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上软下硬

上软下硬

上软下硬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2年内共计244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铁路运输、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篇、专利文献331765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现代商贸工业、城市建筑、建材与装饰等; 上软下硬的相关文献由819位作者贡献,包括姜谙男、肖先、刘金明等。

上软下硬—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5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31765 占比:99.97%

总计:331860篇

上软下硬—发文趋势图

上软下硬

-研究学者

  • 姜谙男
  • 肖先
  • 刘金明
  • 吴波
  • 张林
  • 张利军
  • 韩超
  • 牛富生
  • 任少强
  • 吴应明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康斌; 李慧鹏; 朱燕毕; 滕春俑; 林德文; 沈俊荣
    • 摘要: 地下交通建设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盾构法作为一种新型的地铁隧道施工工法,以其较高的施工效率、较小扰动、较强的地层适应性、较高的安全性等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上软下硬复合地层是盾构施工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不良地层,在此地层中盾构施工时更容易引发地表沉降,对周围环境产生较大影响。以此地层为工程背景,通过Midas软件对盾构掘进参数对地表的沉降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在不同开挖参数下,地表沉降和变形是不同的,最终确定了盾构掘进参数的安全取值范围。
    • 严明; 豆叶青; 匡星晨
    • 摘要: 本文通过FLAC 3D有限差分软件,对合肥地区上软下硬地层中盾构下穿建筑物桩基做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地表的沉降规律和建筑物桩基的变形特征。结果表明:地表以正态分布的规律发生沉降,在隧道的正上方是沉降最大值,隧道两边沉降值较小,影响范围约为隧道左右各3倍洞径。桩基的变形与它距隧道中心的距离成反比,其中竖向位移在盾构到达桩基下方前,随着它与盾构距离的减小而增大,并在盾构开挖过后达到最大值。水平位移在盾构到达桩基下方时达到最大值,随着盾构的远离,影响减小。
    • 张刚
    • 摘要: 厦门地铁1号线城市广场站~塘边站区间暗挖隧道线路正穿横跨嘉禾路的SM地下通道。该段地质情况为中风化花岗岩基岩凸起,需要爆破开挖,基岩岩面在隧道开挖线拱顶往下30~72 cm,基岩上部地质为杂填石。暗挖隧道拱顶开挖线与地下通道底净距为2.358 m,属于典型的上软下硬地层中浅埋暗挖隧道正穿构筑物施工。文章通过控制隧道内爆破开挖施工,保证隧道开挖质量和安全,同时保证SM地下通道爆破振速和沉降符合规范要求,对今后上软下硬地层中浅埋暗挖隧道穿越构筑物具有指导作用。
    • 宋岩磊
    • 摘要: 地铁是我国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地铁的建设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出行质量,而且给予人们更便利的交通条件,但在地铁建设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上软下硬的地层结构,而这种地层结构会增加施工人员在对地铁进行施工时的难度系数,目前许多地铁建设企业对上软下硬的地层结构并没有明确的认识,所以这就造成施工人员在对地铁进行建设过程中既存在购买材料具有盲目性的问题,又存在技术人员自身技能的问题.为此,本文将基于地铁建设中对上软下硬地层结构认识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在地铁建设中利用盾构法对上软下硬地层进行施工进行探讨.
    • 康斌; 李慧鹏; 朱燕毕; 滕春俑; 李华平; 张进益
    • 摘要: 上软下硬复合地层是盾构施工过程中的不良地层之一,对盾构的正常施工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文章针对此类地层的主要特征,分析了在施工过程中造成滚刀偏磨、刀圈断裂的原因,并且从刀盘转速设计、使用硬度梯度刀圈和不同宽度的刀圈等方面提出了上软下硬复合地层盾构掘进施工方法,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 王怀东; 王洋; 崔广宇; 宋帅; 王欢
    • 摘要: 上软下硬地层中小净距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问题是城市地铁盾构研究的重点问题,依托深圳地铁14号线工程,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的方法研究了在上软下硬地层中盾构施工对地表沉降变形规律的影响,分析了小净距盾构隧道在不同硬层比中掘进的沉降规律。研究表明:硬层比对上软下硬地层地表横向沉降的影响较为显著,随着硬层的增大,地表最终沉降量逐渐减小且沉降槽逐渐变浅;上软下硬小净距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最大沉降量出现在隧道轴线靠内侧处;通过研究盾构施工引起的最大沉降量与硬层比之间的关系,建议将硬层比为20%~80%作为上软下硬地层地表变形规律研究的范围。
    • 黄向阳; 章邦超; 梁基冠; 梁禹
    • 摘要: 上软下硬地层在沿海地区十分常见,由于地层竖向差异显著,在其中进行盾构施工难度较大。为评估上软下硬地层中盾构下穿过程中既有隧道的响应和安全,以广州地铁22号线下穿3号线的实际工况为例,基于Midas-GTS构建精细化的盾构下穿施工模型,并结合实测数据对其进行校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盾构下穿施工中既有隧道应力和变形,主要结论如下:(1)将Midas-GTS所得的沉降数据与现场实测的沉降数据相对比,证明Midas-GTS的有效性和可靠性。(2)在盾构下穿过程中,既有隧道的最大主应力分布于中间管片拱腰处,最大主应力为0.755 MPa;最小主应力处分布在管片拱顶区域,最小主应力为3.7 MPa。(3)在上软下硬的地层中开展盾构施工,既有隧道的最大沉降值为1.04 mm,小于规范允许值。
    • 刘洪亮; 章邦超; 郭佳; 焦叶飞; 张敏
    • 摘要: 以广州地铁18号线番南1号井—2号井上软下硬区段复合地层盾构隧道穿越密集房屋群为工程背景,结合超前注浆工艺和现场监测数据对地表建筑物沉降变形过程、加固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针对土压平衡辅助气压盾构模式提出的3次磷酸水玻璃混合液封孔及后退式超前注浆加固可有效控制地表建筑沉降,下穿龙美村期间建筑沉降变化保持在-8~5 mm范围之间;(2)注浆当日刀盘前方0~20 m范围地表房屋测点基本处于隆起状态,其中5~10 m范围注浆产生的隆起效果最明显,最大隆起值可达5.76 mm,平均值为1.21 mm;(3)注浆段刀盘通过前后的隆起与沉降趋势比较相似,受到多个注浆循环的影响,沉降槽出现向注浆搭接位置交会的趋势;(4)注浆结束标准可按定量和定压相结合方式,压力宜控制在0.3~0.5 MPa,单个循环注浆最长可达18 m,两个循环间搭接长度为3 m,掘进8~10 m,平均每循环约可完成6环,注浆加固效果良好。
    • 张生林
    • 摘要: 在城市中心用矩形顶管法施工浅埋地下通道,不开挖路面,不封闭交通,不改迁管线,较传统的地面开挖工法在地下管线保护、地面交通保持等方面有显著的优势,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结合广州地铁二、八号线同福西站左右线站厅之间的3条6.0m×4.3m矩形隧道的施工案例,介绍了土压平衡矩形顶管机浅埋带压始发和上软下硬段处理技术,对以后类似工程施工具有借鉴意义.
    • 王国礼
    • 摘要: 在水库蓄水过程中,由于地下水位的改变会导致库水边坡内部的渗流场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原始边坡进入浅表生改造阶段,若处置不当,可能导致边坡变形逐渐增大,甚至形成滑坡,因此对库水边坡的流固耦合特征进行分析很有必要.本文以上软下硬型边坡为研究基础,使用SWEEP/W模块对库水边坡进行蓄水作用下的数值分析,计算结果发现:在水库蓄水时,边坡水头总是沿斜坡中上部指向坡脚(河谷),为进一步分析边坡的应力、应变特征,在渗流分析的基础上使用SIGMA/W模块,将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计算,得出了考虑渗流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场,进而得出在蓄水作用下的斜坡可能存在的软弱面,最后使用SLOPE/W模块进行稳定性计算,得出稳定性系数,完成稳定性评价,该研究方法对库水边坡的变形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