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心理学视角

心理学视角

心理学视角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240篇,主要集中在教育、心理学、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0篇、专利文献13797篇;相关期刊189种,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众心理学、青年时代等; 心理学视角的相关文献由29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小亮、李凯、王洪春等。

心理学视角—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0 占比:1.71%

专利文献>

论文:13797 占比:98.29%

总计:14037篇

心理学视角—发文趋势图

心理学视角

-研究学者

  • 刘小亮
  • 李凯
  • 王洪春
  • 仲会
  • 刘任平
  • 刘峥
  • 刘燕
  • 唐昕辉
  • 孔得宇
  • 康建山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海鹰; 郝秀娟; 赵婷; 刘健
    • 摘要: 对与“亲和力”有关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四个途径,一是从人际关系的心理特性入手,在“去权威化”“做受欢迎的人”上下功夫,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亲和力;二是从大学生思维发展规律、个性发展规律、社会性发展规律入手,在“事实+道理”“实践+真理”“规范+道德”上下功夫,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亲和力;三是从教育目标的选择和设置、教育过程的持续和强化及教育效果的巩固和扩大入手,在“规划引领发展”“奖励机制”“示范教育”“教育互动”“目标导向”“积极合作”“正向赋能”上下功夫,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亲和力;四是从物理环境的改造、人文环境的塑造入手,在“选择+创设”“挖掘+培育”上下功夫,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亲和力。
    • 蓝武功
    • 摘要: 社会互动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小至日常人际交往,大至国家之间的社交活动,都是我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因而社会互动应该是社会科学家所应该关心的内容。社会互动理论能有效地解释、指导我们的生活,并能促进人类社会科学的整体进步。然而,不管是社会学还是社会心理学体系,在社会互动这个问题上虽已存在各种研究,但却缺乏一个统一而行之有效的理论。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后现代的角度去研究社会互动并建立统一的社会互动理论,运用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以及个案内省法去揭示社会互动的运行规律。
    • 黄芳
    • 摘要: 心理学是对人类认知、思维活动、精神行为等的研究,以人为研究主体。语文文本解读涉及师生的认知活动,将心理学领域的成果作用于当前语文文本解读研究,能有效地把握学生的认知变化,对文本解读有一定益处。在具体文本解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心理学相关理论,从教学顺序的安排、问题设置的技巧、解读策略的选择三方面入手,把握学生认知程度,促进学生对文本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审美鉴赏水平。
    • 何萍
    • 摘要: 万事万物一旦进入诗人眼中,经由诗人的思想情感浸润,便成为诗的一部分,以象征性"意象"的形式在诗词中表现出来。这些意象是经过诗人心理加工后的产物,是我们理解古诗词意境、领悟作品主题的关键所在。
    • 柴敏
    • 摘要: 文章以鄂尔多斯职业学院为例,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现状,然后提出了心理学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包括从情感教育入手,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从学习心理出发,建立健全教师学习提升机制体制;遵循认知规律,加快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等。
    • 艾攀; 戴艳
    • 摘要: 道德损伤是指个体实施、未能阻止、目睹或听闻违背自身深层的道德信念和期望的行为,对心理、生理、精神、行为和社会的持久影响。道德损伤作为一个跨学科概念,自2009年Litz从心理学角度对其重新做出界定以来,在心理学、伦理学、精神病学、社会学等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研究者已经编制出多个多维度量表来对道德损伤的事件或症状进行测量,运用认知行为疗法、认知加工疗法和针对道德损伤研发的适当暴露疗法等措施来进行干预。未来的研究可以继续深入探究道德损伤的发生发展机制,确立道德损伤的诊断标准,推广道德损伤的适用范围,丰富道德损伤的内涵,从而拓展道德损伤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 刘迪
    • 摘要: 高职学生作为未来职业技能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重要群体,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态文明意识至关重要。基于此要从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以及行为表现入手对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进行阐述,对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提升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认知高度,提升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情感体验,加强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意志控制以及改善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行为模式四个方面给出培养策略。
    • 邱偲丽
    • 摘要: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从教育功能和作用看,家庭是学生思想成熟、精神成长、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二者缺一不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了个体心理学理论,强调不同个体应在正确理解生活意义的基础上,学会合作之道,培养健康的社会兴趣,实现自身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从个体与社会的对立、统一角度出发,对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发展学生的社会能力展开论述。
    • 宋克
    • 摘要: 教育环境是影响儿童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幼儿园的班级区域环境对幼儿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文章指出,在创设班级区域环境时,教师应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倾听幼儿的想法、尊重幼儿的选择、支持幼儿的行为,让幼儿主动参与到环境创设中来,使他们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发展独立性、获得归属感和自我效能感。
    • 陈立鹏; 禄嫦
    • 摘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和“纲”,是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广西壮族自治区近年来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本文从心理学的视角剖析了广西“三月三”传统节庆活动如何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就如何将广西“三月三”经验推广到其他地区提出建议,从而推动全国各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深入开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