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450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测绘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4篇、会议论文52篇、专利文献246883篇;相关期刊111种,包括测绘科学技术学报、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电子学报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第四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201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测绘科学与技术)、第二届成像雷达对地观测高级学术研讨会等;干涉合成孔径雷达的相关文献由745位作者贡献,包括向茂生、楼良盛、刘志铭等。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4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5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46883 占比:99.86%

总计:247239篇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发文趋势图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研究学者

  • 向茂生
  • 楼良盛
  • 刘志铭
  • 黄海风
  • 韦立登
  • 梁甸农
  • 丁赤飚
  • 冯大政
  • 吴一戎
  • 汤晓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摘要: 关注我国主导制定的地理信息国际标准发布近日,我国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地理信息影像传感器的地理定位模型第3部分:实现模式》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发布,标准编号为ISO/TS 19130-3:2022。据介绍,ISO 19130-3标准研究了ISO 19130-1和ISO 19130-2中的光学、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激光雷达、声呐等被动和主动共7大类传感器的地理定位模型,提出了语义和语法定义相融合的地理定位模型编码方案,包含84个类和377个参数的详细定义。
    • 韩萍; 王晋; 张相忠
    • 摘要: 水系路径、小流域边界、倾泄点位置等水文特征的高精度提取是进行水文特征分析的基础和前提。为了解决低分辨率SRTM DEM、ASTER GDEM等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数据提取水文特征精度较低的问题,本研究首先基于InSAR(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技术与Sentinel-1A的SLC影像数据得到空间分辨率与测高精相对较高的研究区DEM,然后对比分析基于不同DEM数据的小流域水文征提取结果,最终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①基于SRTM DEM、ASTER GDEM及InSAR DEM的高程提取误差均值分别为8.1、8.5及3.7 m,其中InSAR DEM的高程提取精度最高;②基于SRTM DEM、ASTER GDEM及InSAR DEM提取6条干流水系路径的重合度分别为74.12%、85.50%及88.36%,重合度依次升高;③基于SRTM DEM、ASTER GDEM和InSAR DEM提取各水系倾泄点位置与实际倾泄点位置的均值误差分别为4.93、4.69及4.63 km,误差依次降低。
    • 姬亚龙; 刘爱芳; 来驰攀
    • 摘要: 多基站星载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系统因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获取全球陆地三维高程信息能力,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增加单个轨道圈次内工作时间,系统采用主辅星交替发射模式,但该模式对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通道幅相一致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针对已有文献中SAR系统缺少关键子系统和高低温实测结果的缺憾,文章分析了InSAR系统干涉精度影响因素,研究了测试方案,开展了系统实测与评估,并给出了不同温度下通道幅相一致性测试结果。文章对多基站星载InSAR系统测试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 楼良盛; 缪剑; 陈筠力; 刘志铭; 张笑微; 张昊
    • 摘要: 天基InSAR系统具有全天候、全天时、数据处理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可以快速获取数字表面模型和雷达正射影像,发展前景广阔。本文首先介绍了InSAR测量及影响产品精度误差传递模型,阐述了基于卫星编队InSAR系统;然后,从系统获取干涉数据和确保产品精度两方面出发,提出在不考虑SAR技术的情况下,卫星编队InSAR系统设计主要关键技术有:系统相干性、基线选择、卫星编队设计、双星协同工作、产品精度控制等;最后,在归纳总结天绘二号关键技术攻关的基础上,对这些关键技术所涉及的性能及核心指标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设计所关注的要素。
    • 罗毅; 胡应顺; 田云锋; 张景发
    • 摘要: 利用2014年10月至2019年9月期间欧空局Sentinel-1卫星采集的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分析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的震后形变场.结果表明,此次地震造成了南硝尔库勒断裂上明显的震后形变,首次从地震形变场的角度验证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NE向的左旋走滑断裂,而非部分研究所认为的近NS向断裂.由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得到的多年平均速率图显示主震的西侧仅出现了少量震后余滑且仍为强闭锁区,这意味着2008年和2014年于田两次MS7.3地震之间的区域仍存在发生强震的风险;在2014年主震的东侧,南硝尔库勒断裂和阿什库勒—硝尔库勒断裂呈蠕滑状态,故而余震较少,表明该区域近期发生强震的风险较低.
    • 胡晓宁; 汪丙南; 向茂生; 王钟斌
    • 摘要: 利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技术获取数字高程模型(DEM)时,在地形起伏剧烈区域,干涉条纹十分密集,增加了相位解缠的难度,影响相位展开和高程反演的精度.为了解决该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DEM辅助后向投影模型的InSAR高程反演方法.该方法可以在统一的后向投影成像空间中实现成像和InSAR高程反演,并且引入外源DEM作为辅助信息,去除大部分地形相位,有效地降低了干涉条纹的密度,减少了干涉相位的缠绕.此外,该方法在多数情况下可以避免图像配准和相位解缠过程,简化了传统InSAR的处理流程,并且可以实现高精度的高程反演.通过仿真实验和X波段机载双天线InSAR数据的处理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 陈筠力; 刘艳阳; 陈重华; 赵迪
    • 摘要: 天基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技术发源自合成孔径雷达(SAR)技术,突破性地实现了平面向立体维度的拓展,并在此基础上衍生了差分干涉(D-InSAR)等一系列技术研究方向.经过近30年的技术积累和工程实践,InSAR技术已从理论走向工程实践,填补了天基高效测绘手段的空白,产生了极大的应用效益,其中,德国TerraSAR-X/TanDEM-X系统、我国天绘-2卫星系统均为典型代表.同时,基于InSAR技术体制以及在轨数据的积累和研究,不断衍生新的技术方向、新的应用前景,该技术领域仍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从InSAR技术原理出发,介绍了天基InSAR卫星的发展现状及典型应用.通过天绘-2卫星系统真实在轨数据的分析与解读,阐述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工程与技术基础.通过分析天基InSAR主要应用方向的观测需求,给出了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方向.
    • 蒋智辰; 杨祎綪; 黄乐天
    • 摘要: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是一种具有三维成像效果的雷达系统,其在SAR成像的基础上有效结合了干涉技术的特点.分析了 InSAR成像的基本原理,研究了分布式干扰对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的影响,仿真了分布式干扰对InSAR成像的干扰效果.
    • 刘计洪; 胡俊; 李志伟; 朱建军
    • 摘要: 三维同震地表形变场对于地震形变特征解译和断层滑动分布反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地表应力应变模型(SM)和方差分量估计(VCE)的InSAR三维地表形变监测方法(SM-VCE),通过顾及一定窗口范围内不同像素点三维形变之间的力学关系(SM)建立函数模型,显著增加了多余观测个数,进而可利用VCE实现不同类InSAR观测值之间的精确定权.相比于传统的单点解算方法,基于窗口的SM-V CE方法可显著提高三维地表形变的估计精度.在原始SM-V CE方法中,求解不同目标点的三维形变时,窗口大小是固定不变的,并且窗口内的I nSAR观测值被认为是等精度的.对于同震形变场而言,I nSAR技术在地震破裂带附近往往难以获得有效的形变监测结果,使得固定窗口大小的SM-V CE方法无法获取完整的三维同震地表形变.即使在断层附近有I nSAR观测值的情况下,窗口内往往会包含断层两侧的异质InSAR观测值,使得原始SM-VCE方法难以得到可靠的近场三维形变.同时,InSAR观测值极易受到失相干等噪声影响,窗口内不同像素点的形变测量值精度往往各不相同,因此,忽略窗口内I nSAR观测值精度差异的做法将会降低三维地表形变精度.鉴于此,本文在SM-V CE方法的框架下,提出一种顾及断裂线及自适应变化搜索窗口的观测值选取策略,进而基于邻近的I nSAR有效观测值重建地震破裂带附近的三维地表形变场;引入迭代加权最小二乘方法实现窗口内同一类I nSAR观测值内部的自适应定权,有效降低了误差较大的观测值对三维地表形变精度的影响.模拟试验和基于升降轨哨兵数据的2019年Ri dgecrest地震研究表明,相对于原始SM-VCE方法,本文提出的窗口优化SM-V CE方法获取的三维同震地表形变场更加精确、完整.
    • 陈刚; 张笑微; 师君
    • 摘要: BP算法采用逐像素方式成像,理论上成像保相性较RD、CS算法好,逐渐用于InSAR成像。但是经典BP成像算法存在改变了常规SAR定位模型、基线三轴分量有时变性、不利于后续InSAR区域网平差处理等缺点。本文通过构建虚拟直线APC轨迹、建立斜平面像成像坐标系、逐像素计算地面点坐标等方式,实现了基于运动补偿的BP成像。利用毫米波InSAR回波数据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算法能够在斜平面内成像,单SAR天线轨迹为直线,InSAR基线三轴分量在一景内为定值,能够用于后续干涉处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