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施磷

施磷

施磷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17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业基础科学、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2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1735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生态学报、西北植物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十届全国稀土元素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会、中国草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等;施磷的相关文献由34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恩和、史奕、周全来等。

施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2 占比:0.24%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1735 占比:99.75%

总计:41839篇

施磷—发文趋势图

施磷

-研究学者

  • 张恩和
  • 史奕
  • 周全来
  • 温林钦
  • 赵牧秋
  • 陈欣
  • 何静
  • 侯彦林
  • 侯显达
  • 倪小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侯天钰; 张应榕; 蔡方源; 马悦; 李伟; 赵玉鹏; 陈波浪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盐胁迫条件下,施磷水平和AM真菌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探讨施磷与菌根的互作机制,为新疆棉田盐碱地改良和减肥增效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新陆早57号”为供试品种,设置不同盐水平(NaCl 0,6 g/kg),不同施磷水平(0,50,100 mg/kg)和不同接种AM真菌(接种与不接种)处理,测定土壤pH,电导率,菌根侵染率,棉花干物质量和磷含量等指标。【结果】①非盐胁迫条件下,未接种AM真菌条件下,土壤电导率随着施磷处理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与对照处理(0 mg/kg)相比,50和100 mg/kg处理棉花植株干物质量和磷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两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在接种AM真菌条件下,土壤pH和电导率在50 mg/kg处理下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棉花菌根侵染率,干物质量和磷含量在磷处理为50 mg/kg时达最大值,显著高于对照处理或100 mg/kg处理(P<0.05),与未接种植株相比,干物质量和磷含量分别增加29.9%和25.75%,当施磷量为100 mg/kg时,接种与未接种AM真菌的干物质量和磷含量差异均不显著。②盐胁迫条件下,未接种AM真菌条件下,土壤pH和电导率在不同磷水平间差异不明显,棉花植株干物质量和吸磷量与非盐胁迫处理相比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接种AM真菌条件下,土壤电导率随施磷量的增高逐渐降低,土壤pH无显著变化。施磷量为50 mg/kg时植株干物质量和磷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磷水平,与未接种AM真菌的50 mg/kg处理相比,干物质量增加了47.8%,地上部磷含量增加了50.6%,地下部磷含量增加了29.1%,但在高磷(100 mg/kg)条件下,接种与未接种AM真菌对棉花生长的影响不显著。【结论】无论是盐胁迫还是非盐胁迫下,当施磷量为50 mg/kg时,接种AM真菌能够降低pH和电导率,充分发挥菌根效应,显著促进棉花生长发育和磷素吸收,提高磷素利用率。
    • 孟翔; 孙伶俐; 谢开云; 刘伟; 褚皓清; 赵越
    • 摘要: 为探究灌溉、施磷量和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L)产量和水分及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本研究设置调亏灌溉(RDI)和定额灌溉(QI)2个灌溉处理,施磷肥0(P_(0)),60(P_(1)),120(P_(2))和180kg·hm^(-2)(P_(3))4个肥力梯度,以及AM(土壤不灭AM真菌)和-AM(土壤灭AM真菌)2种处理。对紫花苜蓿产量、磷含量、磷吸收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指标测定,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差异比较。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平均总产量在QI和RDI下分别为14487.08kg·hm^(-2),13395.23kg·hm^(-2),QI与RDI相比产量高出8.1%,但其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了24.3%。与不施磷处理相比,施磷处理下紫花苜蓿总产量提高15.40%~39.96%。平均总产量在AM处理和-AM处理下分别为14938.47kg·hm^(-2),13450.22kg·hm^(-2),AM处理与-AM处理相比产量高出11.1%。综合来讲,QI+P_(2)+AM处理下(即灌溉量14000m^(3)·hm^(-2)、施磷量120kg·hm^(-2)和土壤不灭AM真菌),紫花苜蓿总干草产量最高17343.69kg·hm^(-2),总吸磷量最高为51.46kg·hm^(-2),RDI+P_(2)+AM处理组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1.64kg·m^(-3)。
    • 张文萍; 管啸; 钟诚; 易宇; 肖卫华; 易达理; 杨良玖; 吴根义
    • 摘要: 为探明水稻镉吸收及叶片光合特性对增氧条件下施磷量的响应特征,明确施磷量和根际增氧的作用效果,以杂交水稻C两优608为材料,考虑施磷水平和灌溉方式两个主要因素,设置4个施磷(PO)水平,即P1(不施磷)、P2(0.18 g·kg^(-1))、P3(0.36 g·kg^(-1))、P4(0.54 g·kg^(-1)),2种灌溉方式,即NI(不增氧灌溉)、OI(增氧灌溉),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施磷与增氧对水稻各生育期叶片光合特性及成熟期镉吸收及迁移转运的影响规律,确定了水稻叶片光合特性与水稻镉吸收的对应关系,揭示了施磷与增氧降低水稻成熟期籽粒镉含量的机理。结果表明:与不施磷相比,无论增氧与否,施磷均可促进水稻成熟期根部、秸秆部镉的吸收与转运;增氧处理下水稻镉由秸秆部向籽粒的转运系数、籽粒镉累积分配比例均低于不增氧处理,秸秆部镉累积分配比例均高于不增氧处理;不外施磷肥情况下,增氧处理水稻成熟期籽粒镉含量最低(0.13 mg·kg^(-1)),水稻各部位镉多集中于根部(33.95%)和秸秆部(46.18%),只有19.87%集中于籽粒。抽穗期、灌浆期是影响水稻成熟期镉吸收的关键时期,增氧在提高灌浆期净光合能力的同时,还促进了镉由水稻根部向秸秆部转移,降低了镉从秸秆部向籽粒的转移,使水稻镉进行重新分配。研究表明,增氧可通过调整水稻内在敏感性,降低水稻成熟期籽粒镉含量及镉从秸秆部向籽粒的转移能力。
    • 贾照杰; 吉德昌; 陈飞; 武立萍; 李铭轩; 于占波; 丁凡
    • 摘要: 【目的】研究长期施用不同量磷肥对农田土壤和作物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学、微生物活性及土壤碳库数量和稳定性的影响,为农田养分调控和生态系统稳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沈阳农业大学长期(28 a)地膜覆盖与施肥定位试验为平台,设置3个施磷处理:不施磷肥(P 0)、67.5 kg P_(2)O_(5)/(hm^(2)·a)(P_(1))、135 kg P_(2)O_(5)/(hm^(2)·a)(P_(2))。2015年秋季收获期采集0~20 cm土壤和玉米植株不同器官(根茬、茎秆、叶片、籽粒),测定土壤和作物C、N、P含量,土壤呼吸速率及土壤颗粒有机碳与矿质结合态有机碳含量。【结果】与不施磷肥相比,长期施用磷肥增加土壤全磷、速效磷、碱解氮含量及土壤pH,降低土壤C/P和N/P,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C/N无影响。施用磷肥增加了玉米器官磷含量,从而降低了N/P,但对玉米器官的C、N含量无影响。施用磷肥抑制了土壤呼吸速率(微生物活性),而对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呼吸熵、微生物熵无显著影响。施用磷肥对土壤颗粒有机碳与矿质结合态有机碳的含量及其占总有机碳的比例无影响。【结论】长期施用磷肥因增加土壤和作物P含量而降低N/P和C/P,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但是对土壤有机碳库数量及稳定性无影响。
    • 臧家艺; 马玉荣; 梁瑞泽; 李豫悦; 杨鑫
    • 摘要: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是陆地生态系统中一类重要的土壤微生物,能与约80%的陆地植物形成互利共生关系。本研究通过构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单播、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单播、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1∶1)混播组合,设置接种AMF和磷添加处理,探讨土壤有效磷水平与AMF互作对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体系地上生物量及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接种AMF处理相比,接种AMF处理下紫花苜蓿单播体系地上生物量提高17.59%,无芒雀麦单播和混播地上生物量分别降低10.23%和10.26%。施磷处理下,接种AMF对单播和混播地上生物量无显著影响。混播体系中无芒雀麦的地上竞争率大于紫花苜蓿,接种AMF对紫花苜蓿地上竞争率无显著影响,使无芒雀麦地上竞争率降低56.41%。接种AMF使混播体系中紫花苜蓿地上磷吸收量提高66.12%,对无芒雀麦地上磷吸收量无显著影响,缓解了无芒雀麦对紫花苜蓿的竞争排除作用。综上所述,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构建的(1∶1)混播体系中AMF能有效抑制禾草无芒雀麦的地上竞争力,利于豆禾混播体系的维持。
    • 闫承宏; 吴娜; 刘吉利; 赵匆; 何海锋
    • 摘要: 【目的】研究施磷量对盐碱地柳枝稷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期确定适宜的施磷量,为宁夏银北盐碱地区盐碱土壤改良和柳枝稷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宁夏银北地区,以能源作物柳枝稷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设置0、30、90 kg/hm^(2) 3个磷肥施用量(分别用P0、P30、P90表示),研究不同处理对柳枝稷生长、土壤盐碱含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在柳枝稷成熟期,各处理0~100 cm土层土壤盐碱含量均表现为P0>P30>P90,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碱解氮含量均为P90>P30>P0,与P0相比,P90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盐碱含量、提高了养分含量。施磷有助于柳枝稷生长,促进植株对氮素及磷素的吸收利用,提高地上部干物质积累。3种施磷水平下,土壤氮素收支平衡均为亏缺状态,土壤磷素收支平衡仅在P90处理下表现为盈余。【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施磷量为90 kg/hm^(2)既能保证柳枝稷生长良好、获得较高的生物质产量,又能缓解盐碱压力,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并维持合理的氮、磷素收支平衡。
    • 齐鹏; 王晓娇; 焦亚鹏; 郭高文; 马娟娟; 武均; 蔡立群; 张仁陟
    • 摘要: 利用2017年设置在定西市李家堡镇麻子川村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设置4个施磷水平:P1(0 kg·hm-2)、P2(75 kg·hm-2)、P3(115 kg·hm-2)、P4(190 kg·hm-2),测定收获后耕层土壤(0~20 cm)无机磷组分(Ca2-P、Ca8-P、Al-P、Fe-P、O-P、Ca10-P)、有机磷组分(LOP、MLOP、MROP、HROP).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磷组分含量变化顺序为Ca10-P>Ca8-P>MLOP>O-P>HROP>Fe-P>Al-P>Ca2-P>MROP>LOP.随着施磷量的增加,Ca2-P、Ca8-P、O-P、LOP、MLOP、MROP、HROP、有效磷、全磷含量增加,增幅为8.41%~56.95%;Al-P、Fe-P、Ca10-P含量先增加后降低,最大值分别为43.45(P2)、37.64(P2)、341.63(P3)mg·kg-1,最小值分别为28.63、33.06、321.96 mg·kg-1.随着施磷量的增加,Ca2-P、Ca8-P和MLOP占比增加,增幅分别为28.00%、24.46%、6.37%;Al-P、LOP先分别增加至6.00%(P2)、2.67%(P2)后减小至4.31%(P4)、2.11%(P4);Fe-P、Ca10-P、MROP、HROP减小,减幅分别为5.75%、12.64%、21.37%、6.75%;O-P由9.17%(P1)先减小至8.08%(P3)之后增加至8.80%(P4);PAC(磷活化系数)增加,增幅最大为26.40%(P4);无机磷占全磷的相对含量和无机磷与有机磷之比先增大后减小,分别由增幅的80.41%、4.10%减小至76.32%、3.21%,有机磷占全磷的相对含量先减小至19.59%后增加至23.75%.土壤磷形态对有效磷的直接影响大小顺序为:Ca8-P>Ca2-P>MLOP>LOP>HROP>MROP>Fe-P>Al-P>O-P>Ca10-P.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结果表明,Ca2-P是陇中黄土高原春小麦农田土壤有效磷的最主要磷源,长期施磷肥主要通过提高可供作物直接利用的Ca2-P、LOP和具有缓效作用的Ca8-P、Al-P、MLOP比例,降低土壤中难溶性Fe-P、O-P、Ca10-P、MROP、HROP的比例从而增加有效磷的含量,进而提升了土壤潜在供磷能力.
    • 向君; 樊利华; 张楠楠; 吴淑兰; 郭敏; 周星梅; 王彦杰
    • 摘要: 以箭竹及其根际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实验,设置2种水分处理(正常浇水和干旱胁迫)和2种施磷量处理(施磷和不施磷),探究施磷对干旱胁迫下箭竹根际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1)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箭竹根际土壤中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氮和有效磷的含量,虽对箭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了箭竹根际土壤中总PLFA(phospholipid fatty acid contents)的含量和真菌、细菌、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的PLFA含量以及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的PLFA比值,显著改变了箭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显著降低了箭竹的生物量.(2)施磷显著增加了受旱箭竹根际土壤中微生物量碳和有效磷的含量,虽大体上对受旱箭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增加了受旱箭竹根际土壤中总PLFA和真菌PLFA的含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细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放线菌的PLFA含量以及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细菌的PLFA比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受旱箭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从而改善受旱箭竹的生长.(3)主成分分析表明,干旱对箭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显著,而施磷的影响不明显.(4)相关分析发现,箭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箭竹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氮及箭竹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综上,干旱降低了箭竹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改变了箭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抑制了箭竹的生长;施磷能增加受旱箭竹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改善受旱箭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改善受旱箭竹的生长.
    • 向晓玲; 陈松鹤; 杨洪坤; 杨永恒; 樊高琼
    • 摘要: [目的]冬干春旱、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缺乏是四川丘陵旱地冬小麦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通过研究休闲期秸秆覆盖还田和施磷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期为四川丘陵旱地小麦高产稳产及磷素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方案.[方法]试验于2018-2020年在四川仁寿进行,采用裂区设计,以秸秆覆盖(SM)和不覆盖(NSM)为主区;3个磷水平0(P0)、75 kg·hm-2(P75)和120(P120)kg·hm-2为副区.分析秸秆覆盖和施磷下小麦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性状及磷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秸秆覆盖的增产效应高于施磷效应.2018-2019和2019-2020年度秸秆覆盖处理较不覆盖处理小麦有效穗分别增加17.7%和8.48%,穗粒数增加15.6%和11.2%,产量提高18.6%和13.5%;两年度施磷75 kg·hm-2较不施磷处理小麦有效穗分别增加18.2%和8.79%,穗粒数增加21.1%和6.09%,产量提高30.2%和16.1%;施磷120kg.hm-2比不施磷处理有效穗分别增加21.2%和9.53%,穗粒数增加20.2%和4.03%,产量提高31.8%和17.9%.秸秆覆盖显著提高了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磷素积累量,且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同时秸秆覆盖与施磷均可显著提高小麦花前干物质和磷素转运、花后干物质和磷素积累能力.秸秆覆盖显著提高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但降低了花前磷素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而施磷显著提高了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和花前磷素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秋闲季秸秆覆盖还田促进了磷的吸收利用,磷肥吸收效率2年分别提高27.3%和23.7%,磷肥偏生产力提高17.8%和14.7%.[结论]秸秆覆盖更有利于促进花前干物质和磷素转运,同时促进花后磷素积累和提高磷肥吸收利用效率,通过增加有效穗和穗粒数实现增产.在本试验条件下,秸秆覆盖+75 kg.hm-2磷肥是适用于四川丘陵旱地小麦高产高效的耕作栽培措施和磷肥管理方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