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教师教育课程

教师教育课程

教师教育课程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532篇,主要集中在教育、常用外国语、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27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2432篇;相关期刊310种,包括当代教育科学、当代教师教育、当代教育与文化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六届地方院校校长论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管理研究会2008年年会暨大学经营国际论坛等;教师教育课程的相关文献由580位作者贡献,包括姜勇、谢赛、王艳玲等。

教师教育课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27 占比:2.29%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2432 占比:97.68%

总计:22964篇

教师教育课程—发文趋势图

教师教育课程

-研究学者

  • 姜勇
  • 谢赛
  • 王艳玲
  • 杨跃
  • 钟启泉
  • 苟顺明
  • 凌飞飞
  • 王加强
  • 褚远辉
  • 戴伟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蓉; 倪亚
    • 摘要: 地理教师教育课程是培养地理教育人才的关键课程,但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新时代卓越地理教师队伍的建设诉求.本文以智慧教学理念为指引,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基于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共同体学习(Community Learning)、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三个维度,构建地理教师教育课程ACD智慧教学模式,并以《地理教学论》课程为例,对本教学模式进行实践验证.
    • 李娜; 贺晋秀
    • 摘要: 师范生作为未来教育工作者,依据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强化师范生培养质量,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点.本文了解师范专业认证的标准,分析师范院校教师培养现状,以及学生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突出师范专业认证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对策,以期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 李茜
    • 摘要: 教师教育课程专业化是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实现基础和关键表征,也是提升教师职业专业水准和培养质量的前提条件。以三所部属师范大学人才培养方案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法,从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发现,部属师范大学构建起基于博雅培养的通识教育课程、基于专业素养的学科专业课程、基于教育素养的教师教育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凸显出培养目标“卓越化”、课程体系“一体化”、课程设置“多样化”、实践模式“协同化”等鲜明特征。
    • 全守杰; 陆钟琪
    • 摘要: 幼儿园职前教师培养过程的关键在于课程。我国高校幼儿教师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上呈现多样性特征。通过对8所高校调查发现:高校幼儿教师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在学分上的整体差异性不大;在教育实习/见习活动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课程,推动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互动;在课程模式上划分为教育理论偏向型、学科教学偏向型、技能偏向型等。《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所提供的课程设置框架在不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编制、幼儿教师培养质量保障及课程实施方面发挥着实践指引作用。因此,各高校要注重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课程设置凸显工具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并以系统思维加强对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的支持,从而提高幼儿教师培养质量,建构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 林伟川; 周杰; 林弼渠
    • 摘要: 建设卓越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是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是中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由路径。卓越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师范生全方位融入立德树人的基本能力、全面深入教书育人的核心能力以及全领域研究创新知识的卓越能力。福建师范大学以“五爱四能三融通”为着力点,探索卓越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系统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深化专业教育教学、建构课程卓越品质,产出一批卓有成效且可供推广应用的高品质成果,拓宽了新时代卓越教师培养路径。
    • 左俊楠; 董莎莎; 李玉峰
    • 摘要: 文章首先分析了高校师范类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实施的意义,然后阐述了高校师范类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实施的现实诉求,最后提出了高校师范类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实施的基本路径。
    • 李保强; 郝利强
    • 摘要: 教师教育课程是教师教育的生命线,为师范生勾勒出职前的专业发展轮廓。在着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之际,教师教育课程质量治理刻不容缓。当下,教师教育课程质量治理业已陷入课程领导的责任意识缺位、课程体系的结构逻辑失序、课程评估的科学理性式微、课程保障的文化氛围沉闷、课程效果的社会反响一般的境地。面对实践困境,教师教育课程质量治理的纾解策略在于:提升教师教育课程专业素养,建构课程领导共同体;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体系,增进课程逻辑关联性;完善教师教育课程评析机制,强化反馈纠偏缜密度;形塑教师教育课程质量文化,提振革新创优精气神;融通多元主体协同培养机制,突破治理生态封闭圈。
    • 朱晓宏; 王蒙
    • 摘要: 教师教育大学化已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世界趋势,大学教育之共识是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统一,但是,以往“学术性与艺术性”的分歧、当前“专业化与解制化”的争议,始终牵伴着各国大学的教师教育改革之路,也困扰着教师培养模式的选择,甚至陷入教育伦理困境:一些大学倾向以实习课程来增加职前教师的教学经验,却无法避免其教学行为失误给予中小学生的消极影响。秉承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原则,系统梳理大学介入教师教育的历史,重点考察教育研究与职前教师培养的关系演变,尤其聚焦教师教育大学化进程中的主要矛盾,即教育理论课程与实习课程的割裂问题。作为以培养教师为主责的师范大学,借鉴现象学哲学家胡塞尔开启的“意识-经验”关系新视域,重构大学视域教师教育改革的方法论,关注教育理论与教学经验之间的内在联系,探寻“理论-实验-实习”一体化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新路径。
    • 高丽芳
    • 摘要: 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助推了教师教育课程的转型,提升了教育类课程的地位,有助于转变学生对教育学科的轻视态度,提高教师职业在社会成员中的认可度。教师资格证国考聚焦师范生核心素养的考核,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要适应教师资格证国考,就需要走课程教学和资格证考试相融合的道路。在“课证结合”的指导下,关注教师教育课程内容与现实的结合;在“新型学习观”指导下,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在“智能技术”支持下,优化教育手段;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下,改革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 摘要: 在强调教师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一定要强化教师教育的专业情怀。——我国的师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以学历层次为标识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上,更要追求更高品质的专业信念与情怀。新时代的教师素养不仅包括高超卓越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更包括坚定的专业信念和专业情感。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建说道,重树教师教育的专业情怀,一要弘扬尊师重教传统,提升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二要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教师情怀与理想信念的强大作用。三要加大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特别是要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教学、评价改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