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生物量

微生物量

微生物量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53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2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411670篇;相关期刊131种,包括生态学报、土壤学报、中国土壤与肥料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饮用水安全控制会议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给水专业委员会第14届年会、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第十二届青年学术交流会、2013全国腐植酸生态文明(环境)建设论坛暨第十一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等;微生物量的相关文献由97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国彬、薛萐、刘宏斌等。

微生物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2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11670 占比:99.94%

总计:411917篇

微生物量—发文趋势图

微生物量

-研究学者

  • 刘国彬
  • 薛萐
  • 刘宏斌
  • 戴全厚
  • 王洪媛
  • 王静
  • 刘军
  • 刘建国
  • 张世虎
  • 张旭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帅帅; 郭俊杰; 刘文波; 韩春龙; 贾海飞; 凌宁; 郭世伟
    •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轮作体系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评估不同轮作体系土壤磷素活化潜力,为农田磷素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于2018—2020年在江苏省如皋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展,设置水稻-小麦(R-W)、水稻-油菜(R-O)、水稻-包菜(R-C)、水稻-闲田(R-F)4个轮作模式,每种轮作模式下设置3种施肥处理,分别为不施肥处理(CK)、不施磷处理(NK)、氮磷钾肥处理(NPK)。通过分析旱季和稻季成熟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地上部作物吸磷量、土壤磷组分含量、土壤微生物量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等,明确不同水旱轮作体系下土壤磷素平衡及有效性变化规律,并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NK处理下土壤磷素的严重失衡导致不同轮作体系土壤有效磷的补充存在差异。在NK处理下,R-O轮作可以保持较高的磷素输出以及促进土壤有效磷的补充。具体表现为NK处理下旱季R-O轮作体系下土壤活性磷相对含量较其他轮作体系低5.7%—7.3%,土壤中等活性磷和稳定性磷相对含量分别较其他轮作体系高4.2%—6.4%和0.9%—1.9%。相比之下,NK处理下稻季土壤中等活性磷相对含量较其他轮作体系高0.5%—3.0%,活性磷和稳定性磷相对含量则分别较其他轮作体系低0—1.5%和0.2%—2.3%。NK处理下,R-O轮作土壤微生物量碳磷比在旱季和稻季均相对较小,且在稻季时显著低于R-W轮作。土壤微生物量氮磷比也具有类似的规律。R-O轮作土壤碱性磷酸酶在旱季和稻季均保持较高活性。路径分析模型表明,磷素携出量(-0.53)和碱性磷酸酶(-0.51)分别对旱季和稻季土壤有效磷含量的贡献最高。【结论】在土壤磷素相对亏缺时,水稻-油菜轮作可以通过在旱季释放更多的碱性磷酸酶和调节稻季的土壤微生物量碳磷比,进而促进微生物活化非活性态磷库以补充活性态磷库,以保证在不影响磷素输出的情况下维持土壤有效磷含量的相对稳定。
    • 龙萌; 王振华; 李青云; 李冠亚; 陈浩; 胡艳平; 朱引
    • 摘要: 碳纤维作为生物膜载体具有一定脱氮能力,但存在自然挂膜周期较长、挂膜初期水质净化能力较差等问题。为提高碳纤维的挂膜与脱氮效果,采用除氮菌剂人工强化碳纤维挂膜,探究除氮菌剂对碳纤维固载微生物膜的强化作用,并查明挂膜成熟后碳纤维的脱氮性能。结果表明,除氮菌剂可显著强化碳纤维的挂膜效果,强化挂膜组碳纤维上的微生物量和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较自然挂膜组显著提高,其中,强化挂膜组碳纤维上的微生物量峰值是自然挂膜组的10.3倍,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是自然挂膜组的3.5倍。强化挂膜碳纤维的脱氮效果显著提高,与自然挂膜碳纤维组相比,强化挂膜碳纤维组的总氮和氨氮削减率分别提高了8.0和14.1个百分点。研究成果可为应用人工强化挂膜碳纤维治理富营养化水体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 何紫晨; 胡雪峰; 陆思文; 赵景龙; 兰国俊; 李梅; 张伟杰
    • 摘要: 利用盆栽实验,研究了土壤柴油污染、镉污染和柴油+镉复合污染对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实验土壤为上海郊区无污染水稻土,通过不同的处理,共设计了对照(CK)、低量柴油(CYL)、高量柴油(CYH)、低量镉(CdL)、高量镉(CdH)、高量柴油+高量镉(CYH+CdH)和高量柴油+高量镉+苗(CYH+CdH+P)7个处理组.结果表明:CYH和CYH+CdH处理增加了土壤脲酶(urease,UR)的活性,最高可达CK组的5.25和2.63倍,且土壤微生物数量也有相应增加;CYH、CYL和CYH+CdH处理对脱氢酶(dehydrogenase,DE)活性有显著抑制作用;镉的单污染对脱氢酶活性的影响较小,CdL处理甚至有激活效应.
    • 胡洋; 丛孟菲; 陈末; 买迪努尔·阿不来孜; 愚广灵; 申志博; 杨再磊; 朱新萍; 贾宏涛
    • 摘要: 随着全球氮沉降速率的快速增加,已对陆地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活性和代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迫切需要了解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土壤中微生物量和酶活性对氮添加的响应。为此,以中亚干旱区巴音布鲁克高寒湿地为研究对象,在保护良好的高寒湿地选择沼泽(S)、沼泽草甸(SM)和草甸(M)3种湿地类型布设野外原位氮添加试验(施氮浓度分别为0、8、16 kg N hm^(-2) a^(-1)),探究短期氮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碳/氮(MBC/MBN)、微生物商(QMB)、土壤蛋白酶、脲酶、碱性磷酸酶、H_(2)O_(2)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寒湿地不同湿地类型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SM土壤MBC、MBN、MBCN、QMB较S和M区高,对酶活性而言,SM和M区土壤蛋白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较高,M区H_(2)O_(2)酶和脲酶活性较高。(2)氮添加显著增加了3种湿地类型中土壤MBC和MBN,其中MBC增加了7.00%—119.00%,MBN增加了8.03%—38.26%。氮添加仅显著增加了S和SM区土壤MBC/N和QMB(增加了24.68%—113.10%),但抑制了M区土壤MBC/N和QMB(抑制了8.93%—10.36%)。(3)氮添加显著增加了3种湿地类型土壤中脲酶、蛋白酶和H_(2)O_(2)酶活性,分别增加了7.25%—59.63%、4.71%—58.55%和34.70%—157.27%。但是氮添加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影响。对蔗糖酶而言,N1处理增加了S区土壤蔗糖酶活性(增加了58.58%),而N2处理显著降低了22.72%。氮添加对SM和M区蔗糖酶活性无显著影响。(4)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显示,氮添加直接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而随着湿地类型的变化(S⁃SM⁃M)直接和间接(通过pH)增加了酶活性;湿地类型的变化还通过影响pH、有机碳和有效养分间接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总之,氮添加和湿地类型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其中,土壤pH和有机碳是微生物量和酶活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可为中亚干旱区高寒湿地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措施的制定提供技术参考。
    • 海龙; 姚拓; 张文明
    • 摘要: 为了探索苜蓿种植对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土壤质量的影响,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农田(CK)和不同种植年限(3,7,12,18 a)紫花苜蓿地0~20,20~ 40 cm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种植年限紫花苜蓿地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土壤团聚体有机碳、MBC和MBN均在1~0.25 mm粒级团聚体中分布最多,其含量变化分别为6.25~ 10.37、111.25~ 343.96和19.04~56.40 mg/kg.当农田更替为苜蓿草地后,随种植年限延长至12 a,各粒级土壤团聚体MBC、MBN含量递增趋势明显,在0~20 cm土层,12a与CK相比分别增加56.21%~65.08%和43.85%~91.72%;0~20cm土层MBC、MBN均高于20~ 40 cm土层;>0.25 mm各粒级土壤团聚体MBC/MBN均大于<0.25 mm小团聚体.表明种植紫花苜蓿能改善土壤质量,但种植年限超过12 a,土壤会发生一定程度退化.
    • 张强; 邓军; 毛瑾; 朵莹; 程杰; 郭梁
    • 摘要: [目的]探究半干旱区草地根际土壤碳氮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对不同封禁年限响应特征,为半干旱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研究以及生态系统养分限制判定等提供依据,并为确定合理围封年限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云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半干旱草原为研究对象,应用生态化学计量学方法对比分析放牧地与围封10,25,35 a样地根际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变化过程与规律。[结果]围封显著增加了土壤碳氮含量,其最大值出现在封育25 a样地,随后下降。围封10,25 a和35 a样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是放牧样地的1.37,1.83倍和1.38倍;总氮含量分别是放牧样地1.34,1.52倍和1.24倍。但土壤C:N随围封年限增加基本保持稳定,其值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极显著相关,而与土壤总氮无明显相关性。与放牧样地相比,围封样地铵态氮含量随封育年限无明显变化,硝态氮含量和硝态氮:铵态氮比值则普遍下降,在围封25 a时最低。围封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围封10,25,35 a样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较放牧地分别提高了20.5%,45.7%和15.1%;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提高了24.7%,60.5%和40.9%。而微生物量C:N则随围封年限延长而下降,微生物量碳占土壤有机碳百分比对围封年限无响应。围封10,25 a样地与放牧地相比,微生物量氮占土壤总氮百分比和化学计量不平衡性(即土壤C:N与微生物量C:N比值)均无显著差异,但其值却在围封35 a样地显著增加。[结论]围封措施能够显著提高半干旱退化草地土壤碳、氮养分,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有利于退化草地恢复,但封育时间过长则可能产生负效应,封育25 a是草地长期封育措施中一个较为合理的围封年限。
    • 郝胜磊; 蔡廷瑶; 冯小杰; 油伦成; 杨雪; 黄成东; 陈永亮; 崔振岭
    • 摘要: [目的]随着近年来农业发展方式从资源消耗型向绿色生态型的转变,发展绿色新型肥料成为一大热门.已有研究大多关注新型肥料对三大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和水稻)产量、氮吸收和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但关于新型肥料对土壤生物学活性影响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整合已有的研究结果,定量分析新型肥料对三大作物产量和土壤生物学活性的影响,进而为加快新型肥料的研发与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小麦"、"玉米"、"水稻"、"产量"、"微生物量"、"酶活性"、"新型肥料"为主要关键词检索相关的田间试验文献,共筛选出文献29篇,包含32个独立试验,共545组数据.以施用传统化学肥料为对照组,施用新型肥料为试验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整合分析施用新型肥料对作物产量、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与施用传统化学肥料相比,施用新型肥料显著提高三大作物产量、地上部吸氮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分别提高8.4%、9.9%和36.8%.施用新型肥料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量氮(14.6%),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无显著影响.施用新型肥料显著提高了土壤磷代谢酶活性(8.6%)和氧化相关酶活性(5.7%),但对土壤碳代谢酶活性和氮代谢酶活性无显著影响.[结论]施用新型肥料提高了三大作物产量、地上部吸氮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同时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氮、土壤磷代谢酶活性和氧化相关酶活性,提高了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生物学活性.
    • 刘谊锋; 田耀武
    • 摘要: 以偃师市葡萄保护区种植5、8、13、20 a的葡萄园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0~100 cm土层土壤C、N、P含量及微生物量C、N、P(MBC、MBN、MBP)含量,并分析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期为葡萄园的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土壤C、N、P含量随种植年限增加而明显增加,种植20 a土壤分别较种植5 a增加了20.38%、64.91%、105.26%;土壤MBC、MBN、MBP含量同样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种植20 a土壤分别较种植5 a增加了205.61%、191.86%、81.56%.土壤C:N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总体呈上升趋势,这种趋势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逐渐减弱,当种植年限为20 a时C:N趋于平稳;土壤C:P(种植13 a除外)和N:P(种植8a除外)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种植年限与土壤C、N、P、MBC、MBN、MB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之间总体上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
    • 李奕珊; 吴悦宏; 林文欢
    • 摘要: 不同施肥制度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量及结构发生变化.与不施肥相比,任一施肥方式均能增加土壤微生物量,但长期单一施肥,土壤pH降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微生物量显著降低,且微生物群落结构丰富度降低.而有机肥与无机肥的配施,对细菌、真菌和放线菌起到较好的作用,能增加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量及有效改善微生物群落结构.
    • 鲁富宽; 王润莲; 刘慧军; 赵宝平; 刘景辉; 武俊英
    • 摘要: 以旱作免耕条件下燕麦田为研究对象,设置了不施肥(CK)、单施氮肥(N)、单施磷肥(P)、单施钾肥(K)、氮磷肥配施(NP)和氮磷钾肥配施(NPK)6个处理,研究其对旱作免耕土壤养分、微生物量及燕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处理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提高旱作免耕燕麦田的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含量;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在燕麦生育期内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高低顺序均表现为氮磷钾肥配施>氮磷肥配施>单施氮肥>单施磷肥>单施钾肥>不施肥,土壤微生物量磷高低顺序表现为氮磷钾肥配施>氮磷肥配施>单施磷肥>单施氮肥>单施钾肥>不施肥,其中氮磷钾肥配施和氮磷肥配施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与不施肥处理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不同施肥处理产量表现为氮磷钾肥配施>氮磷肥配施>单施氮肥>单施磷肥>单施钾肥>不施肥,除单施磷肥和单施钾肥处理外,其他处理均与不施肥处理显著差异,其中氮磷钾肥配施处理产量最高,为2 238.25 kg/hm2,较对照增产24.3%.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