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接触带

接触带

接触带的相关文献在1972年到2022年内共计245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公路运输、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4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571388篇;相关期刊122种,包括地球、资源环境与工程、吉林地质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全国铀矿大基地建设学术研讨会、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等;接触带的相关文献由598位作者贡献,包括田新跃、于介、刘玉成等。

接触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4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71388 占比:99.96%

总计:571599篇

接触带—发文趋势图

接触带

-研究学者

  • 田新跃
  • 于介
  • 刘玉成
  • 张仲辉
  • 张永峰
  • 李伟
  • 李茂
  • 杨文波
  • 牛禹
  • 罗雄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治; 谭荣; 余振东; 徐先宇; 邢新龙; 廖洪鑫
    • 摘要: 石门寺钨矿床是赣北地区大型钨矿床,对其外围青岭钨矿床进行研究,对于在该地区进一步扩大钨的找矿工作意义重大。通过研究青岭钨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发现石门寺钨矿床—青岭钨矿床随着燕山期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与晋宁期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的接触带加深,钨矿化也不断加深,结合青岭钨矿床与石门寺钨矿床矿物种类、矿体分布等特征,推测青岭钨矿床南西侧向深部白钨矿具有一定成矿潜力,而铜、钼等金属成矿潜力较小。
    • 闻卫军
    • 摘要: 牛山金铜多金属矿位于安徽省南陵县繁南火山岩盆地南缘,金以自然金,铜以黄铜矿形式赋存于花岗闪长斑岩内接触带的网脉状石英细脉或似角砾岩中,为浅成热液充填型金铜矿床。本文在分析牛山金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矿体特征、物探特征的基础上,对矿床进行了成因探讨,总结了找矿标志,认为该矿床具有斑岩体顶部浅成热液型矿床的相关特征。研究结果对以后该地区同类矿床勘查具有一定借鉴作用。牛山矿区内矿化种类多,矿化分布广,含矿层位多。矿化种类有金、铜、铅、锌、银等,区内已发现初具规模的金铜矿化带2个,金矿化体(脉)多层。围岩蚀变多样,有绿泥石化、硅化、高岭土化、绢云母化、硫铁矿化等蚀变强烈,揭示区内成矿具多样性,显示本区有着光明的成矿远景,预测通过进一步工作有望找到中-大型金铜铅锌多金属矿床。
    • 董占虎
    • 摘要: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调查成果,从地层、岩浆岩和控矿构造阐述成矿地质条件,分析各矿区矿体特征和矿石质量,探讨研究区成矿物质来源和成因。矿床类型为中酸性岩体侵入形成的接触带矽卡岩型,矿体与围岩没有明显界线,属渐变过渡型。
    • 牛禹; 王培建; 张伟; 张正阳
    • 摘要: 连山关岩体与其围岩呈沉积不整合接触,该接触带是连山关地区一条重要的控矿构造。这里主要从控矿构造的物探异常特征分析入手,通过对研究区航空磁法测量、音频大地电磁测量、土壤氡气测量等成果资料的综合分析,并结合钻探揭露地质资料的对比,基本厘清了岩体接触带的物探异常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接触带在航磁△T等值线平面图中表现为中弱磁特征,在反演电阻率断面上表现为明显的等值线梯度带特征,在氡浓度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高值异常特征。根据物探异常特征,经后期钻孔证实,在氡浓度异常区深部接触带突起部位均发现工业铀矿化。
    • 张咸超
    • 摘要: 庐枞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秦岭大别造山带东侧、下扬子板块北缘之沿江褶皱带中部,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上,该带南东紧邻长江断裂构造带,北西方向有郯庐大断裂分布.铀矿化与接触带、构造及热液蚀变都有密切的关系.碱性岩(石英正长岩)外接触带型铀矿化是区内主要的铀矿化类型.
    • 于介; 刘俊平; 范世鸿; 丁丰亮; 杨文波; 谷笑旭
    • 摘要: 为探究接触带对隧道支护结构的影响,以贾塬隧道为依托,针对红黏土砂岩夹泥岩接触带空间位置对隧道初期支护变形和结构内力的影响,采用有限差分数值计算方法进行分析,重点探讨隧道上方接触带位置对隧道拱顶下沉、水平收敛及支护内部应力的影响规律,并结合隧道断面形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接触带分界面相对隧道拱顶的高度不断增加,初期支护变形值和最大应力值不断减小,且相对高度对竖向位移的影响大于水平位移的影响,并对其应力分布无明显影响;(2)接触带对隧道初期支护的影响随着相对高度的增加呈曲线变化,当接触带分界面超过拱顶上方15 m后,不再对隧道有明显影响;(3)通过对不同隧道断面形状进行分析,红黏土砂岩夹泥岩接触带对隧道的影响高度在1倍洞径以内.
    • 杨青
    • 摘要: 青海省茫崖大通沟南山一带多发育中酸性岩体,岩体与围岩接触交代作用强烈,蚀变现象极发育,受阿尔金山大断裂影响,岩浆侵位机制多样,分别具有不同的侵位机制及制约其成矿专属性.大通沟南山西部-斑红山一带,岩体属被动就位机制,岩性为闪长岩、花岗岩,其内部产有捕虏体状的金、黄铁矿(化)体.大通沟南山北部多为主动就位,岩性为闪长岩,其中产有铜镍矿(化)体,主要产于辉长辉绿岩脉与围岩接触带处,少量形成于达肯大坂岩群碳酸盐岩和泥盆纪闪长岩体围岩中.不同的侵位机制、形成环境及对矿物的运移、富集有不尽相同的影响与约束;所以,研究岩体的侵位机制及成矿作用对本区的矿产种类及产出空间有重要的预测及指导找矿意义.
    • 于介
    • 摘要: 针对红粘土与砂岩夹泥岩接触带围岩上软下硬、自稳能力差的特点,文章通过现场调研和分析,明确了隧道施工原则,并结合现场实际采用数值模拟计算方法优化了施工工法和支护参数,现场应用效果表明:在红粘土与砂岩夹泥岩接触带地层中施工,岩性分界面位置对隧道变形及结构应力影响明显,随着红粘土在隧道开挖断面的占比增大,隧道洞周位移及初期支护应力显著增大;采取调整台阶高度、取消预留核心土等措施优化施工工法后,最大变形值未超出允许值,初期支护最大压应力未达到材料破坏强度,围岩应力集中减弱,满足安全施工的要求;掘进速度明显提升,避免了岩性分界面位置处围岩易掉块、坍塌等问题.
    • 范世鸿; 谷笑旭; 尚应超; 王宗学
    • 摘要: 银西高铁是我国西部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途经世界最大黄土塬——董志塬.其中,贾塬隧道位于银西高铁甘宁段,是银西高铁控制性工程,穿越多种不同岩性接触带,包含有:黏质黄土-红黏土接触带、黏质黄土-砂岩夹泥岩接触带、红黏土-砂岩夹泥岩接触带.文章以贾塬隧道为工程依托,通过三维数值计算软件,对三种接触带下隧道围岩位移变形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围岩在开挖前会发生预变形,且预变形在总位移变形中的占比受接触带种类、分界面位置和位移监测点位置的影响,随着分界面的下移,各监测点的预变形在总位移变形中的占比逐渐增大;(2)受地层条件的影响,三种接触带中隧道上部围岩位移变形值普遍大于隧道下部围岩位移变形值,且三种接触带最终位移变形值从大到小依次为:黏质黄土-红黏土>黏质黄土-砂岩夹泥岩>红黏土-砂岩夹泥岩接触带.
    • 王新刚; 刘凯; 连宝琴; 王家鼎; 邱海军; 胡胜
    • 摘要: 黄土-泥岩滑坡广泛发育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造成的灾害损失十分严重.黄土-泥岩滑坡因其孕灾体岩性的多样性使得其研究方法不完全相同于单纯的黄土滑坡,针对黄土-泥岩滑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从滑坡特征、黄土蠕变力学性质、滑坡滑带土强度与理论、诱发因素、形成机理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前人研究的理论成果,分析了其局限性和差异性并提出今后研究的可能发展方向,以期为黄土高原地区此类滑坡的预警和防治提供理论支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