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早期矫治

早期矫治

早期矫治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3年内共计172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基础医学、儿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8210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父母必读、中国美容医学、国际口腔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临床经验学术研讨会等;早期矫治的相关文献由361位作者贡献,包括姚惠荣、李小兵、吴梓齐等。

早期矫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1 占比:2.0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210 占比:97.95%

总计:8382篇

早期矫治—发文趋势图

早期矫治

-研究学者

  • 姚惠荣
  • 李小兵
  • 吴梓齐
  • 姚金丹
  • 徐山山
  • 牟胤赫
  • 盖立婷
  • 陈玉梅
  • 熊春岚
  • 王富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杜芹; 杨一凡; 贾淑娴; 李小兵
    • 摘要: 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是早期混合牙列阶段常见的一类错[牙合]畸形,6~10岁的儿童发病率为0.83%~8.7%,并有不断升高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第一恒磨牙萌出的近中阻生,可伴随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和间隙丧失。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会导致患儿发生第二乳磨牙早失、牙弓发育不足与后牙段牙列严重拥挤等问题,预防及早期干预非常重要。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与牙、牙槽骨及颌骨之间差异性生长发育平衡破坏有关,其病因可分为全身因素、局部因素和医源性因素。在临床中可根据患者病史、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并采用分牙法、第二乳磨牙远中片切及远中移动第一恒磨牙等方法进行治疗。本文就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的发病率、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常用治疗方案进行述评,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郭维华; 汪俊; 陈旭; 王小竞; 赵玮; 宋光泰; 吴礼安; 蒋备战; 张琼; 王军; 李宇; 赵宁; 谭家莉; 李煌; 舒睿; 周陈晨; 傅蕾; 陈学鹏; 邹静
    • 摘要: 混合牙列期是乳牙列向恒牙列转化的过渡期,生物学过程复杂多变,伴随颌骨生长、继承恒牙胚发育、乳牙牙根的生理性吸收、周围牙槽骨的改建及软组织的生长和功能的建立。混合牙列期的乳恒牙是否正常替换,对颌骨的正常发育、良好咬合关系的建立和软组织的发育及其功能发挥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乳恒牙的正常替换与恒牙萌出间隙密切相关。混合牙列间隙异常不仅直接关系此期错[牙合]畸形的发生、发展,甚至影响[牙合]、颌及面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混合牙列期的间隙管理是预防、降低错[牙合]畸形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混合牙列期可能出现的间隙问题、影响间隙大小的原因、混合牙列期间隙管理需要评估的内容和间隙管理的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和分析,以期为规范化混合牙列期间隙管理提供参考。
    • 摘要: 书籍名称:《当代儿童正畸矫治经典应用》主编:李小兵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7月内容简介:《当代儿童正畸矫治经典应用》以临床儿童早期矫治用各种矫治器为出发点,以经典儿童活动矫治器、活动/固定功能矫治器、儿童固定支架式矫治器、局部固定多托槽矫治器为主线,阐述了各类儿童错畸形早期矫治的临床治疗理论与技术。
    • 单泽睿; 王玉梅
    • 摘要: 前牙开[牙合]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儿童吮指习惯已经被证明是导致前牙开[牙合]的病因之一。儿童吮指习惯导致的前牙开[牙合]的治疗重点是消除吮指习惯,允许前牙垂直发育,不受干扰,缩短上下颌切牙切嵴间的垂直距离,内收和伸长前牙。本文介绍了吮指习惯的预防方法和前牙开[牙合]早期矫治的矫治方法,对比了各种矫治方法的疗效、优缺点以及矫治效果的稳定性,旨在为口腔医生在针对吮指习惯引起的前牙开[牙合]早期矫治中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多可参考的方法。
    • 孙英媛; 丁元凤; 狄耀云; 宋丽娟
    • 摘要: 目的:分析影响正畸治疗完成度的危险因素,以期能够进行早期干预,减少治疗中断的发生。方法:分析353例接受正畸治疗的患者,危险因素包括患者自身因素和治疗相关因素,首先对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取P≤0.2的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明确影响正畸治疗完成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年龄(P<0.001)、牙列(P=0.004)、错[牙合]畸形(P=0.036)以及治疗形式(P=0.004)是影响正畸治疗完成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小于12岁的儿童、混合牙列患儿、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以及早期矫治的患者最容易发生正畸治疗中断。结论:针对正畸治疗中断的危险因素,及时有效干预,可以提高治疗完成度。
    • 金作林
    • 摘要: 颅面部生长发育与错畸形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联.深入理解颅面部各部分结构的生长、发育的生理机制,对正畸治疗过程中进行早期生长改良十分重要.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应对包括骨骼、牙齿、肌肉等方面给予足够的关注,这些都是正畸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必须关注的基本元素.本文从颅面部各结构的生长发育特点出发,并结合生长改良的特点,对早期矫治相关知识进行阐述,以期为正畸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 俞星; 昝昊; 万佳丽; 徐荣辉; 周群
    • 摘要: 目的 探讨罗慕咬合诱导矫治器在儿童安氏II类错颌畸形早期矫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患儿入院后,进行头颅定位侧位X线全景影像收集,测量相关数据.完成后,佩戴罗慕咬合诱导矫治器,佩戴时间选择在晚18:00~早7:00.观察干预前和干预12个月后患儿骨骼变化情况、牙齿变化情况、鼻阻力、口鼻气流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干预后ANB角、U1-SN角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干预后前牙覆(牙合)、前牙覆盖、下牙弓拥挤度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下牙弓宽度、上牙弓宽度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干预后鼻阻力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口气流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鼻气流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和戴用Activator干预方法 对比,罗慕咬合诱导矫治器可以较好的改善儿童安氏II类错颌畸形早期矫治效果,调整牙齿咬合状态.
    • 杨善麟; 杨番
    • 摘要: 目的 探讨MRC肌功能矫治器干预治疗儿童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畸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8月上海沪东医院收治的80例替牙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45例患儿采用合适的软质MRC肌功能矫治器进行错颌畸形矫治,设为研究组;35例患儿采用传统的功能性矫治器进行错颌畸形矫治,设为对照组.两组矫治疗程均为9~15个月.统计并比较两组患儿矫治结束后的口腔不良习惯改善情况、矫治效果主观评价情况,以及矫治前后的头影测量情况.结果 研究组口腔矫治不良习惯改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6.67%(39/45)比68.57%(24/35)](P<0.05).研究组佩戴顺利、佩戴舒适性、佩戴依从性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13±0.28)分比(3.56±0.24)分、(3.85±0.27)分比(3.12±0.28)分、(3.54±0.23)分比(3.22±0.21)分](P<0.01).研究组治疗后蝶鞍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SNB)、下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连线的垂直距离(L1-NB)、下颌平面角(FH-MP)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显著增加(P<0.05),上下齿槽座角(ANB)、上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连线的垂直距离及交角(U1-NA)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显著降低(P<0.05).结论 与传统的功能性矫治器相比,MRC肌功能矫治器在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畸形矫治方面的效果更为显著,能够有效地纠正患儿口腔不良习惯,患儿接受度较高.
    • 王英
    • 摘要: 儿童错畸形不仅影响面部成长还会影响心理发展,对其早期矫治可减轻症状,对儿童骨性错畸形预防、治疗及儿童成长都有重要的意义.从儿童错畸形相关定义、分类、危害及成因等内容进行阐述,以期对临床预防和治疗予以参考意义.
    • 赫佳
    • 摘要: 目的 探讨舌肌功能训练联合心理疏导对错牙合畸形早期矫治患儿的临床效果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8月~2019年12月于大连市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收治的136例错牙合畸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68例)与对照组(68例).两组早期矫治时均进行心理疏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舌肌功能训练,干预周期为8周.评估两组矫正效果,并记录治疗前后前牙覆盖深度、上切牙唇倾度、下前牙唇倾度、自我效能感变化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前牙覆盖及上切牙唇倾度均低于干预前,下前牙唇倾度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自我效能感评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自我效能感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舌肌功能训练应用于错牙合畸形早期矫治患儿的心理护理中,效果良好,能改善前牙覆盖深度、上切牙唇倾度及下前牙唇倾度,提高患儿自我效能感,同时还能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