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截骨

截骨

截骨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2197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口腔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94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36476篇;相关期刊207种,包括解剖与临床、颈腰痛杂志、临床骨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0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术年会暨第三届两岸四地美容医学学术论坛、第七届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大会、第五届中国美容与整形医师大会等;截骨的相关文献由452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英泽、史春宝、张鹏等。

截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94 占比:1.34%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6476 占比:98.64%

总计:36978篇

截骨—发文趋势图

截骨

-研究学者

  • 张英泽
  • 史春宝
  • 张鹏
  • 孙延东
  • 陈伟
  • 孔杰
  • 王敏
  • 解凤宝
  • 姜腾飞
  • 李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唐辉宇; 侯彪; 夏晓丹; 向伟; 谢松林
    • 摘要: 背景:通过牵张应力进行肢体延长已成为治疗骨折乃至断肢患者的有效措施,但是机械牵张应力如何影响肢体动脉血管的潜在机制尚未阐明。目的:探讨缓慢稳定单向的机械牵张应力对肢体动脉血管的影响。方法:75只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分成模型对照组(后肢截骨不延长)、实验组(后肢截骨并延长)及空白组(肢体不做任何处理),每组25只。实验组延长速度0.5 mm/次,2次/d,共延长10 d。各组于Ilizarov外固定术后第8,10,12,16,19天(即牵张成骨延长开始第3,5,7,11,14天)收集隐动脉血管标本,观察比较隐动脉血管长度;同时对患肢摄X射线片检查截骨情况;并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动脉结构、炎性反应等。结果与结论:(1)在血管长度方面:自Ilizarov外固定支架牵拉第5天开始,相较于模型对照组,实验组的隐动脉长度均显著增加(P <0.01);(2)X射线片检查方面,截骨术后第16天(即延长结束后1 d)实验组截骨端延长约10 mm,间隙无骨痂生成;(3)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外固定术后第8,10,12,16,19天实验组动脉组织结构完整,未见血管内膜损伤,平滑肌细胞未见坏死,未见炎性细胞浸润;(4)上述结果表明,缓慢稳定单向的机械牵张应力在延长胫骨截骨端长度的同时,可延长肢体动脉,且保持动脉血管组织结构稳定,提示牵张应力促进肢体延长的潜在机制在于刺激动脉血管的生长。
    • 李学谦; 施忠民
    • 摘要: 第三代外翻微创技术应用于轻、中度外翻治疗已基本成为共识。一些学者认为重度外翻的手术治疗也可应用该技术,但难度更大,学习曲线更长。该技术通常经皮作第一跖骨远端截骨,借助空心钉作为内固定,可达到传统开放手术的治疗效果,其常见并发症包括术后关节僵硬、趾短缩、神经损伤等。该技术对术者要求较高,必须经过专业训练,且在熟练掌握开放手术技术基础上才可独立操作。该文对第三代外翻微创技术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刘国彬; 刘森; 王立飞; 董威; 赵峰; 黄野
    • 摘要: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发病率与致残率不断升高,文献报道60岁以上社区人群中患病率可达60.1%,75岁以上人群中则高达80%[1]。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HTO)自20世纪60年代由Jackson和Waugh[2]首次报道以来,目前被认为是治疗膝内侧骨关节炎尤其合并膝内翻畸形的理想方法[3]。
    • SIRES J D; CRAIK J D; WILSON C J; 胡孔足(摘译)
    • 摘要: 全膝关节置换术对截骨精度要求很高,良好的截骨精度能确保力线恢复正常,减少磨损和失败。作者做了45例Mako机器人辅助下全膝关节置换术。计算术前规划截骨量与术中实际截骨量。37例获得完整数据。股骨远端截骨量差异为0.38 mm,股骨前方截骨量差异为0.44 mm,胫骨截骨量差异为0.37 mm。总体上,105个截骨中有99个截骨量与术前规划差异<1 mm。
    • 张启栋; 王卫国; 郭万首
    • 摘要: Oxford单髁置换(UKA)准确截骨、间隙平衡、获得稳定及良好运动轨迹是手术成功的关键。UKA首先建立的是屈曲间隙,然后根据屈曲间隙大小再建立伸直间隙。其间隙平衡是指,在完成内侧胫骨平台截骨后,通过对股骨髁远端研磨调整股骨假体相对于股骨放置的高度,获得相等的屈伸间隙。UKA截骨一环扣一环,不能失误。胫骨截骨量不能过多,后倾不能过大,术中要避免损伤内侧副韧带,选择合适厚度的衬垫恢复内侧副韧带自然张力,避免矫枉过正。良好的半月板衬垫运动轨迹可以减少在膝关节屈伸活动中发生衬垫撞击、过度悬出和脱位。这需要准确的截骨方向,胫骨垂直截骨可稍作内旋以适应膝关节锁扣机制,股骨侧假体中心线要与胫骨假体中心线一致,推荐股骨运动学对位对线安装股骨假体。
    • 胡艳辉; 宋达; 苑振峰; 杨轶群; 王朝海; 刘义
    • 摘要: 目的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5月至2019年7月在聊城市人民医院接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92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7例单纯应用测量截骨技术纳入测量截骨组,男16例,女31例;年龄55~74岁,平均年龄(66.26±4.56)岁。45例应用测量截骨联合新型间隙测量垫辅助的间隙平衡技术纳入联合截骨组,男18例,女27例;年龄52~76岁,平均年龄(64.69±5.83)岁。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影像学及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92例患者完成至少2年随访,联合截骨组的手术时间(68.62±11.06)min,少于测量截骨组(74.81±13.2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联合截骨组的股骨后髁连线外旋截骨角为(4.22±1.27)°,高于测量截骨组的(3.43±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联合截骨组的股骨内后髁的截骨厚度为(9.77±0.81)mm,测量截骨组为(9.35±0.69)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术后1、3个月联合截骨组的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为(37.96±6.42)分、(25.64±3.52)分,优于测量截骨组的(40.76±6.70)分、(27.44±4.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P=0.032)。术后1年、2年两组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及WOMA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KA术中应用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截骨技术在术后早期能更好恢复膝关节日常功能,股骨后髁连线外旋截骨角及内后髁的截骨量略大于测量截骨技术,但两种技术在术后1年、2年随访的临床效果无差别。
    • 黄泽灵; 施珊妮; 何俊君; 高弘建; 葛海雅; 洪振强
    • 摘要: 目的:腓骨近端截骨术与胫骨高位截骨术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各存在不同的优势,但对于两种术式的选择尚不明确。文章系统评价腓骨近端截骨术对比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搜索腓骨近端截骨术对比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筛选文献后,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改良Jadad量表对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Newcastle-Ottawa Scale文献质量评价表评估纳入的队列研究的质量,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研究结局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于异质性显著的指标,通过排除部分偏离森林图的文献降低异质性后再进行合并分析;同时绘制漏斗图分析纳入研究的发表偏倚。结果:①纳入文献13篇,包括中文文献12篇,英文文献1篇,共878例患者;②文献质量评价显示:9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中高质量文献4篇、低质量文献5篇,4篇回顾性队列研究中高质量文献3篇、低质量文献1篇;③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目测类比评分(MD=0.07,95%CI:-0.05-0.20,P=0.25)、6个月目测类比评分(MD=0.03,95%CI:-0.16-0.21,P=0.78),术后3个月HSS评分(MD=-1.08,95%CI:-2.41-0.25,P=0.11)、6个月HSS评分(MD=-0.68,95%CI:-1.80-0.45,P=0.24)均无显著差异。但与胫骨高位截骨术组相比,腓骨近端截骨术组平均手术时间(MD=-36.76,95%CI:-38.20至-35.33,P<0.00001)、患者术中出血量(MD=-2.10,95%CI:-2.35至-1.84,P<0.00001)及住院时间(MD=-4.31,95%CI:-4.63至-3.98,P<0.00001)明显更少,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更低(OR=0.46,95%CI:0.22-0.97,P=0.04)。结论:腓骨近端截骨术与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短期疗效相当,但腓骨近端截骨术可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临床上对于合并症较多、手术耐受力较差的患者,可优先选择腓骨近端截骨术。但由于受所纳入研究的质量及随访时间限制,尚需更多多中心、大样本且随访时间长的高质量临床研究予以验证。
    • 王德斌; 毕郑刚
    • 摘要: 背景: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因其所处位置解剖关系复杂,在手术入路选取、内固定策略制定中常常存在一些争论问题.此外,随着3D打印技术在临床工作中的开展,对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手术治疗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目的:对近年来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手术入路、内固定策略、3D打印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展望.方法:第一作者以中英文检索词在Web of Science、PubMed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检索2011年5月至2020年5月收录的相关文献,中英文检索词分别为"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手术入路,内固定,3D打印"和"tibial plateau,posterolateral,fracture,approach,internal fixation,3D printing".将检索出的文献进行筛选整理,并对入选文献展开详细综述.结果 与结论:①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手术入路主要为不经截骨入路和经截骨入路,其中不经截骨入路种类较多;②后外侧入路为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直接入路,而其周围解剖结构相对复杂;外侧、前外侧可处理合并前外侧平台骨折且前外侧入路不涉及重要血管神经,后正中入路可显露整个后方平台;后内侧入路可为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辅助入路,若联合前外侧入路可显露近乎整个胫骨平台;③经截骨入路虽可增大术野,但也面临截骨并发症问题;④内固定材料种类较多且各有特色,内固定方式也得到了一定改进;⑤3D打印技术便于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手术入路和内固定策略的制定,以及内固定材料和方式的生物力学研究测试;⑥今后,针对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问题仍需达成一致性最优化的手术入路标准,新式的内固定材料不但需要生物力学方面的测试,而且尚需大量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 黄泽灵; 施珊妮; 何俊君; 高弘建; 葛海雅; 洪振强
    • 摘要: 目的:腓骨近端截骨术与胫骨高位截骨术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各存在不同的优势,但对于两种术式的选择尚不明确.文章系统评价腓骨近端截骨术对比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搜索腓骨近端截骨术对比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筛选文献后,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改良Jadad量表对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Newcastle-Ottawa Scale文献质量评价表评估纳入的队列研究的质量,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研究结局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于异质性显著的指标,通过排除部分偏离森林图的文献降低异质性后再进行合并分析;同时绘制漏斗图分析纳入研究的发表偏倚.结果:①纳入文献13篇,包括中文文献12篇,英文文献1篇,共878例患者;②文献质量评价显示:9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中高质量文献4篇、低质量文献5篇,4篇回顾性队列研究中高质量文献3篇、低质量文献1篇;③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目测类比评分(MD=0.07,95%CI:-0.05-0.20,P=0.25)、6个月目测类比评分(MD=0.03,95%CI:-0.16-0.21,P=0.78),术后3个月HSS评分(MD=-1.08,95%CI:-2.41-0.25,P=0.11)、6个月HSS评分(MD=-0.68,95%CI:-1.80-0.45,P=0.24)均无显著差异.但与胫骨高位截骨术组相比,腓骨近端截骨术组平均手术时间(MD=-36.76,95%CI:-38.20至-35.33,P<0.000 01)、患者术中出血量(MD=-2.10,95%CI:-2.35至-1.84,P< 0.000 01)及住院时间(MD=-4.31,95%CI:-4.63至-3.98,P< 0.000 01)明显更少,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更低(OR=0.46,95%CI:0.22-0.97,P=0.04).结论:腓骨近端截骨术与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短期疗效相当,但腓骨近端截骨术可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临床上对于合并症较多、手术耐受力较差的患者,可优先选择腓骨近端截骨术.但由于受所纳入研究的质量及随访时间限制,尚需更多多中心、大样本且随访时间长的高质量临床研究予以验证.
    • 王德斌; 毕郑刚
    • 摘要: 背景: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因其所处位置解剖关系复杂,在手术入路选取、内固定策略制定中常常存在一些争论问题。此外,随着3D打印技术在临床工作中的开展,对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手术治疗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目的:对近年来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手术入路、内固定策略、3D打印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展望。方法:第一作者以中英文检索词在Web of Science、PubMed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检索2011年5月至2020年5月收录的相关文献,中英文检索词分别为"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手术入路,内固定,3D打印"和"tibial plateau,posterolateral,fracture,approach,internal fixation,3D printing"。将检索出的文献进行筛选整理,并对入选文献展开详细综述。结果与结论:(1)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手术入路主要为不经截骨入路和经截骨入路,其中不经截骨入路种类较多;(2)后外侧入路为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直接入路,而其周围解剖结构相对复杂;外侧、前外侧可处理合并前外侧平台骨折且前外侧入路不涉及重要血管神经,后正中入路可显露整个后方平台;后内侧入路可为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辅助入路,若联合前外侧入路可显露近乎整个胫骨平台;(3)经截骨入路虽可增大术野,但也面临截骨并发症问题;(4)内固定材料种类较多且各有特色,内固定方式也得到了一定改进;(5)3D打印技术便于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手术入路和内固定策略的制定,以及内固定材料和方式的生物力学研究测试;(6)今后,针对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问题仍需达成一致性最优化的手术入路标准,新式的内固定材料不但需要生物力学方面的测试,而且尚需大量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