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急性发热

急性发热

急性发热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52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儿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2951篇;相关期刊125种,包括江苏卫生保健、实用中医药杂志、中国中医急症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五届全国灾害医学学术会议暨常州市医学会急诊危重病及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等;急性发热的相关文献由272位作者贡献,包括万朝敏、不公告发明人、李本连等。

急性发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6 占比:0.4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2951 占比:99.56%

总计:33098篇

急性发热—发文趋势图

急性发热

-研究学者

  • 万朝敏
  • 不公告发明人
  • 李本连
  • 窦中臣
  • 陆秀荣
  • 丁秋香
  • 万桂莲
  • 严军
  • 乔永寿
  • 任一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叶惠
    • 摘要: 秋季是病毒感染性疾病的高发季节,婴幼儿由于免疫力低下成为这类疾病的高发人群。感染性疾病又是引起急性发热最常见的原因,婴幼儿在此方面则常表现为先发热(体温达38.5~40°C或更高)后惊厥。
    • 陈剑锋
    • 摘要: 孩子高烧不退,眼白充血,舌头像草莓,身上还有红斑?小心!可能是得了川崎病。川崎病,又称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是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师首次报道,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疾病;它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川崎病好发于婴幼儿,早期或被误诊为细菌感染。80%左右的川崎病患儿是5岁以下婴幼儿,男多于女,成人及3个月以下小儿少见。
    • 滕佳佳
    • 摘要: 目的:探究血液常规检验指标在急性发热患儿临床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20例急性发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全部患儿血液常规检验,并根据治疗结果分为病情严重与病情非严重两组进行分析比较;再根据病原菌检测结果与最终诊断分为病毒感染、细菌感染与支原体属感染三组进行对比.结果:病情严重组外周血白细胞数与病情非严重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病情严重组降钙素原水平及C-反应蛋白,对比病情非严重组均显著更高(p0.05);支原体属感染组外周血白细胞数对比病毒感染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降钙素原水平与C-反应蛋白在感染灶不明显的急性发热患儿病原学诊断以及发病程度判断中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 陈海燕; 颜小华; 蔡文斌; 杨旭勇
    • 摘要: 急性发热是婴幼儿最常见的就诊原因.急性发热小婴儿更易发生严重细菌感染(SBIs).体温≥38.5°C的急性发热小婴儿发生SBIs风险较高.明确病毒感染可降低急性发热小婴儿发生细菌血症和细菌性脑膜炎的风险.罗切斯特标准、序贯法等发热风险分层标准可对急性发热小婴儿SBIs的风险进行分层,评估的准确度和特异度较高.血清降钙素原、蛋白基因组学等新型标志物用于诊断急性发热小婴儿SBIs的准确度较高.
    • 王静
    • 摘要: 手足口病也被称之为“手足口综合症”,是由肠道病菌引发,常见于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大部分患儿的症状是以手、口、足等部位出现皮疹、疱疹为主要征兆,一少部分患儿会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和呼吸道感染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死亡现象。手口足是传染性的疾病,感染率非常高,在比较湿热的环境下肠道病菌会更容易滋生、生存,并能通过患儿的分泌物进行传染。手足口病传播的途径是近距离接触有害物质,如洗漱用品、贴身衣物以及床单被罩等就会引发感染;食用有毒物质或者污染的水都会导致传染手足口疾病。
    • 徐杰
    • 摘要: 当出现尿频、尿急、尿痛且伴有发热症状时,大多是泌尿系出现感染而引起的,根据感染部位通常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是由细菌直接侵入尿路所导致的,大多发生在女性中,尤其是在绝经妇女和性活跃的女性中最常见。1一、病因泌尿系统感染大部分由细菌侵入引起的,病原菌多为大肠埃希杆菌,其血清的分型大约有140种,导致尿道感染的细菌和从人体粪便中分离的大肠埃希杆菌是一种类型,常见于没有并发症的尿感或者无症状菌尿;产气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粪链球菌等多见于有并发症的尿路感染者或者再感染和留置导尿管道的患者。
    • 邱文庆; 龙伟清; 罗海平
    • 摘要: 目的 探究尿液检测在嗜肺军团菌导致儿童急性发热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7年4月间入惠州市中大惠亚医院进行急性发热诊断治疗的患儿208例,依据嗜肺军团菌检测结果分为军团菌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各104例,对比两组患儿临床表现、肺部听诊特点以及进行尿液病原体检测.结果 两组患者湿咳、干咳、流涕、鼻塞、喘息、气促、体温等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发热持续时间、咳嗽持续时间、肺部啰音、湿啰音、干啰音等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尿液为(0.14±0.08)cfu/ml,明显低于军团菌感染组的(0.58±0.12)cf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儿临床症状、肺部听诊均有明显好转,治疗前,健康对照组患儿抗原阳性率为:0.00%,明显低于军团菌感染组的100.00%,治疗一星期后,军团菌感染组患儿阳性率下降至54.81%,治疗两星期后,军团菌感染组患儿阳性率下降至1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临床表现、肺部听诊等常规临床检查均不能明确诊断患儿是否为嗜肺军团菌感染,尿液嗜肺军团菌检测可快速诊断,盲目进行抗菌治疗会延误患儿的治疗,加重患儿症状,甚至造成患儿死亡,临床推广患儿尿液嗜肺军团菌检查,可缩短患儿诊断时间,提高诊断准确率.
    • 张德清
    • 摘要: 目的 分析儿科急性发热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2020年1月在本院儿科收治的120例急性发热患儿.依据随机分组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舒适护理,对比两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x2=6.0000,P=0.0143),实验组的数据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发热的患儿进行舒适护理,可以提升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减少发热带来的不适感,值得被广泛应用.
    • 张明成
    • 摘要: 牛流行热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传染病,病牛典型症状是体温突然升高、呼吸困难、流眼泪、跛行等.虽然本病病程较短,一般经过2~3d就可恢复正常,但是发病迅猛,能够在牛群中迅速传播,可以明显降低奶牛的产奶量,给牛场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引起养殖人员的关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