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学事件

文学事件

文学事件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0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篇、专利文献20069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百家评论、粤海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 文学事件的相关文献由9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阳、朱国华、阴志科等。

文学事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6 占比:0.53%

专利文献>

论文:20069 占比:99.47%

总计:20175篇

文学事件—发文趋势图

文学事件

-研究学者

  • 刘阳
  • 朱国华
  • 阴志科
  • 欧阳可惺
  • 石华鹏
  • 赵亚珉
  • 赵卫东
  • 赵思婷
  • 邢建昌
  • 陈亚琼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阳
    • 摘要: “文学事件”在学界印象中似乎已是拿来可用的现成概念,但深入的考察表明,其学理根基并未充分建立起来,尚待深掘其谱系。欧陆缘起、英美命名以及东方化回应这三个关键点,依次图绘出了直接将“事件”与“文学”关联起来的学理轨迹。布朗肖以虚空的沉默取代存在,确立基于存在的出格的事件新面相,这伴随着对文学力量的积极估计。阿特里奇而非伊格尔顿首次提出“文学事件”概念,围绕语言廓清其独异性与偶然性、唯一性以及光晕的区别,引燃了阅读在这一事件类型中的意义。小森阳一接续性地从比喻与无限微分角度,深化探究作为“文学事件”的阅读,使其逐渐成为晚近文论研究的新生长点。
    • 李文芬
    • 摘要: 多年来,宏大"理论"的预设型阐释模式代替了传统的"文学细读",文学的独特性被驱逐至无人问津的边缘。德里克·阿特里奇抵制把文学工具主义化的做法,将文学作品视为一个由主体行动构成的文学事件。独特性是文学事件的核心,产生于作者创新文学作品与读者阅读这两者的主体行动之中;主体负责任的伦理式创作体验与阅读则是文学独特性得以呈现的条件。对文学事件独特性的构建重心在于主体对文学的独特审美体验,它是对理论时代将文学与主体、语境相脱离进行研究的反思,同时也是对文学独特性及其地位的肯定。
    • 邢建昌
    • 摘要: 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学事件》对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具有某种示范性。伊格尔顿认为,唯有唤起新、异感觉的文本才有资格称为“文学事件”。策略即符号化策略,表现为形式和内容边界之间连续不断的运动。历史、现实、意识形态等作为策略化过程中的潜文本存在于文学的世界里。策略使文学摆脱了外在世界的纠缠,获得了自我指涉性。伊格尔顿的探讨说明:真正的理论不是对文学的剥夺,而是文学性的发现。理论与文学相互追逐、相互嬉戏、相互生成,共同丰富了文学的世界。
    • 刘阳
    • 摘要: 正成为学术热词的“文学事件”,究竟是确实提出了此前未有的新问题,还是仅用新标签重复着已有研究论题,这取决于对其学理演替的深入考辨。在此过程中可以发现,作为出处的、以阿特里奇为代表的英美文学事件论,是语言陌生化与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结合性翻版。结合阿特里奇的后理论文集编者身份与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主张分析,这一形态的出现与英美学界对理论的反思同步,它由此包含对理论的语言论盲点的批判,客观上引出了超越语言论之后的两种文学事件形态,即文学事件在法国当代理论中的差异形态,以及渊源于本雅明等德国思想的晚近戏剧研究中的历史形态。在推崇“不隔”的现代中国,接受“文学事件”时须构造一个突破可能性范式的中介,才能化其完整形态入中国母体,这在抒情传统与说书传统强盛的我国语境中颇具难点。文学事件论的中国接受,因而提供了西方文论中国化的防范性标本。
    • 王金胜
    • 摘要: 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描述1930年代初期的中国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事件意义上,在历史事件的发生、转变与完成过程中,关注偶然性和普遍主义原则的辩证,塑造“真正的行动者”形象。小说本身便是一个文学事件,其终极目的不在如实再现重大历史事件,而在通过回溯历史发现一种普遍原则,抵抗当下历史文化语境中事件所面临的“非事件化”境遇。作为一个文学事件,《千里江山图》既是历史的再铭刻,更是在重新事件化中的再启程。
    • 张丹旸
    • 摘要: 20世纪末以来兴起的文学事件观强化了对文学作品与文学性“生成”过程的关注。文学不再是脱离于主体的稳定静观对象,而是不断变化的非实体性存在。文学性泛化造成的“文学终结”认识是文学事件阐释学的理论前景。互文性理论所强调的开放性、生产性、复数性、解域性、意义不确定性则使事件概念拥有进入文学理论话语的可能。从互文性到事件性,文学事件观凸显了文学作为实践活动的未完成性、过程性与动态性特征。文学事件阐释学启发当代文艺理论从本质提取走向实践本身的回归,主张主体在与文本的积极互动中建构生成一种被命名为“文学”的“实际存在物”。文学是一项现实活动和生成事件,具有存在论意义上的“独特性”。文学审美意义的事件性阐释,展示了事件思想向文学研究开放的理论特色与美学价值。
    • 陈剑晖
    • 摘要: 一个现象级的文化现象“粤派批评”口号的提出与围绕这一概念的讨论,以及“粤派批评丛书”的出版,是广东改革开放以来一次较有广度和深度的文学事件,它的影响已超越了地域局限,甚至“是一个现象级的文化现象”。粤派批评的社会影响之所以超过了发起者与参与者的预期,在创作、研究、传媒、管理等领域引发强烈而广泛的反响。
    • 摘要: 本书以时间为顺序,详细记述了鲁迅自1912年来到北京至1936年在上海去世的24年里所参加的重要饭局。深挖并撷取史料中相关部分,梳理鲁迅整个生活概况、创作心理、文人交往等,勾勒出鲁迅在文学史之外,更为真实更为立体丰满的文人形象。同时以鲁迅为原点,辐射当时的文学大家甚至文学事件,为读者展现了身临其境般的民国生活现场。
    • 杨胜刚
    • 摘要: 王磊光在2019年春节期间推出的《"故乡记忆"的终结》一文没有引起太大关注,曾经热闹非凡的"返乡书写"似乎消歇下去了。对媒体而言,这意味着一个流量话题消费性的乏力;对研究者而言,对这一现象的后设性总结却适逢其时,一些问题变得不可回避:在"返乡书写"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的同时,如何看待其负面评价?"返乡书写"背后到底隐藏了怎样的问题?为什么一批学院知识分子会成为其写作主体?这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本文将对这起由文学话题点燃,却引爆社会立体反应的文学事件进行梳理。
    • 刘阳
    • 摘要: 作为晚近事件性思想在东方的代表,伊莱·罗纳在2015年从独特角度对多重既有事件面相,尤其是德勒兹进行积极扬弃,围绕身体、语言与虚拟化等关键概念,将事件视作生命力与表达方式的张力,用语言深入界说这一张力,而引出事件深层所必然植根的文学成因与具体原理,建构起因自觉意识到限度而在伦理前景上颇为积极的文学事件论,在批判地吸收事件性前沿思想成果、揭示事件的文学实质以及汇聚相关研究线索方面,提供了值得我国学界借鉴的动力,也留下了值得进一步深究的问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