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液滴

微液滴

微液滴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3年内共计650篇,主要集中在力学、化学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4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508167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生物工程学报、光学精密工程、润滑与密封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北京力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暨北京振动工程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等;微液滴的相关文献由1221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文军、苏世圣、郭永等。

微液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4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08167 占比:99.98%

总计:508281篇

微液滴—发文趋势图

微液滴

-研究学者

  • 杨文军
  • 苏世圣
  • 郭永
  • 白宇
  • 荆高山
  • 王勇斗
  • 王博
  • 黄海旺
  • 夏雷
  • 阎文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章安良
    • 摘要: 为了降低微流分析成本,该文提出了基于智能手机检测压电基片上目标微液滴方法,并开发出相应的应用软件,通过分析微液滴颜色信息和几何信息定位目标微液滴位置,结合分析时间获取微液滴输运速度。为验证提出方法的正确性,以5μL黑色墨水溶液微液滴为研究对象,进行压电基片上微液滴识别和位置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所提方法和开发的应用软件可识别和定位压电基片上微液滴,在功率为27.5 dBm时,第2~10 s段内微液滴输运速度为0.416 mm/s。
    • 夏睦威; 刘威
    • 摘要: 微液滴在生物、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针对当前喷印液滴方法在液滴稳定性、均匀性、单分散性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设计一种基于电流体动力学的微液滴喷印系统。该系统采用压力提供装置将针管中的原料试剂挤压成液滴悬挂在针头处。通过高压发生装置和下电极板提供电场,在电场的作用下,针头上的液滴被分散成大量微小液滴,并被收集于下电极板表面,实现微液滴的喷印。实验过程中,通过显微相机观察微液滴的喷印情况,通过自行设计的操作页面控制XY平台,进而控制微液滴的喷印位置。实验表明,该系统在使用内径90μm喷头的情况下,能喷印直径为30μm左右的微液滴,实现了微液滴的喷印功能,满足应用需求。
    • 杨晨静; 陈东
    • 摘要: 液晶作为一种典型的软物质材料,既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又具有晶体的有序性,表现出极其丰富的自组装结构和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除液晶显示之外,液晶在光学、功能材料等领域的新应用也取得了快速发展。液晶微液滴作为新的功能基元,具有功能丰富,易于加工集成等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其中,胆甾相液晶微液滴的功能和性质可以通过其结构和组成进行调控,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基于此,本文详细综述了球形、扁椭球形和复杂结构胆甾相液晶微液滴的分子排列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前沿应用,并展望了液晶微液滴作为功能基元在智能响应材料、光学器件、软体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 张杏羡
    • 摘要: 单分子免疫检测技术是近年来重点开发的数字免疫分析方式,该方式可将待测分子限制于极小空间内,通过对检测信号的绝对计数,实现痕量标志物的高灵敏度检测。目前,基于微阵列芯片技术的Simoa检测系统已成为单分子免疫检测的金标准,广泛应用于多种生物标记物的检测中,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及肿瘤等领域均具有显著的应用优势。本文结合Simoa等技术原理,对单分子免疫检测技术的临床研究做一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 张宁; 朱海焕; 郭旭; 司远; 宫平
    • 摘要: 针对微流控芯片结构相关系数的设计难点,利用Comsol多物理场仿真软件,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设计的T型微通道模型进行模拟仿真,研究通道内微流体的具体状态,并通过改变相关参数建立所需的微流道的流场模型,分析微流道结构与生成乳液微滴的关系。对微流控芯片流道不同结构参数生成的微滴质量分析表明,所设计的微流控芯片在流道结构满足相关条件时,生成微滴具有可控性,建立了微流道结构与生成微滴关系的数学模型,得出微通道宽度、液相速率影响生成微滴大小的结论。
    • 孔令真; 陈家庆; 孙欢; 徐孝轩; 王强强; 丁国栋; 杨寒月
    • 摘要: 甘醇法脱水是天然气集输处理领域常用的露点控制方法,海洋和陆上边远区块气田目前都迫切需要高效紧凑的甘醇脱水吸收技术以降本增效。将三甘醇雾化成微小液滴,同时提高气液两相流动的湍流程度,进而强化气液传质过程,是实现天然气三甘醇脱水吸收设备高效化和紧凑化的有效途径。基于上述过程强化理念,国内外研究人员先后开发了旋流管式接触吸收塔板、超重力旋转填料床、管式气液并流雾化混合接触吸收器等高效气液吸收传质设备,并成功应用于天然气甘醇脱水处理。在系统介绍典型高效天然气脱水设备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阐述了相应开展的室内和现场试验研究,并对各自的性能和适用场合进行总结。总的来看,由于管式天然气脱水技术在质量、体积和安装布置方面具有显著优点,能够较好地满足海洋和陆上边远区块气田开发的现实需求,应该给予高度关注并加强自主设计研发,以助力我国天然气产业蓬勃发展。
    • 王燕令; 张常青; 任敏; 刘鹤; 陈华; 吴学红
    • 摘要: 精确控制液滴生成大小,构建精确的微液滴三维结构演化模型对液滴微流控技术广泛应用至关重要。提出了描述流动聚焦通道内微液滴在断裂阶段和稳态流动阶段的三维结构演化的方法,构建了微液滴多模块分段构成机制。基于液滴宽度、长度、流动倾角和液滴中间段长度4个变量建立了液滴体积预测模型,搭建流动聚焦微液滴生成实验测试系统进行了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在液滴断裂阶段,液滴预测半径与实验半径相对误差δ在-11%~+17.5%,平均偏差为3.12μm。在稳态流动阶段,引入了修正系数对预测模型进行优化,修正后模型预测半径与实验液滴半径相对偏差可控制在-15%~+19.7%,平均偏差为3.61μm,相较修正前明显改善。本文模型考虑了液滴的三维曲面特征,不仅适用于传统预测模型所针对的挤压流型,也可用来预测滴落流型和喷射流型中液滴在生成周期中的形变规律。
    • 丁松年; 薛长国
    • 摘要: 实现对微液滴大小的精确操控具有重要意义,而喷射脉冲间隔对液滴体积有重要影响.首先,通过水平集方法建立微液滴喷射过程的数学模型.其次,使用多物理场仿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对微液滴喷射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微液滴喷射过程,并拟合数据得到液滴最终体积与脉冲间隔关系为正相关.该结果有利于实现对液滴体积的精确操控.
    • 杨冬; 高可奕; 杨百勤; 雷蕾; 王丽霞; 薛朝华
    • 摘要: 微流控技术由于其反应装置小型化的特点,可精准地控制物质间交换,适用于纳米材料的合成,尤其是无机纳米粒子的精确调控.微流控装置可根据具体实验需求来设计和调整,完成多个实验步骤的集成,实现多个化学反应以及复合材料的制备.本文根据不同标准,对微流控反应装置进行了分类,介绍其特点,并阐明了装置中流体的流动状态,枚举了微流控装置在材料合成领域的范例,阐明了微流控体系的优势,可能存在的不足及解决办法,最后对微流控合成体系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 郭肖杰; 王立言; 张翀; 邢新会
    • 摘要: 液滴微流控由于可以快速生成大量微液滴,并实现单个液滴独立的控制,每个液滴都可以作为独立的单元进行微生物培养,因此在微生物的高通量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应用优势.然而现有研究多停留在实验室搭建和使用阶段,存在操作要求高、影响因素多、缺乏自动化集成技术等关键问题,制约了液滴微流控技术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文中以解决液滴微流控技术用于微生物培养的装备化问题为目标,系统研究了微流控各单元模块的结构与功能,通过对液滴的发生、培养、检测、分割、融合、分选等多种操作的开发与集成,成功研制出了小型一体化、全自动高通量的微生物微液滴培养(Microbial Microdroplet Culture system,MMC)装备系统,可用于微生物的生长曲线测定、适应性进化、单因素多水平分析及代谢物检测等,为面向微生物菌种高效选育的进化培养和筛选提供了高通量仪器平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