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相关文献在1950年到2022年内共计4647篇,主要集中在教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体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89篇、会议论文56篇、专利文献25713篇;相关期刊1610种,包括上海教育科研、比较教育研究、上海教育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第四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2014齐鲁高教论坛等;教育目的的相关文献由4720位作者贡献,包括冯建军、陈桂生、王淦生等。

教育目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589 占比:15.12%

会议论文>

论文:56 占比:0.18%

专利文献>

论文:25713 占比:84.70%

总计:30358篇

教育目的—发文趋势图

教育目的

-研究学者

  • 冯建军
  • 陈桂生
  • 王淦生
  • 肖川
  • 吴全华
  • 周敏
  • 喻立森
  • 张楚廷
  • 张霞
  • 扈中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党印; 刘丽红; 张诺
    • 摘要: 正确认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劳动教育的关系对于更好地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进行溯源并对其演变历程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新时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发展方向。研究认为,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教育目的具有共性,在教育方式上均注重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从而致力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经世致用之才。在新时代,新技术和新产业不断发展,生产劳动有了新形式,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扩展到更多领域,升华为内涵更丰富的劳动教育,教劳结合与劳动教育相互依托,互为支撑。
    • 何亮
    • 摘要: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来说至关重要,正确地认识了教育目的教育活动也就有了方向和动力。杜威和斯宾塞生活的时代相近,他们的教育目的观也存在着明显的相似性。具体表现在二者都受到传统教育目的观的深刻影响,同时在整体上都体现出了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但是,二者教育目的观的思路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杜威认为教育是从个人到进步的社会再从进步的社会到发展的个人如此循环上升的过程,民主社会是基点和归宿;而斯宾塞虽也是从个人出发,但其目的并非指向社会而依旧回归个人,主张为个人完满生活做准备。因此,在具体的教育视角、教学内容、课程形式上二者存在着差异。
    • 李晓美
    • 摘要: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争,是现代教育目的论上的重要论题。处理这一论题时,如今的教育理论教科书多采取折中调和立场。与之不同,刘咸炘在继承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个人主义”与“社会本位”二论之偏弊,创造性地提出了“个人本位的社会主义”之论断,堪称继往开来以创新中国教育理论之典范。“个人本位的社会主义”主张个人是无限时空关联中的一个点,纵向贯通祖先后代,横向连贯家国天下,因此教育要从个人的自我完善做起,以个人达于社会。“社会本位”和“个人主义”则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此即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之争的根源所在,概念间的混淆也导致了当代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之争的偏谬,因此,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当以“个人本位的社会主义”为准。
    • 任俊儒; 胡少明
    • 摘要: 素养教育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是以促进人全面发展为导向。初中英语教育肩负着实施素养教育的重任同时却也存在着家长认知缺位,学生兴趣缺失,教学方式陈旧,教学评价单一等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在于转变外界的教育认知,拓宽英语的接触渠道,优化英语的课程设计,改善英语的评价方式等,从而推动英语素养教育的实施,促进学生英语学习与人格身心的健康发展。
    • 曲建武; 张晓丹
    • 摘要: 今日之中国正行进在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高校必须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人民的幸福安康。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是高校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体力量,要通过加强师德建设,厘清教学界域,夯实教学条件等现实路径,着力建设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努力完成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赵迪阳
    • 摘要: 教育改革轰轰烈烈,但应试教育仍然是许多学校的第一选择,应试教育对于小学教育的弊端逐渐显现,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目的的偏离,教育者以及家长处于一个难以撼动的社会机制中,自身的意识也发生偏离,忽略学生自身想法与品格,导致日后容易出现“人生意义”问题,小学语文教育应注重其本真状态,帮助学生找寻人生目的与意义。基础教育下教师应注重专业成长,形成独特教学风格,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以及主体地位。
    • 张文丽
    • 摘要: 数学教育的目的是贯穿数学教育始终的最为重要的指导思想之一,既是数学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数学教育过程的指南,最终也是数学教育的归宿。
    • 陈娜; 代常娇
    • 摘要: 重新审思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是对教育价值密码的探索,也是对教育价值的解码。近代以来,教育目的表现为自然取向、社会取向、文化取向等三种形态,分别旨在培养自然人、社会人与文化人。杜威批判性地论述了这三种教育目的形态,对其优劣进行对比分析,由此引申和论证“教育无目的论”。“教育无目的论”是杜威关于个体的发展观、生长观与对民主社会追求的集中反映,其中关于教育目的的思考更是与如何促进人的发展、生长以及如何建构社会民主紧密相联。这要求当前学校教育要坚守教育的根本立场,关注儿童自由生长;回应教育的现实需求,遵循教育的生活向度;依循教育的民主旨趣,追寻民主社会建构。
    • 刘勤
    • 摘要: 教育惩戒作为教师和学校等教育主体依照法律法规对学生进行合法管教的一种手段,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约束作用,正确运用教育惩戒,有利于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但若运用不当,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还会引发师生关系问题,因此,正确理解教育惩戒的概念,了解当前实施教育惩戒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加深对教育惩戒的理解,塑造教育惩戒实施背景下的良好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 洪啸; 王美春
    • 摘要: 杜威的"教育无目论"并不意味着杜威认为教育无目的。相反,它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教育目的论思想体系,体现了杜威将教育目的与基于实用主义哲学和民主社会理念的过程观、经验观、手段方法观、民主观融为一体的独特思维。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论"进行再探,可进一步发掘在现实情境中所投射出的当代现实指向,包括关注学生主体,承认其具有无限可能性;在国家整体教育把控和具体教学场景中保持张力;在社会理想和个人追求之间寻求平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