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延伸期预报

延伸期预报

延伸期预报的相关文献在2008年到2022年内共计90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22005篇;相关期刊36种,包括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干旱气象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2014年度学术年会、第六届海峡论坛暨2014年两岸民生气象论坛等;延伸期预报的相关文献由218位作者贡献,包括信飞、孙国武、陈伯民等。

延伸期预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8 占比:0.35%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2005 占比:99.62%

总计:22090篇

延伸期预报—发文趋势图

延伸期预报

-研究学者

  • 信飞
  • 孙国武
  • 陈伯民
  • 何金海
  • 杨秋明
  • 郑志海
  • 徐邦琪
  • 丑纪范
  • 封国林
  • 李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悦; 信飞; 卢楚翰
    • 摘要: 基于1981—2020年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地区62个国家基本气象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及NCEP/NCAR全球大气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长三角地区梅汛期降水与前期大气环流季节内协同演变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改进的时空投影方法(STPM)构建了针对该地区梅汛期降水的延伸期预报模型。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梅汛期降水存在显著的10—80 d季节内振荡,且振荡强度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和年际变化,降水量越大对应的季节内振荡越强。(2)梅汛期降水发生前15—10天大气环流发生季节内调整,热带低频对流活跃并出现经向传播,在西北太平洋、长江流域至黄淮—日本海的对流层低层(高层)激发反气旋(气旋)—气旋(反气旋)—反气旋(气旋)的低频波列,建立起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环流配置,长三角地区对流增强;大气低频响应导致南亚高压季节内南北振荡和东西进退明显,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长三角东南侧稳定维持,上述低、中和高纬度环流的季节内动态协同演变共同促进了该地区梅汛期低频降水的发生。(3)将影响梅汛期降水的前期大气环流季节内动态演变过程作为预报因子,基于STPM方法训练得到长三角梅汛期降水的延伸期逐候预报模型,近10年的独立回报评估显示该模型对梅汛期未来10—25 d降水有较高的预报技巧。
    • 王瑞英; 周文韬; 宁婧; 高宇星; 肖天贵
    • 摘要: 采用西南地区站点逐日降水数据和欧洲中心再分析数据,通过滤波、分位相合成等方法,分析了西南地区降水的低频特征及与之相联系的低频环流场演变特征,并采用基于降水自身低频信号和基于降水低频影响因子两种方法建立预报模型进行延伸期预报试验,结果表明:西南地区雨量存在10~20 d和30~60 d的低频变化;低频降水与低频OLR场正、负值区的顺次北移,印度洋北侧850 hPa低频纬向风的转变,500 hPa环流场槽脊的配置以及200 hPa低频气旋、反气旋的交替影响有关;基于降水序列自身低频信号的预报模型可以提前半个月左右给出较为准确的预报结果,而基于低频影响因子的预报模型可以提前20d左右给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结论,两个模型对于降水偏多年的预报效果好于降水偏少年。
    • 李丽平; 付佳丽; 梁阔; 李一格; 高辉
    • 摘要: 利用1980—2016年中国日最低温度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大气低频振荡对华北2015年冬季区域强降温事件(Regional Extremely Cold Event,简称RECE)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均与最低温度10~20 d低频分量从峰到谷值的变化相应。(2)第一(二)次过程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简称巴-贝湖)高压位置偏西(偏东北),西伯利亚高压偏南(偏北),东亚大槽呈东北-西南(南-北)走向,阿留申低压偏深(偏西偏深),无(有)北极涛动负异常,高低层冷空气源地均位于贝湖北部60°N附近(巴湖以北上空和华北局地),降温较慢(快速)。地中海低频扰动能量的持续输送是造成两次降温过程持续时间差异的原因之一。(3)-18 d(-12 d)500 hPa高度场中西欧低频负(正)异常,是华北强降温事件的延伸期预报参考信号。
    • 游立军; 翁彬; 高建芸
    • 摘要: 分别从深度学习技术和延伸期预报业务应用两个方向展开,一方面简要说明时间序列数据处理和局部特征提取采用的主要深度学习模型,以及为克服单模型局限而发展的集合学习采用的主要策略,同时介绍了深度学习在信号搜索和气象预测中的最新成果;另一方面搜集延伸期动力模式的预报水平和国内在延伸期预报业务中采用的主要技术路线;最后讨论了深度学习技术在延伸期预报上的潜在应用方向,以期为国内延伸期预报业务的发展提供一个有益的思路。
    • 雷蕾; 徐邦琪; 高庆九; 谢洁宏
    • 摘要: 长江流域是我国夏季高温热浪灾害的多发区之一,该地区日最高温度(T_(max))具有显著的低频(10~30 d和30~60 d周期)变化特征,超前-滞后相关分析和气温方程诊断的结果显示,影响长江流域T_(max)低频变化的大尺度环流/对流信号包含:自欧亚大陆东移南下的低频波列,自东北亚向西南方向传播的异常环流,以及由西太平洋向东亚传播的低频对流;这些低频对流/环流活动通过改变辐射加热过程及绝热过程,导致长江流域T_(max)的低频变化。为了客观且有效地辨识和捕捉这些先兆信号,并考虑长江流域T_(max)与大尺度因子间的非线性作用,本文采用机器学习方法中的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对大量历史数据进行训练,并构建了长江流域T_(max)的延伸期预报模型。在独立预报阶段,CNN预报模型对长江流域区域平均T_(max)的预报时效达30 d,提前5~30 d预报的T_(max)与观测T_(max)的时间相关系数介于0.63~0.70(通过99%置信度的显著性检验),量级偏差(均方根误差)小于1个标准差,显示出CNN在延伸期灾害天气预报的应用潜力。
    • 杨晓军; 韩林君; 张君霞; 叶培龙; 段伯隆; 李勇
    • 摘要: 利用2000-2013年西北地区376个国家站逐日最低气温及NCEP FNL再分析资料,基于西北区站点降温幅度和欧亚大陆500 hPa低频高度场,使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建立西北区站点寒潮延伸期预测模型,分别以2017年1月的一个寒潮日和非寒潮日为例进行预测试验,并对2014-2017年冬半年(共728 d)西北地区的寒潮进行回报试验.结果 表明,该模型能够提前10~30 d较好预测寒潮日与非寒潮日,对寒潮日提前10~30 d预测的降温幅度≥8°C的站数平均为32.9个,命中率最高可达67%,而对非寒潮日提前10~30 d预测的降温幅度≥8°C的站数平均为2.7个.对2014-2017年冬半年西北地区延伸期寒潮日的预测结果显示,该模型提前10~30 d预测的平均站点命中率为11.5%,空报率为70.3%.规定降温幅度≥8°C的站数超过15个时为一个寒潮日,则平均CS评分为0.1,预测的寒潮日与实际寒潮日对应最好.该模型可用于西北区地区延伸期寒潮的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董雪峰; 赖欣; 杨淑群; 王映思; 韩亚东
    • 摘要: 为建立四川省延伸期高温、降水和强降温过程的预报模型,利用第二代气候预报系统(climate forecast system version 2,CFSv2)预报的延伸期逐日环流场和四川省台站逐日降水、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采用动力应用法,通过把预报环流场按预报时效逐日分组,以各组预报环流场与站点要素同期变化显著相关区域的环流场作为预报因子,逐日建立各站点的多因子线性预报方程.将站点预报插值为格点预报,得到四川省延伸期逐日降水、高温和强降温格点预报.3次预报试验和回报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提前11~30天报出大型天气的主要发生时段、落区和强度.该方法对高温和强降温过程的预报效果比降水预报好,随着预报提前时间增加,3种要素预报效果逐渐降低.研究结果对延伸期精细化气象服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孟英杰; 王海燕; 王继竹
    • 摘要: 三峡是我国重要的水利工程,加强三峡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气象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三峡工程水资源开发利用需求,立足解决降水预报精细化程度和洪水预见期不够,气象预报与洪水预估结合度低等关键问题,通过开展零时刻至延伸期无缝隙的网格降水预报预测和水文气象耦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建设并完善监测、预报、制作于一体的长江流域业务智能平台等方式,提升了长江流域定量降水预报、洪水天气预判、洪水风险预估的预报服务能力,为三峡水文资源调度计划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带来了较为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 董雪峰; 赖欣; 杨淑群; 王映思; 韩亚东
    • 摘要: 为建立四川省延伸期高温、降水和强降温过程的预报模型,利用第二代气候预报系统(climate forecast system version 2,CFSv2)预报的延伸期逐日环流场和四川省台站逐日降水、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采用动力应用法,通过把预报环流场按预报时效逐日分组,以各组预报环流场与站点要素同期变化显著相关区域的环流场作为预报因子,逐日建立各站点的多因子线性预报方程。将站点预报插值为格点预报,得到四川省延伸期逐日降水、高温和强降温格点预报。3次预报试验和回报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提前11~30天报出大型天气的主要发生时段、落区和强度。该方法对高温和强降温过程的预报效果比降水预报好,随着预报提前时间增加,3种要素预报效果逐渐降低。研究结果对延伸期精细化气象服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