 苏芳莉; 李海福; 魏超; 孙迪
    • 摘要: 湿地景观破碎化的加剧严重影响了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维持,本研究以辽河口盐地碱蓬(Suaeda salsa)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GIS平台构建1985—2019年间湿地景观数据库,定量分析湿地景观破碎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85—2019年间,辽河口盐地碱蓬湿地呈退化趋势,具体表现为湿地面积萎缩,湿地景观破碎化加剧。盐地碱蓬湿地面积在1988年达到最大值4158.81 hm^(2),景观聚集度较高,此后,湿地景观破碎度出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波动变化,2003年和2019年盐地碱蓬湿地景观破碎化最为严重,破碎度分别达到5.90和7.89;影响辽河口盐地碱蓬湿地景观破碎化主要驱动因素为人为开发活动和水文过程;景观破碎化的整体上升趋势与道路修建、农田开发、水产养殖、径流量和输沙量有较好的空间对应关系,道路修建、农田开发和水产养殖面积的增加以及年径流量的减少是导致盐地碱蓬湿地景观破碎化的主导因素。
    • 廖梓均; 毛霞
    • 摘要: 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本文基于1995年、2005年和2017年3期土地覆盖数据,利用景观指数、空间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山地城市土地利用的景观破碎化时空演变及驱动力。结果表明,城区整体景观破碎化程度加深,空间格局差异明显,主要表现在城区道路附近破碎度高,农村林地与耕地交叉分布区破碎度高;因人类活动尤其是城市化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导致原有耕地和草地被大面积打破,破碎化程度增加,农村坡度较高区域因政策保护大面积退耕为林地,减弱了小部分区域的景观破碎化程度;人类活动和地形双因子的交互影响是山地城市景观破碎化的主要原因。
    • 王玉虎; 张楠
    • 摘要: 为分析人类社会发展严重破坏自然环境所造成的景观破碎化程度,研究基于二阶优化的景观异质种群空间重构模型,实现科学治理和生态环境恢复。建立空间现实异质种群模型,利用含有破碎化景观的几何特征及异质种群全部信息,直接模拟真实景观,反映景观破碎化的趋势及程度。为避免模型的参数估计受生境斑块的独立性、局域种群的平衡条件等因素影响,建立参数的二阶泰勒级数展开,通过差分法近似求得一阶和二阶偏导数,完成模型参数优化。实验结果显示:二阶泰勒级数展开优化后的参数误差和响应计算值误差均低于优化前和一阶优化;上述模型可分析获取研究区近10年的景观破碎化程度呈现出逐渐稳定和降低态势,验证了当地居民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生态治理的有效性。
    • 王菲; 陈振华; 丁娟; 赵智艳
    •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现阶段推进乡村发展的重要举措,科学的划分村庄发展类型,是精准化实施乡村振兴政策的基础。(1)基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该研究提出依据乡村的区位条件、发展现状、资源禀赋等因素构建乡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乡村发展水平进行评估,最终将村庄分为集聚提升型村庄、城郊融合型村庄、特色保护型村庄和搬迁撤并型村庄。(2)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选取8个景观指数,通过fragstats软件的移动窗口法和GS的半变异函数得到景观破碎化指数,运用熵权法计算出景观破碎化综合指数,得到金寨县的景观重度破碎化的集中分布区域。(3)分析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景观破碎化原因与乡村发展评价指标的哪些因素密切相关,从乡村发展类型角度提出差别化的乡村空间规划策略,从而为金寨县生态宜居的美好乡村规划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 李学东; 伍盘龙; 刘云慧; 宇振荣
    • 摘要: 农村居民点破碎化导致中国农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规模效益与服务效率,成为制约中国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该研究采用空间分层取样法在中国东部平原地区选择了240个10 km×10 km的样点,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基础,通过遥感影像目视解译、景观指数分析、热点分析等多种方法对中国东部平原农村居民点破碎化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中国东部平原不同地区适宜的农村居民点数量与服务范围。结果表明:1)中国东部平原农村居民点破碎化程度表现为: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破碎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破碎化程度最低的区域位于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北部。2)气候、人口密度、耕作半径、土地开发时序、土地开发时期交通状况等自然、经济、社会因素在中国东部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中国东部平原地区每100 km^(2)农村居民点数量不宜低于3~4个,每个村庄的服务范围不宜超过33.6~45.8 km^(2)。4)华北平原为中国东部平原中开展农村居民点破碎化治理难度最大的区域,该区域尽量避免以整村迁并的形式开展农村居民点破碎化治理,而应以农户为单位,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开展农村居民点迁并;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为中国东部平原农村居民点破碎化治理潜力最大的区域,该区域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应与农田布局调整协同推进,并根据不同地区耕作通勤状况合理确定中心村数量与位置,避免因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导致农民耕作不便。研究结果可为中国东部平原地区乡村空间重构过程中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数量与规模提供研究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