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并联机构

并联机构

并联机构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3年内共计4731篇,主要集中在机械、仪表工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65篇、会议论文105篇、专利文献800978篇;相关期刊369种,包括燕山大学学报、农业机械学报、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等; 相关会议77种,包括中国电子学会第二十一届青年学术年会、中国机构与机器科学应用国际会议(2013 CCAMMS)、2012中国机构与机器科学国际会议等;并联机构的相关文献由5650位作者贡献,包括沈惠平、杨廷力、李秦川等。

并联机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65 占比:0.26%

会议论文>

论文:10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00978 占比:99.73%

总计:803148篇

并联机构—发文趋势图

并联机构

-研究学者

  • 沈惠平
  • 杨廷力
  • 李秦川
  • 高峰
  • 马履中
  • 刘伟
  • 宋轶民
  • 刘宏昭
  • 刘辛军
  • 张彦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攀峰; 王星; 郭璠; 杨彦东
    • 摘要: 并联机构刚性高且动态性能好,用于开发力反馈设备时,在力觉刚性以及位姿分辨率方面优势明显.学界与业界多基于Delta机构开发高性能并联力反馈设备,本文采用3-SPR并联机构设计和开发出一种新型力反馈设备.采用丝传动方式并基于差动原理,提出了一种新型直线动单元作为3-SPR并联力反馈机构驱动副,有效提升了力反馈设备的位姿分辨率与力觉刚性.并联机构的位置正解效率直接影响操控力反馈设备的实时性,本文以动平台中心和球铰链中心距为中间变量,构造出量纲统一的迭代矩阵,实现了该机构位置正解模型的高效求解.相较于传统位置正解的数值方法,求解效率提升近一个数量级,大幅提升了该力反馈机构的位姿反馈实时性.在运动学模型的基础上,基于虚功原理建立了力反馈机构的力映射模型,提出一种含机构重力补偿的反馈力计算方法.基于上述方法开发算法并设计出控制系统,实现了力反馈机构的位姿实时监控及反馈力控制.通过重力补偿实验,验证了上述方法及其控制系统的有效性.
    • 谢俊; 左飞飞; 杨启志; 李玉萍
    • 摘要: 提出一种PRR+2-PRRU型两平移一转动并联机构,并研究其运动学特性。根据方位特征集理论分析并联机构的POC集、自由度和耦合度等机构拓扑特性;该机构耦合度为1,其构型为弱耦合设计。运用解析法进行位置分析,并通过MATLAB验证位置求解的正确性。在位置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机构工作空间,并求解机构运动Jacobian矩阵。基于Jacobian矩阵评价机构输入-输出控制方式的解耦特性;该机构平动输入Y与平动输出x间存在耦合,3种输入-输出控制方式解耦。通过运动Jacobian矩阵计算机构速度与加速度,并使用ADAMS分析机构动平台的输出运动规律。
    • 刘伟; 刘宏昭; 胡旭宇
    • 摘要: 使用位移流形理论对具有固定转动轴线和变转动轴线两种运动模式的3T1R并联机构进行了构型综合。分析空间球面4R机构的一般运动学方程,通过求极限计算了一种特殊空间球面4R机构连杆在奇异位形的两个瞬时连续转动轴线。根据具有固定转动轴线和变转动轴线两种运动模式的球面机构,得到其连杆位移流形的表达式,从而设计了具有两种运动模式的3T1R并联机构。通过旋量理论,验证该3T1R机构在运动模式变换过程中的自由度和驱动副选取的正确性。结果表明,该3T1R并联机构具有固定转动轴线和变转动轴线两种3T1R运动模式,4条支链的4个驱动副能实现上述两种模式下机构的控制,当机构处于两种运动模式的变换位形时,需要增加一个辅助驱动副,才能实现该机构两种运动模式的变换。
    • 刘建国; 马春生; 文杰; 李瑞琴; 屈淑维
    • 摘要: 目的 针对目前流水线上的灌装机构,对含有不同倾角瓶子的通用性不强等问题,提出一种新型2CRU/2PRRR并联机构来解决这一问题。方法 首先用SolidWorks软件创建2CRU/2PRRR并联机构的立体模型。利用螺旋理论分析得出该机构的自由度,并用修正的Kutzbach-Grübler公式对分析得出的自由度进行验证。然后利用运动学模型和D-H法分析求解机构动平台的位置反解。最后应用Matlab软件编写相应的极限边界搜索程序,运算求解出工作空间,并给出该灌装机构在流水线的应用实例。结果2CRU/2PRRR并联机构拥有1个转动自由度,3个方向的移动自由度。工作空间为规则立方体,内部连续无空洞且无奇异位型。结论 2CRU/2PRRR并联式灌装机构结构简单、运行稳定、性能良好,完全可以满足流水线上对含有倾角的瓶子进行灌装时的运动和工作范围需求,提高了灌装机构的通用性。
    • 吴泽启; 张玥玥
    • 摘要: 机械传动性能的研究在机械领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研究内容。文章利用传动角的概念,以一种PRRRP对称并联机构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评价平面并联机构力传递性能的度量指标,并运用该指标对PRRRP对称并联机构进行相应的优化设计。
    • 戴玥; 石萍; 郑宏宇; 李素姣; 方凡夫; 喻洪流
    • 摘要: 针对神经根型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基于颈椎牵引、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旋转运动康复治疗方式,设计了一种基于6-SPS/CS型并联机构的可穿戴式颈椎动力外骨骼。首先,基于人体生物力学进行外骨骼机构设计与颈椎运动分析,采用空间坐标变换方程和闭环矢量法对外骨骼等效并联机构进行运动学逆解分析;其次,利用ADAMS软件对外骨骼等效机构模型进行运动仿真分析,求解出位移、速度和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并与逆运动学理论模型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康复运动范围的可行性;最后,对颈椎动力外骨骼样机的康复功能进行了实验评估分析,外骨骼样机能够实现的运动范围为冠状轴-15°~15°、矢状轴-20°~20°及垂直轴-15°~15°,符合人体颈椎活动需求。结果表明,6-SPS/CS型颈椎动力外骨骼能够辅助人体颈椎进行牵引、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水平旋转运动康复训练,该研究为后续的机构优化与临床应用提供了基础。
    • 唐子凯; 尤晶晶; 王林康; RYAD Chellali
    • 摘要: 推导了并联式六维加速度传感器的基频、灵敏度的解析表达式。研究发现,基频与质量块的质量、压电陶瓷的厚度和直径有关,灵敏度与质量块的质量和边长有关。以这两项性能为指标,结合正交试验法和粒子群算法对上述参数进行优化。结果显示,最优性能下,质量块的质量、边长分别为0.7 kg,55 mm,压电陶瓷的厚度、直径分别为1.5,10 mm。最后,结合VB和SolidWorks软件,对球铰支链进行二次开发。
    • 孔凡国; 李肇星; 柯子旭
    • 摘要: 针对Delta并联机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研究Delta并联机构动力学模型、运动学模型等,并探讨一种求解Delta并联机器人尺度综合问题的设计方法。通过对Delta机器人的主要尺寸参数与6项性能指标进行试验设计,将性能指标合并为3个优化目标函数。在iSIGHT软件平台上运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在特定轨迹下对3-DOF Delta并联机构进行尺度综合;对比两种优化策略下目标函数的Pareto图。结果表明:减少目标函数后的优化策略收敛性好、计算费用低,且有更多可行性解。
    • 徐靖; 罗彪; 凌涛; 杨自刚; 罗运杰; 段鹏昌
    • 摘要: 针对边坡锚杆钻机机构重要拓扑特性问题,利用基于方位特征(Position Orientation Characteristic,POC)和有序单开链(Single Opened Chain,SOC)的并联机构拓扑设计理论和方法,以5-SPS并联机构为研究对象,对该机构的方位特征、自由度、消极运动副的判定、驱动副的选取及耦合度等重要拓扑结构特性进行分析,为新型锚杆钻机后续构型综合和运动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进一步为边坡锚杆钻机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 闫欣然; 郭祥如; 魏梵森; 曹苏文卓; 张伟杰; 胡杨
    • 摘要: 本文基于人体手腕结构设计了一种依靠绳索驱动的仿生轻量型机械手腕。该机械手腕以并联机构为主要结构,以绳索驱动为主要传动方式,通过SolidWorks软件建立了三维模型,并且结合MATLAB仿真计算和SolidWorks模型对机械手腕的运动学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显示,该机械手腕动作灵活,可实现3个自由度运动,符合设计预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