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巨桉

巨桉

巨桉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32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8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2717篇;相关期刊95种,包括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热带作物学报、桉树科技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4年全国桉树研讨会、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第七届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学术大会、中国林学会桉树专业委员会第五届一次全国桉树会议等;巨桉的相关文献由72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健、胡庭兴、沈云等。

巨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8 占比:8.95%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33%

专利文献>

论文:2717 占比:90.72%

总计:2995篇

巨桉—发文趋势图

巨桉

-研究学者

  • 张健
  • 胡庭兴
  • 沈云
  • 冯茂松
  • 徐建民
  • 吴兵
  • 付淼
  • 程龙军
  • 俸荣娣
  • 吴满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文静; 胡红玲; 陈洪; 刘喜建; 代大川; 张如义
    • 摘要: 【目的】研究巨桉幼树对镉胁迫的光合生理响应,为巨桉适宜立地条件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1年生巨桉幼树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控制试验,设置CK(0 mg/kg)、T1(12.5 mg/kg)、T2(25 mg/kg)、T3(50 mg/kg)、T4(100 mg/kg)5个镉(Cd)处理水平,每个处理重复3次,将每个处理Cd用量等分为5份,分别于2018年5-9月施入,10月底测定各处理植株的光合色素含量及光合特性、光合-光响应曲线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随着Cd施入水平的升高,巨桉幼树叶片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总叶绿素Chl(a+b)和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均呈下降趋势,Chl a/b呈先升后降趋势;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逐渐减小,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逐渐增大;表观量子效率(AQY)、光饱和点(LSP)、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和暗呼吸速率(Rd)均逐渐降低,光补偿点(LCP)则逐渐上升;初始荧光(F0)、最大荧光(Fm)、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ΦPSⅡ)和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均逐渐降低,电子传递效率(ETR)先降低后升高,PSⅡ潜在活性(Fv/F0)先升高后降低,而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无显著变化;天线热耗散能量(D)和光化学反应耗散能量(P)降低,而非光化学反应耗散能量(Ex)增加。【结论】土壤中较高的镉含量对巨桉幼树的光合生理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应尽量避免在镉污染严重地区发展巨桉人工林,也不宜选择巨桉作为镉富集植物用于污染区的生态修复。但在镉污染程度较轻的地区,如土壤中Cd含量在12.5 mg/kg以下时,种植巨桉还是可行的。
    • 张云德; 曹举英; 廖柯翔; 雷应雪; 肖敏; 张冬; 杨礼通
    • 摘要: 为研究巨桉凋落物浸提液对小麦、水稻、玉米和柏木种子萌芽的影响,以蒸馏水为对照,试验共设置了4个不同浸提液浓度,采用培养皿滤纸法测定种子的萌芽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巨桉浸提液降低了4种种子的发芽率,各类种子的发芽率随着浸提液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小麦和水稻的发芽受抑制程度较玉米和柏木低。化感效应敏感指数表明,巨桉浸提液对4种种子的化感效应全部是呈抑制作用,尤其以高浓度的抑制作用最显著,玉米和柏木受抑制作用最高。低浓度的巨桉浸提液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麦、水稻和玉米等发芽速率,但高浓度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 韩丽娜; 谢贤安; 陈辉; 唐明
    • 摘要: 【目的】筛选巨桉金属耐受蛋白基因EgMTP6,分析其生物信息学特征、亚细胞定位、锌转运功能和表达模式,揭示丛枝菌根真菌、锌、磷与EgMTP6的相互关系,探究其在缓解锌胁迫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EgMTP6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特征。利用农杆菌注射烟草叶表皮细胞分析EgMTP6的亚细胞定位,酵母突变体互补分析EgMTP6转运锌的功能。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锌(ZnSO_(4))、磷(NaH_(2)PO_(4))和异形根孢囊霉对EgMTP6表达模式的影响。【结果】基因预测显示:EgMTP6包含一个长度为1524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07个氨基酸,包含12个外显子和11个内含子。结构预测显示:EgMTP6蛋白氨基端位于膜内侧,羧基端位于膜外侧,包含5个跨膜螺旋和HD-HD基序。系统进化分析表明:EgMTP6属于Group6,归为Fe/Zn-CDF类群。多序列比对发现,MTP6含有亚铁离子外排泵结构(Ferrous-iron efflux pump,FieF)。亚细胞定位显示EgMTP6定位在内质网,酵母突变体互补表明EgMTP6是锌转运蛋白。荧光定量结果说明:EgMTP6的表达不受锌浓度影响,但受高浓度磷和异形根孢囊霉诱导。【结论】EgMTP6属于Fe/Zn-CDF类群,参与锌的转运,表达量不受锌浓度影响,高浓度磷处理和接种异形根孢囊霉时表达量显著提高。EgMTP6在分子特征和功能方面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探讨该基因在巨桉菌根耐受锌胁迫时的功能。
    • 何春玲; 齐妍; 沈超
    • 摘要: [目的]揭示巨桉基因组中生长素响应因子(auxin response factor, ARF)基因家族的特征,为深入解析其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巨桉中鉴定出17个ARF基因,并对其基因结构特征和表达模式进行综合研究。[结果]巨桉ARF不均匀分布在9条染色体上,二级结构均含有α-螺旋、延伸链、无规卷曲和β-转角。根据系统发生关系分成4个亚族。表达分析表明ARF基因在巨桉的根、茎、叶等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表达量存在差异。[结论]巨桉Eucgr.F04380、Eucgr.D00264和Eucgr.D00588在花中特异性表达,Eucgr.D01764、Eucgr.E00888和Eucgr.K03433在分生组织中特异性表达。
    • 李芳燕; 夏晓雪; 吴梦洁; 洪家都; 程龙军
    • 摘要: 【目的】对巨桉Eucalyptus grandis中特有的低温响应基因EgrCIN1 (Eucgr.B02882)序列及其表达特征进行分析,并探索其在植物低温响应中发挥的功能,以丰富桉树抗寒基因资源。【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EgrCIN1基因、蛋白序列的特征和启动子上的顺式作用元件信息;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技术分析EgrCIN1在巨桉不同组织及4°C不同时间、干旱、 300 mmol·L^(-1)1-氯化钠(NaCl)、 100μmol·L^(-1)脱落酸(ABA)和100μmol·L^(-1)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下植株叶片中的表达特征;通过EgrCIN1::GFP载体瞬时转化烟草Nicotiana tabacum进行亚细胞定位;并构建CaMV35S启动子驱动的过表达载体异源转化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获得3个转基因纯合株系后,对其进行-6°C低温、0.5μmol·L^(-1)ABA等逆境处理,分析EgrCIN1在低温胁迫响应中发挥的功能。【结果】EgrCIN1是巨桉中特有的基因,不含内含子,没有跨膜结构,启动子含有多个与逆境响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该基因在茎和叶片中都有表达,而在根中不表达;在叶片中其表达受低温处理强烈诱导;同时,干旱、高盐和ABA等非生物逆境因子也能诱导叶片中EgrCIN1的表达,其编码蛋白被定位在叶绿体中。拟南芥中EgrCIN1过表达转基因株系对低温耐受性提高,对外源ABA敏感程度增强。【结论】EgrCIN1是在叶绿体表达,并可能通过ABA依赖途径参与植物低温胁迫响应,提高植物对低温的抗性。图8表2参27。
    • 刘喜建; 张雪媛; 陈刚; 胡红玲; 胡庭兴; 张建; 张成浩; 铁得祥; 周鑫; 代大川
    • 摘要: [目的]探讨Cd胁迫对巨桉幼树生长和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及巨桉对Cd的富集特征.[方法]2018年5-9月,以1年生巨桉幼树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设置5个Cd含量处理,即0 mg/kg (CK)、12.5 mg/kg(T1)、25 mg/kg(T2)、50 mg/kg(T3)、100mg/kg(T4),10月测定各处理植株的株高、地径并收获全株,测定各器官(吸收根、运输根、主干、枝条、叶)的生物量以及氮、磷、钾、Cd含量,计算各器官的Cd富集系数以及不同处理Cd转运系数.[结果](1)随着Cd含量的增加,巨桉幼树株高、地径净生长量均呈下降趋势,且T2~T4处理与CK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各处理总生物量与CK之间均无显著差异.(2)随着Cd含量的增加,巨桉幼树各组织器官内N、P、K元素含量总体呈降低趋势.(3)随着Cd含量的增加,植株各器官中Cd含量总体均呈增加趋势,且在同一Cd处理水平下,各器官Cd含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吸收根>运输根>主干>枝条>叶.(4)随着Cd含量的增加,吸收根的Cd富集系数总体呈增加趋势,运输根的Cd富集系数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主干、枝条和叶的Cd富集系数无明显变化规律.随着Cd含量的增加,Cd转运系数呈下降趋势.[结论]巨桉幼树对Cd的转运能力有限,但其生长迅速,即使在高含量Cd胁迫下生长并未受到明显抑制,说明巨桉幼树对Cd有较强的适应性,因此可以初步确定巨桉为重金属Cd污染地区土壤修复树种.
    • 玉首杰; 马忠才; 蓝雄彬; 张磊; 熊涛; 赵英伟; 王建忠
    • 摘要: 通过对141个巨桉第二代家系的生长特性对遗传变异性和优良家系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巨桉生长性状极差和标准差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大,说明林分随着林龄的增加,生长性状的两极分化越大,树高、胸径的变异系数范围均小于0.5,单株材积变异系数则大于0.5;在不同月龄巨桉的比对中,生长性状的表型变异系数均大于遗传变异系数,随着树龄的增加,巨桉的生长性状受到遗传力的控制就越小;不同月龄巨桉生长性状受低至中等水平的遗传控制,同一月龄内,生长性状的家系遗传力均大于单株遗传力,家系整体遗传力表现为0.2~0.7,单株遗传力在0.15~0.69之间.以3个生长性状胸径(D)、树高(H)和单株材积(V)指标构建巨桉家系及单株性状选择指数方程,按照标准选择出了16个优良家系和65株优良单株,入选率分别为11.35%和5.34%,入选单株的遗传增益均小于家系的遗传增益,但整体表现在合理的范围内,表明选择效果显著.
    • 从青; 倪晓祥; 程龙军
    • 摘要: 桉树是我国南方重要用材树种,但其栽培种对低温、干旱和高盐等非生物逆境抗性弱,限制了其栽培范围的扩大和栽培效益的提高。EgrNAC1(Eucgr.I00058)是巨桉中受低温、干旱和高盐诱导表达的NAC类转录因子。为进一步研究EgrNAC1的功能,通过异源转化拟南芥,获得了超表达EgrNAC1的转基因纯合株系,并对其进行低温(-6°C)、干旱、高盐(NaCl 300 mmol·L^(-1))和脱落酸(0.5μmol·L^(-1))处理,分析转基因株系对非生物逆境的响应。结果表明,超表达EgrNAC1能提高拟南芥植株对低温的抗性。-6°C处理12 h,恢复5 d后,转基因株系EgrNAC1-OE1和EgrNAC1-OE8的存活率分别达到88.9%和81.5%,而野生型仅有29.6%。低温处理下,转基因株系中3个低温信号传导(CBF)途径相关的基因,AtCBF1、AtCBF2和AtRD29A的表达量相对于野生型显著上调;超表达EgrNAC1提高了转基因植株对干旱和高盐的敏感程度。同时,转基因植株相对于野生型表现出对ABA敏感性的下降。综上,EgrNAC1在巨桉低温响应中可能作为一个正向调控因子,通过参与调控CBF途径中低温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提高植物在低温逆境下的适应性。但在干旱和高盐逆境下,EgrNAC1可能发挥负调控作用,且这种作用可能与ABA的影响有关。本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桉树EgrNAC1的功能以及开展桉树抗逆分子辅助育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