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年代际

年代际

年代际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22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海洋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9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270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大气科学、热带海洋学报、地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广西省气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辽宁省水利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等;年代际的相关文献由311位作者贡献,包括龚志强、施能、孙照渤等。

年代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9 占比:28.09%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2.32%

专利文献>

论文:270 占比:69.59%

总计:388篇

年代际—发文趋势图

年代际

-研究学者

  • 龚志强
  • 施能
  • 孙照渤
  • 封国林
  • 彭勇刚
  • 王东晓
  • 辛晓歌
  • 陆华静
  • 陶云
  • 黄爱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栾华龙; 丁平兴; 姚仕明; 渠庚; 柴朝晖; 雷文韬
    • 摘要: 受流域来水来沙条件变化及河口大型工程建设的综合影响,长江口呈现新的冲淤格局,为预测未来演变趋势,本研究基于前期研究中建立的长江口年代际冲淤演变预测模型(Delft3D),未来情景考虑不同来沙量条件和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预测结果表明,到2035年长江口整体以冲刷为主,口内河段主槽和浅滩边缘冲刷较明显,仅高滩局部淤积;到2050年口内河段保持净冲刷状态,拦门沙地区在现状来沙量条件下略有淤积,但在极端低来沙量条件下转变为净冲刷状态,海平面上升对拦门沙地区冲刷具有一定抵消作用,但不会使冲淤状态产生本质改变。本研究分析认为,长江口局部区域未来冲淤趋势可能对河口综合治理与保护产生不利影响,针对新格局条件下的滩槽河势稳定、重要洲滩保护、重大工程安全评估、冲刷致灾研判以及海堤防护标准再评估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可为新时期长江口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许文华; 黄梅妹
    • 摘要: 文章利用1980年12月—2022年2月莆田市国家气象观测站地面资料,分析了莆田市年霜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霜日地面气象要素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归纳霜预报的地面要素指标并对预报指标做效果评估,研究年霜日数减少的原因。结果表明:年均霜日数仙游站6.7 d,莆田站1.1 d,莆田站更靠近沿海,仙游站更靠近内陆是造成年均日数差异的主要原因;莆田市年霜日数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但转折年份并没有发生气候变暖的转折年份,而是发生在1997年/1998年:1997年以后年均霜日数莆田站由2.5 d降至0.2 d,2002年之后的20年间几乎无霜,仙游站由9.9 d降至4.5 d;通过晴朗微风少云及低温等条件得到的霜日指标适用于仙游站和1997年以前的莆田站,指标的命中率均达60%以上,TS评分达59%以上;1997年以后符合霜指标的年日数明显减少,表明气候变暖对霜日减少的影响,城市化、工业化及房地产等行业发展是莆田市霜日减少的第二大原因,仙游站未来霜日也将继续加速减少,终年无霜的情况会更多。
    • 李菲; 李辑; 林蓉; 房一禾; 胡春丽; 秦美欧; 王小桃; 沈玉敏
    • 摘要: 利用1961~2020年东北地区106站逐日最低气温资料,梳理了东北地区寒潮频次,探讨了东北地区寒潮频次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诊断了东北地区寒潮频次影响因子的年代际变化,分析了PDO不同位相对东北地区寒潮频次与其影响因子关系的调制作用。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寒潮频次分为寒潮频次偏多期、振荡减少期以及迅速减少期3个阶段。寒潮频次偏多期主要受NAO影响;振荡减少期主要影响因子有AO、西伯利亚高压、NAO和贝加尔湖关键区;迅速减少期受AO、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大槽影响明显。寒潮频次偏多期PDO为冷位相,NAO以负位相为主,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偏强,贝加尔湖附近冷空气活动频繁,东亚大槽强度偏强,东北地区寒潮频次偏多;振荡减少期PDO转为暖位相,AO以正位相为主,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指数减弱,NAO指数升高,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减弱,贝加尔湖附近位势高度正异常,冷空气势力减弱,东北地区寒潮频次减少;迅速减少期各影响因子振荡加剧,对东北地区寒潮频次的影响减弱。
    • 鄢凤玉; 赵传湖; 孙即霖
    • 摘要: 基于中国东部地区(30°—40°N,105°E以东)19个代表站1470—2019年旱涝等级序列、古气候代用资料定量重建的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年代际振荡指数以及Nino3.4指数,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小波分析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分析了中国东部旱涝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太平洋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1470年以来中国东部旱涝变化的主模态为全区一致型(方差贡献率为25.2%),变率中心主要位于黄河中下游,其时间系数的小波分析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揭示出全区旱涝存在10—30?a的准周期;该模态长期趋势揭示17—18世纪中国东部整体偏涝,而19世纪以后出现干旱化趋势.(2)寒冷背景下中国东部旱涝一致变化更明显,在17世纪前、中期和19世纪中、后期的小冰期寒冷期全区一致型模态的方差贡献率为35%—40%,且这两个时段10—30?a的年代际变化信号尤为显著;而旱涝的变率中心则表现出冷期偏北,暖期偏南或偏西的特征.(3)中国东部旱涝的年代际变化与北太平洋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有关,表现为偏涝(旱)气候对应于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年代际振荡的冷(暖)相位,以及年代际尺度上的冬季Nino3.4区海表温度的异常偏低(高);在小冰期的寒冷期,旱涝的年代际变化可能与Nino3.4区海表温度异常关系更密切.
    • 田家巾
    • 摘要: 使用塔西河石门子水文站1969年~2019年年径流量和各月月径流量实测系列资料,采用径流量年代际变化分析及非参数法分析13个系列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及其突变情况.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塔西河径流量呈减少趋势,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突变时间点发生在2000年,之后河川径流量呈逐渐增多状况,不同月份径流量突变情况存在差异;而上游新建水利工程对河川径流量的调蓄影响在春季比较明显,径流量变化主要是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综合作用.前者主要表现为天山北坡近20年来区域高空气温对冰川消融作用增强,后者主要体现在塔西河流域内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变了河川径流量的天然状况.而随着全球气候的逐渐变暖,降水量在客观上随时间也呈比较显著增大态势.
    • 董宛麟; 王林鹏; 房志玲; 王晓晨; 李超; 潘学标
    • 摘要: 为了给植被开花期预报和气候变化的生态影响评估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利用1951-2004年北京颐和园山桃开花期观测资料,分析山桃开花期年际、年代际变化和影响其的气候因子。结果表明:山桃多年平均开花期为3月26日,年际间呈显著提前趋势。山桃开花期的转折点在1980s,1980s后呈显著提前趋势(P<0.01),较1950s-1970s平均提前6天。山桃10年平均、最晚、最早开花期均显著提前,尤其是2000年以后山桃的平均、最晚、最早开花期,较1951-1990年分别提前14天、14天、16天。影响山桃开花期时间最主要的是从当年1月1日到山桃开花期的平均气温。1980s开始影响山桃开花期显著提前的主要气候因子是时间段内(冬、春季)平均气温的升高。
    • 陈明惠; 陈思蓉; 陆小林; 张容菁; 杨延志
    • 摘要: 利用1961-2019年玉林国家基本气象站0~20cm逐月平均地温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M-K检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近60a来玉林浅层地温变化趋势,及其与气温、降水的关系.结果 表明,玉林市0~20cm浅层年、春季、秋季、冬季平均地温均呈上升趋势,夏季呈平缓略下降趋势.年代际分析显示春、秋、冬三季对年均浅层地温有指示性作用.用M-K检验法判断年均浅层地温突变时间为1992年.冬、春季平均地温与同期平均气温的相关性明显,0cm地温与气温的相关性最大;各浅层年、季平均地温与同期降雨量均为负相关,其中秋季相关性最显著.
    • 顾伟宗; 陈丽娟; 伯忠凯
    • 摘要: 利用1961—2016年我国400个气象台站夏季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的海面温度资料,分析了黄淮地区夏季降水与同期大气环流及前期海面温度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世纪80年代之前(后),前期冬季太平洋海面温度发生厄尔尼诺时,黄淮地区夏季降水偏少(多),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前期冬季印度洋海面温度全区一致型模态与黄淮地区夏季降水关系较弱,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正相关关系明显增强。进一步研究发现,前期印度洋海面温度一致偏高时,夏季500 hPa高度场上,副热带高压明显增强,这种相关关系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明显强于20世纪80年代之前,海平面气压场上,高相关区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呈现明显的南方涛动模态,印度洋海面温度通过影响决定黄淮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大气环流关键区域,使得其与黄淮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随着年代际变化增强。
    • 顾伟宗; 陈丽娟; 伯忠凯
    • 摘要: 利用1961-2016年我国400个气象台站夏季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的海面温度资料,分析了黄淮地区夏季降水与同期大气环流及前期海面温度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世纪80年代之前(后),前期冬季太平洋海面温度发生厄尔尼诺时,黄淮地区夏季降水偏少(多),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前期冬季印度洋海面温度全区一致型模态与黄淮地区夏季降水关系较弱,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正相关关系明显增强.进一步研究发现,前期印度洋海面温度一致偏高时,夏季500 hPa高度场上,副热带高压明显增强,这种相关关系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明显强于20世纪80年代之前,海平面气压场上,高相关区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呈现明显的南方涛动模态,印度洋海面温度通过影响决定黄淮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大气环流关键区域,使得其与黄淮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随着年代际变化增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