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拔牙矫治

拔牙矫治

拔牙矫治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3年内共计207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临床医学、眼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800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中国临床新医学、中国美容医学、北京口腔医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3第四届中国睡眠大会等;拔牙矫治的相关文献由528位作者贡献,包括段银钟、方志欣、刘进等。

拔牙矫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4 占比:6.7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800 占比:93.18%

总计:3005篇

拔牙矫治—发文趋势图

拔牙矫治

-研究学者

  • 段银钟
  • 方志欣
  • 刘进
  • 周嫣
  • 王建国
  • 黄敏方
  • 伍军
  • 周彦恒
  • 宋卫华
  • 徐宝华

拔牙矫治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尧可; 吴勇志; 赵志河
    • 摘要: 目的评估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对正畸牙移动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检索7个电子数据库,以及手动检索方法,检索报道在正畸牙移动中使用PRF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偏倚风险评估。最终,由于各研究中患者临床特征和研究方法的异质性,所以采用定性的方法对结果进行总结和描述。结果共纳入6篇研究;其中5篇为自身对照设计试验,1篇为平行对照试验;2篇使用富白细胞PRF,4篇使用可注射PRF;3项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为“有一定风险”,3项研究为“低风险”;试验周期最短为4周,最长为5个月;4项研究结论支持PRF可加速正畸牙移动,1篇文献表明PRF无影响,1篇文献显示PRF抑制正畸牙移动;中等质量的证据表明PRF在使用前3个月可加速正畸牙移动,而低质量的证据支持PRF在使用4个月后将失去其促进正畸牙移动的作用。结论目前的证据显示,PRF早期可促进正畸牙移动,然而其长效作用仍有待进一步探究。
    • 宋野; 韩晶莹
    • 摘要: 继Bolton之后,我国学者展开了一系列相关研究以探讨前磨牙拔除模式对Bolton指数的影响,但相关研究既有共识,也有分歧,而且关于中国人拔除四颗前磨牙之后的最适Bolton指数全牙比标准还没有建立。该文就有关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尹茂运; 张祎; 胡敏
    • 摘要: 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固定矫治方式,拔牙矫治可通过改善前牙牙轴及凸距明显改变牙颌面结构的形态和位置。上气道被颅颌面软硬组织所包绕,作为呼吸道和消化道上端的共同通道,具有呼吸、言语形成、吞咽等重要的生理功能。近年来许多研究证实口腔牙颌面结构与上气道大小和形态存在相关性,但拔牙矫治能否通过改变牙颌面结构对上气道产生影响尚未达成共识。本文从口腔颅颌面结构与上气道的关系出发,就不同年龄及不同类型的错?畸形患者中拔牙矫治对气道的影响进行综述,探讨拔牙矫治中骨面型、牙列拥挤度、牙弓突度、支抗类型、磨牙近中移动和切牙内收等因素对上气道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医生在完善正畸诊断及治疗计划,提高正畸治疗的安全性及稳定性上提供参考。
    • 朱萌; 孙玮曼; 王金孟; 李厚轩; 雷浪
    • 摘要: 目的:探讨拔除一颗下颌切牙,正畸治疗后牙龈黑三角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纳入80例拔除1颗下颌切牙的固定矫治患者,根据术后口内正面照中拔除牙邻牙间是否出现黑三角,将患者分为正常组和黑三角组。利用口内照片、数字化模型、全景片等临床资料,分析患者邻牙接触点位置、牙根角度、邻接点至牙槽嵴顶高度、楔状隙宽度及面积等临床参数。结果:拔除一颗下颌切牙后,邻牙间牙龈黑三角的发生率为72.5%,其中轻度发生率为57.5%,中度发生率为15%,无重度黑三角发生。正常组和黑三角组患者在年龄、邻牙接触点位置、牙根角度、邻接点至牙槽嵴顶高度、楔状隙宽度及面积上具有统计学差别。回归分析显示,邻牙牙根角度和邻接点至牙槽嵴顶高度是影响拔除一颗下颌切牙的患者固定矫治后产生黑三角的主要风险因素。结论:拔除1颗下颌切牙的患者黑三角的发生率较高,正畸治疗需要控制邻牙牙根平行度,维持牙周组织健康,以减少黑三角的发生。
    • 赵转浓; 张文忠; 王春林; 刘从华; 刘俊峰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Nolla分期对青少年拔牙正畸患者下颌第三磨牙倾斜角的影响。方法:纳入拔除4颗前磨牙的青少年患者120例下颌第三磨牙共120颗,按照Nolla分期分为牙冠正在形成组(A)、牙冠基本形成组(B)、牙根形成1/2组(D)(n=30),测量正畸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倾斜角α的变化。结果:C组的下颌第三磨牙α角(°)治疗前后分别为65.18±12.72和47.38±20.44(P0.05),C组与其他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患者在牙根形成<1/2时进行拔牙正畸治疗,易导致下颌第三磨牙近中倾斜加重,不利于下颌第三磨牙的竖直。
    • 宁振娟; 吕康波; 王琳丹
    • 摘要: 目的:探究拔牙矫治成年女性错[牙合]畸形对其侧貌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8年5月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口腔科就诊的80例成年女性错[牙合]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矫治方法不同分为拔牙组(49例)和非拔牙组(31例),回顾性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拔牙组接受拔牙矫治,非拔牙组接受非拔牙矫治。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头影像学检测、软组织测量值、上气道形态及舌骨位置。结果:治疗后,两组下颌骨长度较治疗前延长,拔牙组长于非拔牙组;PNS-UPW、SNA较治疗前升高,拔牙组高于非拔牙组;SNB、ANB较治疗前降低,拔牙组低于非拔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非拔牙矫治,拔牙矫治可改善头影像测量指标及上气道形态,并可提高成年女性错[牙合]畸形患者侧貌软组织的协调程度。
    • 汤欢; 包涵; 余晨昊; 沈慧婕; 王威; 严斌
    • 摘要: 目的 使用Dolphin软件利用口腔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观察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Ⅰ类双颌前突患者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强支抗矫治后对患者上气道形态的影响。方法 以2016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正畸科收治的56例成人双颌前突骨性Ⅰ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强支抗内收上下前牙。根据SN-MP角将患者分为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利用Dolphin软件对收集的治疗前后CBCT数据进行三维的气道重建,并测量腭咽、舌咽及喉咽气道体积及口咽部最小横截面积。结果 对56例成年患者的测量结果显示低角组和高角组的上气道口咽部最小横截面积明显小于均角组。而高角组和低角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腭咽、舌咽、喉咽的气道体积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对于治疗前后不同组间上气道进行三维分析,结果显示三组治疗前后腭咽、舌咽、喉咽的气道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角组和均角组治疗后上气道口咽部最小横截面积明显减小,但高角组治疗前后口咽最小横截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基于CBCT证据,对于成年患者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强支抗内收前牙的正畸治疗,高角患者应注意垂直方向的控制防止上气道进一步减少,均角和低角患者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结合患者面型和上气道形态进行个性化考量。
    • 周勤; 高洁; 张旭; 宋子健; 张浩霖; 金作林
    • 摘要: 目的:研究成人女性鼻唇沟处软组织正畸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纳入40例2014~2017年完成治疗的骨性Ⅰ类或轻度Ⅱ类错的成人女性患者,非拔牙及拔牙正畸治疗各20例,分别于治疗前(T0)、治疗结束(T1)时拍摄3dMD,获得面部软组织的三维数据,并在同一坐标系中进行测量分析.结果:非拔牙与拔牙成人女性正畸后鼻唇沟处软组织均有负向改变的趋势,拔牙组较非拔牙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成人女性正畸后面部鼻唇沟软组织有一定的变化趋势.
    • 涂自端; 周嫣; 方志欣; 黄敏方; 卢其芳
    • 摘要: 目的 探讨恒牙列骨性Ⅱ类错牙合拔牙矫治后牙弓形态、颊廊及侧貌的变化情况及其相关性,为骨性Ⅱ类错牙合拔牙矫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3-01~2017-12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接受拔牙矫治的恒牙列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15例,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分析矫治前后患者牙颌颅面结构变化,游标卡尺测量矫治前后上颌模型牙弓长度、宽度的变化,Adobe Photoshop CS6软件测量分析矫治前后患者正面微笑像变化.分析矫治前后颅颌牙面软硬组织,牙弓宽度、长度以及正面微笑像颊廊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及相关性.结果 矫治后,患者SNA角、ANB角、U1-NA角、UL-E和LL-E较治疗前降低,NLA角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牙弓中段宽度(UPP)、上颌牙弓后段长度(UPD)、上颌牙弓后段宽度(UMM)和上牙弓全段长度(UAD+UPD)指标均减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矫治后正面微笑像口角宽度(Ch to Ch)、正面微笑像颊廊宽度之和(BC)及正面微笑像双侧颊廊比率(BCR)水平增加,正面微笑像上颌可见牙列宽度(Va to Va)水平降低,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UPP变化与BC和BCR变化呈负相关(P<0.05);UAD+UPD变化与UL-E变化呈正相关(P<0.05);Ch to Ch变化与U1-NA和UL-E变化呈负相关(P<0.05);BC变化与SNB角呈正相关(P<0.05).结论 骨性Ⅱ类错牙合拔牙矫治后牙弓长度变化与侧貌凸度改善密切相关,牙弓中段宽度减少可能会引起正面微笑时颊廊增加.
    • 聂改云; 樊永杰; 张佐; 胡红云; 梁蓉
    • 摘要: 目的 通过研究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及正畸模型以探讨Angle Ⅱ1不同拔牙模式矫治前后牙弓、上气道形态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依正畸矫治方案收集Angle Ⅱ 1患者矫治结束的40份资料,第1组经典拔除四个4,第2组拔除两个上4和两个下5,对其矫治前后X线片及记存模型进行专业测量.结果 两组拔牙矫治后上气道矢状径除PNS-R有轻微缩窄外,其余各段均不同程度增宽,第2组舌骨位置H-VL矫治后增加(P<0.05).牙弓宽度:第1组UW3-3增加、UW6-6和LW6-6减小(P<0.05),第2组除LW3-3增加外(P<0.05),其余变化趋势均与上颌一致.牙弓长度:两组除第一组LL3有所增加外,其他均呈不同程度减小(P<0.05).不同拔牙模式矫治前后差值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2组上气道TB-TPPW变化与LL6变化呈负相关(P<0.05),其余上气道及舌骨位置变化与牙弓形态变化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两种拔牙模式矫治对AngleⅡ1牙弓形态会造成不同程度变化,但对上气道及舌骨位置的影响组间差异不明显.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