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化主体

文化主体

文化主体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390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文化理论、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6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3916篇;相关期刊327种,包括理论与当代、瞭望、民主与科学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建会30周年学术研讨会、辽宁省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儒学全球论坛(2007临沂·苍山)暨荀子思想的当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文化主体的相关文献由421位作者贡献,包括曾祥耿、李勇翔、李德顺等。

文化主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6 占比:2.70%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3916 占比:97.27%

总计:14306篇

文化主体—发文趋势图

文化主体

-研究学者

  • 曾祥耿
  • 李勇翔
  • 李德顺
  • 任东方
  • 刘君荣
  • 刘忱
  • 奚皓晖
  • 岳五九
  • 徐延君
  • 施惟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建威
    • 摘要: 竞技武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本土和西方双重文化身份,如何对抗逆向文化冲击与适应新时代要求是其当代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从文化冲击、逆向文化冲击、文化适应、文化再适应等概念出发,认为竞技武术当前处于原位逆向文化冲击状态。竞技武术体操化、舞蹈化、高难美新飘的技术风格,西式化的教学训练和赛事规程,以及精神内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都与传统武术存在巨大差异,使其在面对逆向文化冲击时表现出种种“不适”症状。这与文化主体错位、母文化环境发生改变有关,竞技武术自身亦没有做好“返乡”的文化准备。新时代竞技武术要坚守文化主体,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讲好中国武术故事,强化文化身份认同;做好顶层设计和发展方案,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武术发展之路。
    • 王巍
    • 摘要: 传统茶文化研究方法,将某一阶段茶文化的表象作为独立客观的研究对象,常落入文化客观主义的局限,无法揭示文化发生学深层规律。以文化主体为基点的文化发生学从文化主体角度出发进行文化研究,探寻人的世界观、认知模式和价值追求等底层逻辑在特定历史情境中对文化生成的决定性作用。以中国文化主体为主线的茶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之初定居文化下产生茶文化雏形,在东方文明汇聚时期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影响下形成唐宋禅茶文化,在茶文化向世界传播时期,面对日本和西方两类不同的文化主体,形成不同样态的茶文化。本文认为,从文化主体出发研究中华茶文化可以更清楚地把握文化生成规律,为未来茶文化的发展理清思路。
    • 李红梅
    • 摘要: 大运河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不仅具有沟通南北的政治、经济价值,更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大运河沿线已经形成璀璨古今的文化带。当前,保护与传承大运河文化面临不少困境,其中,最为关键者在于大运河文化本身。大运河文化是一种实际上不断流变、演化的活态遗产,受到我国整体经济、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因其不断流变、演化,保护、传承与利用的难度较大。破解此难题的出路在于人,只要不是人为地隔断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民众与大运河文化环境,大运河文化就能够得到保护、传承和利用。
    • 杨泷
    • 摘要: 现代化公园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基本观赏要求,还需要关注人们在精神方面的追求,实现城市文化在公园景观空间内部的有效延续,以及同人们的思想认知相互融合,彰显出城市文化在空间中的重要优势。基于此,文章对城市文化进行了概述,阐述了城市文化在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原则、应用价值以及具体的应用。
    • 高金勇
    • 摘要: 如何展现文化尤以价值存在为重?在众多的文化阐释中,唯独价值精神以标签方式使文化展现于现实世界,并形成价值精神、文化历史以及文化理念三者统一,故而文化价值是文化存在的定言命令.文化定言命令并非使文化价值存在固化,文化价值必须要面向现实.文化借助文化道德使文化既能够通向文化精神层面,也能通向文化现实层面,从而使文化在价值精神与价值实践之间形成相向的价值实践力,促成文化价值精神与文化现实统一.人是文化的价值主体,文化主体具备价值能动之为,一方面文化价值主体通过内在的道德自觉,使文化价值与主体自我相通;另一方面在主体自我完善的基础上形成外化的道德自觉,并以此延伸至文化主体之间,在社会价值关系中形成伦理共识.
    • 杨涛
    • 摘要: 重构文化生态促进乡村的全面充分发展,是脱贫乡村在后扶贫时代的工作目标.重构脱贫乡村的文化生态,必须改善乡村的物质环境条件和人文环境,来增强脱贫乡村文化生态载体的支撑作用;通过教育、引导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培养文化骨干和民间组织,来提升脱贫乡村文化生态主体的文化自觉.
    • 李达
    • 摘要: 世界的运行,离不开引力、磁力等基本力场的作用。与此相似,文化也有力场,且围绕这些力场,能形成稳固、平衡、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对学校文化来说,这些力场是学校文化生命的健康所系、自由所出,须臾不可离。但在现实中,学校文化常常遭遇"力场悖反"的尴尬处境,甚至异化扭曲、面临挑战。聚焦学校文化内核,分析文化建构得失,着重从"守恒""固本""潜注""立标"四个维度努力,能有效解决"力场悖反"的问题,让学校文化返璞归真。
    • 杨国强
    • 摘要: 在科举制度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里,士大夫既是文化主体,也是官僚主体.由此形成的两者合一,使权力(政治)因文化而有了正当性与合理性;又使权力因此而在文化的规范和制约之下.这种文化与权力的深度交集,便构成了长久延续的文官政治.自科举停置,文化与权力之间的合一随之断裂.而后,一面是从清末到民初,已被移出了权力圈的文化主体以万千知识人为支撑,依然在20世纪初的中国以学理、思想、舆论、评说影响人心而掀动四方,形成文化主体与权力主体的对峙和对立.一面是清末民初的政治主体不再与文化主体相交集,面对天下,已没有了可以引为依傍以说明自己合理性和正当性的理据;同时又因没有了文化对政治的规范和制约,而致这一段历史中的权力主体前所未有地无所管束而肆张无度.与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度下的文官政治相比,文化主体变,权力主体也变,与之相应的则是中国社会的大幅度震荡.
    • 史文静
    • 摘要: 结合媒体实践及新冠肺炎疫情实践案例,阐述了城市治理视域下舆论引导的三个机制,分别是以人为本的组织界面联结机制、场景化的大数据资源聚合机制和具身性的社群认同机制.互联网虚拟社区的互动与连接只是实体空间关系的一种延伸,这次突发公共事件中所出现的问题反而加深了对实体社区空间的重视和认同.社交媒体时代主流媒体需重塑文化资本达成新的社会动员,进而完成对文化主体人的深层精神建构.舆论引导的关键依然是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信任,这也是政府的民心支撑和舆论引导目标的秩序保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