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抗骨质疏松药物

抗骨质疏松药物

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220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药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2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334075篇;相关期刊84种,包括江苏卫生保健、中国老年学杂志、中国骨质疏松杂志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第十届中国南方骨质疏松论坛暨重庆市医学会骨质疏松年会、广东省医学会第九次骨质疏松学学术会议暨湛江市医学会骨质疏松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会议等;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相关文献由436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峻、顾琼、黄丹娥等。

抗骨质疏松药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2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34075 占比:99.96%

总计:334211篇

抗骨质疏松药物—发文趋势图

抗骨质疏松药物

-研究学者

  • 徐峻
  • 顾琼
  • 黄丹娥
  • 吴俊华
  • 王卓婷
  • 丁秋菊
  • 黄蓉
  • 司书毅
  • 王慧娟
  • 赵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麒玉; 杨贵成; 智勇
    • 摘要: 目的:研究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对伴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山西华晋骨科医院收治的60例伴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用经皮椎体成形术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对治疗组患者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各项临床指标。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的时间、住院的总时间、术后疼痛消失的时间和术后胸椎功能恢复正常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7 d,治疗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的评分、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和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36项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的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3个月,治疗组患者的骨密度值大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对伴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其病情,改善其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其生活质量,且具有患者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 朱一鹏; 杨志昌; 吴照龙
    • 摘要: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KP)联合不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曹县磐石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患者66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方案为PKP联合骨化醇及应用钙剂疗法,观察组方案为PKP联合阿仑膦酸钠、骨化醇以及应用钙剂疗法。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及椎体功能情况,骨密度情况,治疗效果情况,治疗前后的独立生活活动能力。结果观察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椎体功能障碍指数(ODI)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股骨近端骨密度较对照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独立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独立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联合不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增加骨密度,加强患者的椎体功能,改善患者的独立生活活动能力。
    • 黄永锋; 欧荣通; 潘英松
    •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形成(PVP)术后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根据随机及患者自愿原则将90例行PVP治疗后的OVCF患者分为A组(活性维生素D3+钙剂)、B组(活性维生素D3+钙剂+鲑鱼降钙素)、C组(活性维生素D3+钙剂+唑来膦酸),每组30例,比较三组治疗前(T_(0))、治疗后1周(T_(1))、1个月(T_(2))、3个月(T_(3))、6个月(T_(4))及12个月(T_(5))疼痛指数、腰椎骨密度(BMD)及日常活动功能水平,记录不良反应及再发骨折率。结果治疗后,三组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较治疗前明显降低,BMD明显升高(PB组>A组(P0.05);随访12个月内,A组再发骨折率23.33%,B组10.00%,C组3.33%,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术后采用活性维生素D3、钙剂联合唑来膦酸对OVCF患者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能有效缓解疼痛、提高骨密度,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再发骨折风险,该方案安全有效,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张留成
    • 摘要: 目的:探讨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时采取PFNA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将64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进行PFNA治疗,观察组进行PFNA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将术后两组的髋关节恢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髋关节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的骨密度情况相当,术后6个月、12个月对比,观察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取PFNA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患者的髋关节恢复明显,有利于骨密度的增加,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总体治疗效果显著,术后并发症较少,安全性高。
    • 金剑
    • 摘要: 2020年6月,地舒单抗在我国获批上市。这是一种具有较广抗骨折谱的抗骨质疏松药物,为骨质疏松症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武器”。本文根据《地舒单抗在骨质疏松症临床合理用药的中国专家建议》等文献,对患者比较关心的一些用药问题做个归纳整理,以供参考。1.地舒单抗能抗骨质疏松有哪些证据人体骨头总是处于一个不断重塑的过程中,破骨细胞吸收分解旧的骨头,成骨细胞修复生成新的骨头。
    • 黄绍东; 黄林海; 兰敏东; 邓信宁; 陆方群; 韦玮
    •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盘骨水泥成形术结合抗骨质疏松药物对老年轴性腰痛患者腰椎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老年轴性腰痛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保守治疗结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观察组予经皮椎间盘骨水泥成形术结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下床活动时间;术前、术后3个月侧凸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之差(PI-LL),Oswe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日本骨科协会制定的腰椎疾患量表(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侧凸Cobb角、ODI评分、VAS和PI-LL明显低于术前,JOA、ADL评分明显高于术前(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侧凸Cobb角和PI-L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ODI评分、VAS明显低于对照组,而JOA、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身体疼痛、社会功能、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评分明显高于术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椎间盘骨水泥成形术治疗严重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引起的轴性腰痛和脊柱功能障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微创方法,结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可改善老年轴性腰痛患者腰椎功能和生活质量。
    • 杜静; 刘晓辉; 秦璇; 郝明; 田智广; 石银华
    • 摘要: 目的探讨抗骨质疏松药物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愈合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2月行股骨粗隆间骨折术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160例,按术后应用药物的不同分为单纯口服钙剂组(A组)、口服钙剂+阿仑膦酸组(B组)、口服钙剂+静脉输注伊班膦酸组(C组)、口服钙剂+静脉输注唑来膦酸组(D组),各40例,均持续治疗6个月。结果4组患者的下地行走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组间差异显著(P0.05);术后6个月,A组患者的髋部骨密度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显著低于B组、C组和D组(P0.05)。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给予钙剂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有利于促进骨折愈合,改善骨质疏松。
    • 西立峰; 邬良平; 姜雪琴
    • 摘要: 目的:分析阿仑膦酸钠联合骨化三醇、钙剂治疗骨质疏松症伴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黄河三门峡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症伴骨性关节炎老年女性患者140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阿仑膦酸钠治疗,观察组给予阿仑膦酸钠联合骨化三醇联合钙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骨密度、左侧髋部几何结构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骨关节炎指数。结果:治疗后,对照组骨密度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左侧髋部几何结构指标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VAS评分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WOMAC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仑膦酸钠联合骨化三醇、钙剂治疗骨质疏松症伴骨性关节炎,显然更有疗效。
    • 李旭红
    • 摘要: 维生素K(VK)在凝血中的基本作用已被确立[1]。然而,在过去的20年里,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VK对骨骼健康及肌肉质量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事实上,VK需要进行骨钙素羧化的过程,它似乎促进成骨细胞向骨细胞的转变,也限制破骨细胞形成[2]。一些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报道VK血浆水平与骨量呈正相关,与骨折风险呈负相关。已经清楚地表明,在骨密度变化和抗骨折疗效方面,适合剂量维生素D(VD)的补充是必要的,但我们尚不明确最佳VK状态是否会影响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疗效。此外,关于这一主题发表的大多数研究都有几个重要的局限性,并提供了相反的证据。因此,在全球补充VK仍不被推荐用于绝经后骨质流失,但在日本是个例外,它已经被批准用于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3]。
    • 程群
    • 摘要: 常常有病人问:为什么服用了一段时间抗骨质疏松药物,症状却没有好转?遇到这种情况,医生通常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病人分析。1.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是否正确随着年龄增长,很多人会患骨质疏松症。有些人有明显症状,如夜间肌肉抽筋、负重痛、劳累或做家务后疼痛加重、腰背弯曲不能直立、身高明显缩短、容易跌倒和骨折等;有些人症状不典型;还有些人表现为其他疾病的症状,如多处关节疼痛畸形、颈椎和肩周僵硬不适、腰椎酸痛下坠感、四肢麻木末端疼痛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